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9)
- 杨涛 程炼
- 3854字
- 2020-08-29 04:12:52
前言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9)》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的第七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跟踪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论前沿。报告致力于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支付清算组织和金融机构的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材料,为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自2013年出版第一本报告之后,连续六本都引起了政策层、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金融创新受到全球关注,但是与支付清算领域的表面繁荣相比,整个理论研究的进展严重滞后于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这也导致了在政策与实践中难以形成共识,经常陷入各种争议和矛盾。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支付清算理论研究。
第一,货币经济学层面。近两年大家都在热议数字货币,在进行理论追溯的时候,经常会谈论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但只是比较古典的初步分析。更有意义的理论线索,则还需回到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线。1965年,英国经济学家哈恩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实中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在与其他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中会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宏观分析中长期面临的一个悖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所有经济学家都对货币理论缺乏有效的微观基础而感到不满。后来所谓新货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部分观点认为货币的产生并非自然演进的,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或许会产生更加复杂的影响。由此可见,主流货币理论研究中已经涵盖了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可能产生的挑战。而在近几年的数字货币发展热潮中,理论和实践却相互脱节。
第二,支付经济学层面。作为近年来的新兴学科,支付经济学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但在我国的发展还严重滞后。就海外研究来看,支付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支付过程中的各种交换机制,既包括代理人完成支付所使用的支付工具,也包括银行等金融中介在支付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这样的研究出现之后,我们就可以思考现实中支付安排与变化的背后究竟有没有理论逻辑,是不是靠拍脑袋决定。
支付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由三个分支构成:大额支付系统、零售支付系统、结算系统。具体来看,一是分析大额交易的模式与参与者行为,包括流动性分析,交易的模式、时间与参与者行为,银行间货币市场,拓扑与网络分析,虚拟场景模拟;二是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规制等因素对零售支付产业的影响,即区分消费者行为类型,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规制等因素的影响,提供零售支付领域的创新思路;三是通过建模、模拟等方式研究中央结算对手方的行为。
进一步来看,我们认为在新技术环境下,支付经济学涌现出众多新的研究视角。
一是基于制度经济学来考量支付清算的制度安排问题。这里离不开委托代理机制、交易成本。评价不同制度安全之间的优劣,不能通过碎片化的现象来描述,而是需要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支撑。二是支付清算市场中的产业组织变革。如对卡组织的平台经济研究,过去有三方模式、四方模式,慢慢地我们发现,这些概念似乎已经不足以覆盖支付产业链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符合技术和制度的内在变革趋势,是否最终有利于平台经济的多方共赢,同样需要结合中国丰富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三是国家快速支付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到快速支付有助于提升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润滑度,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夸大其作用。例如,当强调快速支付、无感支付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和提高福利时,不能忽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才是根本因素,也需考虑“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的风险。四是基于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里也有大量有意义的成果可以应用到商业模式中。五是基于规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制度规则的适用和完善以及反垄断,都是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六是基于技术与业务自身的研究视角。如新技术对金融账户、支付账户体系的冲击,因为账户是支付清算体系的微观基础。再如技术与业务的标准化,标准化最终是为了解决业务互联互通问题。标准化不是为了消灭非标准化,非标准化在整个体系中需对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第三,基于风险与监管的理论。新技术引领支付要素快速变化,在宏观层面,究竟是增大还是降低了系统性风险,这在未来需要为监管者提供答案。在微观层面,我们要在支付工具中广泛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究竟有什么风险,这是需要量化的。归纳来看,在新技术环境下,衍生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包括支付清算体系、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的特殊性,新技术放大还是缩小了风险传递与脆弱性。
第四,基于金融伦理与普惠金融的研究。从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到安德里斯·R.普林多等的《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都是研究金融伦理的专著。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金融伦理问题,也是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发展和维护金融秩序,避免金融发展中的扭曲和“连带伤害”。世界银行于2018年4月19日发布全球普惠金融指数(Global Findex),认为手机和互联网加快了全球金融普惠性的发展。在实践中,移动支付也确实正在改善边远地区和农村的金融服务。在支付工具、组织、市场等不同层面,当前亟待融入普惠金融的研究范式。
第五,应用型拓展研究。金融科技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金融,其本质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产生更多的外溢性。支付是所有交易行为最底层的支持,其价值大多体现在支付之外。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不仅仅是金融,还可以扩展到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例如,在智慧交通发展中,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型支付工具,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交通领域进行全方位优化,提升交通出行管理与保障能力。在智慧生活建设中,可推动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场景拓展,全面满足居民生活与日常需求,提高生活便利性。此外,智慧医疗、智慧社保等场景也都离不开支付创新的服务和保障,这些都是研究支付创新的前瞻性领域。
应该说,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支付清算领域都有大量有价值的前沿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报告持续对支付清算体系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和描述,虽然在应用与实践研究方面做了一些专题性的深入尝试,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层面仍显薄弱,还需不断强化。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9)》继续从中国和全球两个维度,从理论、实践与政策多个视角,对支付清算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点”“面”结合的研究。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部分。
总报告为“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含义”,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且运用各类量化分析工具,对支付清算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金融系统稳定、货币政策等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剖析,具体包括“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建设与运行”“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支付清算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金融系统稳定”“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货币政策”。
专题报告为“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文献综述”,深入探讨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监管规则、不同国家的支付市场运行等最新进展进行了动态跟踪,系统梳理了近年来重要的学术文献,具体包括“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支付清算体系最新进展”“国家快速支付体系:政策与治理”“网联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我国支付服务价格问题研究”“生物识别技术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动态与文献概览”。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9)》是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李扬理事长的指导下完成的。本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联、Visa公司、上海清算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报告由杨涛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组织编写、部分章节的修改以及全书的统稿和审定工作;程炼担任副主编,负责部分章节的撰写及统编工作。各章执笔人分别为:第一章,宗涛、付家豪;第二章,王邦飞、郑良玉、张晓东;第三章,李鑫、赵亮、沙晓君;第四章,程炼;第五章,程炼;第六章,程炼;第七章,杨晓龙、费兆奇;第八章,罗沛君、舒冲;第九章,周莉萍;第十章,赵鹞;第十一章,温莹;第十二章,陆强华;第十三章,Amina Tirana(汤曼娜)、Cindy Marks(马心笛)、Sabina Frizell;第十四章,董昀。
当然,支付清算也是一个实务性较强的领域,不仅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不断出现各类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各国都在此领域面临诸多技术和制度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因研究储备有限,本报告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我们期盼各界同人的批评和建议,并希望长期坚持这项工作,以此不断地“抛砖引玉”,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支付清算研究,促进研究者与监管者、从业者的深度交流,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讨,真正使我国的支付经济学得到发展,使支付清算体系的政策与实务研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走向前沿,从而推动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实现高效、健康、可持续和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