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一 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城市基础设施就是指为市民生活和有关主体的经常性活动提供基本服务的设施。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是:城市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工程性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能源供给系统、通信系统、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系统以及城市防灾系统等,又被称为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包括行政管理、基础性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宗教、社会福利以及住房保障等。这种界定全面地考虑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是研究城市基础设施规模、质量等问题的重要依据。

二 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

1.生产生活保障功能。城市基础设施为市民生活和有关企业及主体的生产活动提供基础性服务,比如,供水设施为所有市民和主体提供生活用水服务,电力设施为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提供动力服务。

2.城市运行支撑功能。城市运行其实就是城市各类主体进行的各类活动,以及城市自然环境的运行和更新状态。一个城市要进行良好的经济社会活动,就需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但是,这些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破坏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和生态结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生态有负面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尽量将这种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例如,城市有关环境要素具有吸纳雨水等作用,基础设施建设会破坏这些作用,从而造成城市蓄水功能退化。

3.市民和公众其他活动的基础支撑条件。市民和公众的文化活动,需要交通等基础设施作为平台和支撑。比如,城市美术馆、博物馆等给市民和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宗教场所给民众提供礼忏、参悟等活动服务,这是多元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构成。

三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质量和布局

规模、质量和布局是衡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基础设施的差异导致市民和公众行为选择的发生,具有良好人居环境和教育医疗资源的城市更容易集聚劳动力。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质量与布局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一般来说,城市等级越高,基础设施规模越大,承载能力越强,布局越复杂,并且基础设施的规模、质量和布局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来说,优化布局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其质量,也有利于克服规模不足的缺陷,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价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规划能够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从而降低基础设施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

在所有基础设施中,教育、医疗等设施的优化更加重要,因为这是关系到所有市民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设施。当前,城市开发中存在过度开发商业地产而挤压教育用地的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也给居民求学造成障碍性因素,提高了市民接受教育服务的成本。这需要统筹各类资源和设施布局,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居民的各类成本。此外,在办理证照等公共服务中,一些城市已经通过建设市民服务中心等方式来集中处理,降低了市民和企业办事的成本,受到公众的欢迎。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将这类服务的优化放在突出位置,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通过网络等技术化手段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为所有主体提供顺畅、高效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整合和提升公共服务应该是重要的方向。

四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导向

由于先进技术和优势资金首先用在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是具有优先保障。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发生了导向方面的变化和趋势。

1.基础设施的系统化集成化。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先进理念及技术的发展形成的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整体考虑整个城市乃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基础设施之间的联通性、融合性等。比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需要考虑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协同性,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尽可能优化资源利用。

2.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就是让更多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城市运行中。比如,深圳已经进行了智能公交车(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试运行;公交领域通过广播和网络等将路况和交通信息及时发布,可以让司机和人们选择适宜的线路行驶,已经说明了智能化服务的价值。

3.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这表现在基础设施服务更加注重细节,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和体验。如很多公共厕所开始考虑到残疾人、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要,建设更具个人空间的厕所,从而提高基础设施服务的人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