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批判丛书》总序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东摇西摆地走过了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当年那些叱咤风云、无比真诚地探寻“文学本质”“美的本质”“文学规律”以及“创作的奥秘”的领军人物们如今都已入耄耋之年,其中许多人已经逝去了。而当年那些初出茅庐,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激动得脸颊潮红的热血青年们,如今也大都满脸褶皱、两鬓斑白,盘算着退休后的日子了。时光如水,思之令人心颤!然而文学理论向何处去以及相连带的中西问题、古今问题等当年曾经纠缠过老一辈们的困惑,却像服了长生不老药一样依然健在着。莫非困惑注定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宿命吗?

对文学理论近四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学界早就开始反思了。现在我们对当年围绕“审美本质”“审美意识形态”“主体性”“方法热”“向内转”等话题的讨论已经清楚地明了其缘由与得失。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等也早成了令人生厌的老话题,甚至连“理论之死”“后理论时代”等提法,也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了。新一代学人越来越注重对各种当下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而不再热衷于纯理论概念的炒来炒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学理论似乎更加困惑了:这门学问真的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吗?这就意味着,反思与批判依然是当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我们的文学理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西化”了?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国今日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中占有怎样的位置?我们的文学理论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是必要的吗?如果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来?这些问题都只有通过反思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我的老师童庆炳先生曾多次给我打电话,嘱我一定要组织一套丛书,专门探讨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他说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有责任对当下文学理论领域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并做出回应。他甚至帮我策划这套丛书的具体内容,还亲自帮我邀请了一批作者。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下,我拟定了十五个选题,分别确定好作者,并且于2015年上半年申请到北京师范大学的自主科研项目支持,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按照童老师的设想,这套书2015年初布置下去,作者们用三个月时间收集资料,三个月时间撰写初稿,再用三个月的时间修改润色,到年底就可以完成。他老人家想得过于乐观了,时至今日,整整两年过去了,我们仅仅完成了六部。而且据我所知,这六部书的作者几年前在这方面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可以说,这六部书都是厚积薄发的产物,并非急就章。

《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在近四十年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像童庆炳先生这样的学者在学术上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教材编写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引领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普及了文学理论知识。而从另一方面看,教材也是文学理论发展在不同阶段的最佳标示,清晰地呈现了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变。蔡莹副教授的《在西方化与本土化之间——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四十年》正是对《文学概论》教材的专门研究,其学术意义自不待言。“文艺心理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被称为“显学”,有大量的论文、著作以及相关译著问世,并形成了若干近乎学术流派的研究团队,鲁枢元、童庆炳、畅广元、王先霈等先生分别是各个团队的领军人物。文艺心理学研究与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关涉甚广,是我们考察一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绝佳视角。田忠辉教授的《探究隐秘世界的努力——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反思》对当年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核心话题、学术意义进行了深入考察。古代文论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近四十年来有大量成果问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且古代文论还是当下文学理论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刘思宇博士的《重回天人之际——反思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方式的转换》的学术意义就不只是对学科史进行知识梳理,对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典型”这个概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话语系统中曾经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围绕这个概念形成的典型论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对文学的基本理解和思考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典型论还可以被视为是文学参与国民想象的一种文化实践,是文学对中国国家现代转型要求形塑现代国民的一种回应。典型论在中国发生和衍变的曲折过程,正是中国国家现代转型艰难历程在文学理论上的折射。薛学财博士的《想象国民的方法——典型论在中国的兴起与衍变》一书绝不是简单的“旧话重提”,而是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新阐释。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文学理论界,“反思”就成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反思性文学理论”。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反思以文学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这可以说是文学理论学科走向自觉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彰显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历史感,其所建构的反思性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甚至代表了文学理论的一种发展方向。故而,对“反思”的反思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肖明华副教授的《作为学科的文学理论——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研究》对这种“反思性文学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批判。就当代中国文论所面对的思想资源而言,中国古代文论是一个传统,西方文论是一个传统,在中西融汇中形成的现代文论是另一个传统。中国当代文论正是在这三大传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的创构。因此,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放置于中国现代以来新的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来审视,追问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原因与文化渊源,进而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形成的学术轨迹与其所隐含的文化逻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李春青的《新的学术传统之创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学术轨迹与文化逻辑》在这方面展开了讨论。

时光飞逝!转眼间童庆炳先生去世已经一年半了。他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做学生的无能,无法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重任,只能以这套小丛书聊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李春青

2016年12月12日于北京京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