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 城市的起源与演化
城市起源于人类的集体活动以及为了争夺和控制资源而形成的集中行动区域。文明兴衰的历程总和城市有关系,当然,更加广义地看,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也有直接关系。一些著名城市的毁灭与环境选择有关系,至少从直接原因分析如此,庞贝古城的毁灭就是一个例子。有的城市因为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而形成,有的城市则因为一些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兴起,但也随着产业的衰退而逐渐衰落,这些都构成了城市起源与演化的大背景,而大时空尺度的城市演化则更加具有资料和文献等方面的价值,能够揭示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和一般性规律。
本书将在第三章专门讨论城市的起源与演化问题。
二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涉及众多内容,这里就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人居环境等问题进行简单讨论。
1.城市选址。从城市规划选址实践来看,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军事或者战略防御原则。在防御型城市布局的思想指导下,很多城市建设选择在临近江河等水体的区域,背山邻水成为一般城市选址的基本指导原则。二是有利于获取基本生活资料原则。基本生活资料比如粮食、布匹和水源等,是维系城市运行的基础性资料,因此,城市选址还需要考虑临近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情况,很多城市得以建立的原因就是周边具有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性生活物资的条件。比如,成都市就是为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能够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基本生存资料。三是有利于有序拓展原则。城市规划选址,应该考虑城市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扩张问题,特别是大城市的规划应该考虑长期的拓展问题。那些土地面积过小的区域,或者受到地形等严格约束的区域,通常不能作为大城市的选址,而只能发展小城镇。四是有利于实施有效管辖的原则。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结构情况。从城市土地类型来看,一般可以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仓储和物流用地、交通用地等,这些用地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空间结构。我国城市由于人口集聚的需要,土地资源很珍贵,这就需要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来提供相对充裕的土地供应,以便降低居民生活和居住的成本。目前,我国城市需要在公共用地和私人用地之间进行优化,降低民众居住的成本,减少和避免官民之间的用地冲突和利益冲突。
3.城市人居环境。城市规划的重要导向之一就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衡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实际上,还需要将社区服务考虑在内,以便形成多维视角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对市民服务的考量还不是很充分,特别是社区的服务考虑不充分。这需要借鉴世界上有关城市建设与治理经验加以修正。
4.其他问题。除了以上城市规划的重要问题之外,现代城市规划还需要在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海绵体建设方面进行充分考量,以便降低城市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外部性影响。
本书将在第四章专题讨论城市规划问题。
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的交通、环境、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发展极其重要,可以说,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就没有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差异导致了不同主体选择行为的发生,那些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城市更容易吸引企业家的投资和一些重要机构的进驻,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而那些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城市,就存在比较显著的投资抑制效应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而让长期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饱和以及重复循环的状态,进而导致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处于相对凝滞的状态。
因此,城市管理者通过各种措施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给城市发展提供更加高效服务的基础设施,降低所有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成本,进而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发展。
本书将在第五章专题讨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四 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
城市作为重要的空间地理单元,是如何完成或者推进产业布局的?这些不同的布局是否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在我国,通过规划和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区和产业集聚区等方式推进产业布局创新和发展,这些实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一般来说,这些不同的集聚区由于在短期内迅速地吸引了投资,因此,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些产业布局的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内各个行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直接相关,也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有直接关系。因此,城市产业布局实际上是城市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大问题。
本书将在第六章专门讨论产业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五 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态
气候带等自然环境因素决定和影响着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显著影响。由于城市扩张,城市面临诸多生态结构失衡和破坏问题,这造成了一些负面外部性影响。实际上,包括碳储量及碳平衡等重大生态问题已经由不少学者和机构进行了研究。对南京市碳储量的研究表明,南京市城市碳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为6937万吨,其中自然碳储量占88%,且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人为碳储量(特别是城市绿地和建筑物碳库)呈大幅增长趋势。人类活动增加的碳排放在很多情景下不能被自然吸收碳储量抵消,因此,碳循环在一些城市存在失衡的情况。
生态和环境的问题必须通过具体行动来应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需要通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资源利用等方式提高城市生态均衡性及环境质量。城市生态修复已经成为诸多城市治理的目标,一些企业已经在此领域积累了诸多技术和经验,但这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等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本书将在第七章专门讨论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态问题。
六 城市社区建设
社区是聚落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也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城市建设水平和竞争力的细节体现在社区建设中。虽然城市社区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与农村社区存在差异,但是城市社区的各类服务对于个体加强发展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
长期以来,很多城市存在重视交通等大问题,忽略社区建设等小问题的错误的城市建设倾向,导致社区服务居民能力较低,增加了居民的生存成本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这与低水平社区环境有一定关系。数据显示,中央财政在社区事务方面的支出比较少,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资金耗散情形。社区在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应该是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书将在第九章专门讨论城市社区建设问题。
七 公共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
公共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存在庞大的公共投资,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公共投资方面的动机更强,这些投资和城市扩张有直接的关系。公共投资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构成,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具有一定的贡献度,但是也存在重复投资等负外部性影响。公共投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但对于不同行业和主体的影响存在复杂性。
本书将在第十章专门讨论公共投资与城市建设问题。
八 公共服务与城市发展
城市提供了居住、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这些服务是民众生存福利和发展的构成部分,城市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公共服务来体现。随着城市之间竞争的激烈,这些公共服务开始在质量等方面全面拓展。具有经济实力的城市更容易在公共服务方面提升质量,因此,这些服务会更好地推进城市整体发展。不过,这些服务存在严重的区域性不均衡现象,并且很多涉及社区和市民现实需求的服务存在短板。持续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本书将在第十一章专门讨论公共服务与城市发展问题。
九 城市扩张与城市结构体系
城市的简单平面扩张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交通拥堵等提高城市有关主体合作成本的问题。因此,选择建设卫星城市或者疏解并转化城市功能,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选择。这样,就涉及不同等级尺度的城市之间进行功能和结构优化的问题。
本书将在第十三章专门讨论城市扩张与城市结构体系发展问题。
十 城市治理与城市公共服务
城市治理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政府系统设立的管理部门如城市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物园林局等,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进行城市治理。然而,城市治理实际上更加取决于这些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同性,那些着力推进城市治理的城市已经在改革方面做了诸多探索,比如重庆市对政府系统服务根据国际权威评估机构标准进行评价,这对于增强城市治理的系统性具有显著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等已经列入很多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治理体系将逐渐实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基于大数据更加有效率的治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城市管理和治理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并更显著地推进人性化的服务。这些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书将在第十五章专题讨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问题。
十一 城市发展的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城市还需要在城市功能和结构转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城市文化发展以及城市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本书将在第十八章对城市和城市学的未来进行展望性分析,以便为城市领域的学者和机构提供一个概念性的发展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