第三节 关注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当前网络的广泛运用和高校中偶发的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是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特殊群体。

艺术院校大多专业花费高、学生与社会接轨较早,贫困生相比普通高校而言人数少、分布散、两极分化更大,艺术院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大部分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立时间并不长,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特殊群体加强了解。

一 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易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的比例为10%~15%,艺术院校中的贫困生比例略低于普通高校中的贫困生比例。具有心理疾病的艺术类贫困生比例占所有艺术类心理疾病学生的15.6%。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有普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共性,也因艺术专业特点明显,学生创新创造力强,服从管理意识稍弱,有着更为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自强与自卑并存

贫困生比同龄人早熟,比较有主见,能够正视困难,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在问卷调研中,83%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通过打工、勤工助学、社会实践贴补生活”,42%的学生表示“要学会节约用钱,不要攀比,要朴素简单”。这种自强的心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很好的自理和发展能力。

艺术专业学习比普通专业的学习需要更多的经济投入,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较多,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比普通高校更大。经济上的困难和消费产生的较大差异更易使贫困生产生过度自卑的心理。自卑是由自我认识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调查中,在面对“你是否接受资助期间的公示”这个问题时,有三成学生表示“不愿意接受,但要获得资助不得不接受”;在“你如何看待经济困难”这个问题中,62.7%的学生认为“经济困难虽然不是自己造成的,但由此给自己带来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在访谈中,有的学生表示,为了避免别人看不起,偶尔会有编造谎言的现象,比如虚报自己服装的价格、编造家庭的辉煌史,个别学生还大肆炫耀在晚间到社会演艺场所演出赚取费用,等等。

自卑与自强心理的冲突使部分学生行为表现较为怪异,与同学相处容易给人造成冷漠、自我封闭、敏感多疑的印象。

(二)独立与孤独矛盾

艺术学习是综合门类的学习,艺术创作讲究团队的配合、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艺术院校的专业交流和社交活动非常频繁,贫困生除了努力学习,还要参与社会兼职、做家教或从事其他勤工助学活动,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他们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独立应对困难与问题。

艺术生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迅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不同,贫困生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相处起来共同话题较少,交往可能产生的经济付出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阻力,为此,他们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其他社会交往活动。调查中13%的同学表示“因为手头紧,不太愿意参加更多集体活动”。不少学生索性减少交往,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个人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他们内心感觉到更深的孤独。遇到困难,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他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更倾向于采取逃避、封闭的应对方式。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融入群体,缺少共同话题。

孤独与独立并存使某些艺术院校贫困生更易产生紧张与焦虑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一些人际关系问题的出现。

(三)过分紧张与焦虑

焦虑是指预感到即将出现某种不良后果,而又无能为力,无法有效加以预防和解决的一种不安情绪。高额学费对贫困生来说是巨大的经济负担,此外艺术学习还需要较高的经济投入,要经常添置学习必需品和参与实习实践。随时可能产生的费用让贫困生精神上经常处于紧张压力之下。

贫困生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希望通过发奋努力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命运。然而,由于长期为维持生存和学业而奔波,艺术学习需要的大量练习和创作难以保证,学习效果难以估量,这些未知和难以确定的结果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很大的担忧,对生活和学习的担忧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不安和紧张的状态。这些心理压力给贫困生身心带来极大的考验,导致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身体疲劳和心理紧张的状态,从而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更易敏感与嫉妒

艺术院校学生接触社会较早,但是因为心智还不够成熟,一些社会上的黑暗和负面信息易给他们造成误导。贫困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内心比较敏感,更易察觉他人情绪的变动。生活中他们内心渴望周围人的支持,但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同情,有时会将别人的帮助解读为“施舍”,从而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实际状态,就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不能妥善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一方面时刻担心他人超越自己,另一方面又埋怨自己没有能力,消极的想法反复交织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敏感和脆弱。在“对资助工作你有何建议”问题中,41%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能够更多地给予心理上的安慰。

除了学生个体因素,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正确分析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这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维持校园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消费能力普遍偏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甚至出现了相互攀比的势头,这种客观的大环境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和烦恼。由于艺术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大学生用高端电子产品、穿名牌服饰、开好车上学都是常见的事情。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艺术并考取大学后,学费高昂,专业学习所需的花销较大,高消费社交场合很多时候都会让他们感觉拮据和囊中羞涩,这些来自物质上的压力有时会导致精神压抑,致使他们逐渐形成独来独往、封闭自卑的个性,不愿与同学接触,交往中容易出现障碍。

2.社会关系薄弱和信息闭塞导致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艺术院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因从小受到家庭熏陶,享受到较好的学习资源,所以视野比较开阔,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比较强,思想也比较活跃。部分贫困生与上述同学在一起时,发现大家话题并不投机,自己的知识面比别人窄很多,因而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不愿与人交流,封闭自己。这直接导致部分贫困生人际关系不好,有问题不愿意求助,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相对较弱,做不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时面临很大的压力。

3.艺术的专业特性让学生的天赋特点更为突出

应试教育使很多临时改学艺术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短时间的专业集训进入大学校园,但是不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低的艺术修养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力不从心。艺术院校中专业成绩的高低是判断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志,而艺术天赋很多时候不是仅仅通过努力就可以弥补的。缺乏天赋、后天不足容易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妒忌或自卑心理,进而导致心理焦虑。

4.依赖各项补助成为习惯而易养成好逸恶劳心理

艺术院校贫困生相对综合院校而言较少,因而补助力度相对较大,有些学生家庭困难程度不高却屡屡申请助贷,有的甚至申请了助学金和贷款后仍然欠学费,却将资助款用于自己的各项花销。个别学生抱着上了大学就该有人管的心态,不愿吃苦,不愿勤工俭学,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而更多地指望学校减免学费,发放各种各样的助学金,或者从政府、企业、好心人那里得到资助,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心理。

三 促进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渠道与方法

1.艺术院校要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艺术专业多需要展示和表演,艺术生更喜欢被关注的感觉。艺术院校要给予贫困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深入学生宿舍、食堂、班级,了解贫困生的实际和需求,营造团结友爱、互相关怀的校风、班风,利用艺术专业特色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送温暖、献爱心、联欢、包饺子等方式使贫困生感到被理解、被关怀,从而降低焦虑感。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建立贫困生自己的组织,定期组织贫困学生座谈会、团体活动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安全舒适的交流氛围,促使他们打开心扉,彼此分享生活的感受,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2.发挥艺术育人和陶冶情操功能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教育

艺术院校要充分发挥艺术育人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首先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同学们通过科学方法减轻压力,接受现实,不隐瞒实际困难,不妄自菲薄,不夸大困难程度,不心存侥幸,做到自尊、自立、自强,使自己能够阳光成长。其次要引导贫困生不断掌握艺术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进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样的学术、文化和体育活动,让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很多贫困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锻炼自己,增强综合素质,重新找回自信。

3.完善“奖助勤贷补”(资助)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经济压力是导致艺术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艺术院校贫困生相对综合院校而言较少,因而补助力度相对较大,但是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未提出申请,有些学生家庭困难程度不高却屡屡申请助贷。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使真正有需要的同学得不到资助,还会影响到很多学生的心理,导致师生或同学之间关系紧张,进而引发矛盾。要健全贫困生的界定标准、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管理、助学贷款工作等规章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要实行感恩教育,不能让某些学生认为“理应受助”“越穷越光荣”,甚至毕业后出现恶意拖欠贷款等行为。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也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制约。艺术院校除了给予贫困生直接的资助以外,更重要的是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开通力所能及的、有益于学生发挥艺术专业特长的自助渠道,帮助学生“自主脱贫”。

4.加大对优秀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榜样的宣传力度

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刻苦、尊敬师长、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他们知道只有实实在在地努力奋斗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方法。要加大对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榜样的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向优秀贫困生学习。对这些优秀学生典型,可通过举办讲座、展板公示、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对其进行宣传,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也可加入优秀家庭贫困生的事迹报道和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感受到平等和谐的学校氛围,起到强化学习和能力的评价标准,弱化贫困生与普通学生之间差异的作用;让其他贫困生看到优秀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习他们坚强、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品质,充分利用贫困中的积极因素,努力克服消极影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眼前的困境,把生活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

5.加强资助育人专业化工作队伍建设

因艺术解放天性和尊重个性的特点,艺术生大多比较感性,如果心里不服管理者,就不愿服从管理,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做好贫困生工作,需要一支有热心和责任感的专业化队伍,成员包括专职资助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班级主要干部和心理委员等。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常识,经常性参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不说行外话,注重工作方法。工作中要熟悉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与贫困学生交流时具有一定的亲和力,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他们真心做朋友。在了解学生的同时,用热情温暖学生,用责任感打动学生,用实际作风引领学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热情、乐观、自信的人格。最后要注重专业化队伍的传帮带作用,把贫困生工作循序渐进地推进。

6.把握好贫困生工作中应遵循的度

工作中对贫困生过度的关注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贫困生群体既不能过分关注,过于强调贫困生的特殊性,把贫困生当作第三类群体与正常学生分开管理,也不能视而不见,无视这一群体的特殊需要。要把握好关键尺度,正确对待,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将健康思想渗透给贫困学生。负责贫困生工作的人员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态度让学生信服,才能够得到认同,真正达到让贫困生沿着健康之路塑造自我的工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