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清平乐(第12首)

会昌 1934年夏

这首词模仿古代诗人的句子,以乐观和肯定的心情高声讴歌现实。前阕第二句确实描述了出发前的飒爽英姿。后阕写涌向大海似的南方山脉的群山和浓绿的林涛,它们被描绘得如同浮现在眼前。作者对革命党内部混乱的局面并不灰心的博大胸襟,似乎已化作山中林木那郁郁葱葱的激情,从词中喷发出来。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解释同前)“晓”、“早”、“老”、“好”,“峰”、“溟”、“葱”字押韵。“溟”与“峰”本不押韵,因为作者是使用方言发音,也许可以通用。

[会昌]江西南部的县城。当时那里有南方战线的前线指挥部。

[一九三四年夏]同年春,毛泽东来到会昌。

[欲]想,快要。

[莫道]莫,是“不要”这类禁止的命令。道,是说的意思。

[君]指红军战士们,也包含作者在内。

[行]行军。

[早]与表现速度之快不同,这里表示时间早的意思,即问:“谁在一大早就出发行军了?”

[“莫道”以下一句]“君行早”是别人对自己说的话,而作者抢先说:“不要那么讲。”禁止说,叫“莫道”。

[踏遍]“遍”指各个角落。“踏”是走的意思。指1929年1月,数次从赣南到闽西开展游击战,创建革命根据地。

[青山]草木青翠繁茂的山。

[人未老]毛泽东当年虚岁42。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按古人的解释,“老,谓年五十以上也。”(皇侃《论语义疏》)周振甫认为,这里的意思是红军战士不怀疑,不悲观,坚信革命胜利,因而士气旺盛。《左传》里有“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衰老也叫暮气,联想到1958年《人民日报》上提倡的“丢掉暮气,拿出勇气”,觉得周的说法是对的。可以解释成革命遇到困难,自己的年龄已到中年,但依然同红军战士们一起对胜利充满信心。要理解这一诗句还应考虑下面一句。

[“踏遍青山”一句][107]陆游(当时在四川)的《渔家傲·寄仲高》:“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秋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有人认为,此句源于陆词的“行遍天涯真老矣”句[108],的确妥当。恐怕还不止这一句,整首词的前半部分也许都源于陆游的《渔家傲》。总体而言,陆游的词充满对故乡的思念,或许毛泽东意识到这一点后,是在不再无益地依恋故乡的意义上吟咏“风景这边独好”。

[风景]会昌一带为红土地,松林多。进入夏季,水田绿,松树、樟树绿,山上和地面则是红色,搭配得很美。

[东溟]东海。

[郁郁葱葱]林木茂盛,一片生机。这是红军看到的南方群山的风景,同时也指战士们的斗志旺盛和革命信念坚定。《后汉书》中有“气佳哉,郁郁葱葱”(《光武帝纪》)的话。

诗词大意

东方天空快要亮了。天还没亮,红军战士们已整顿好队伍即将出发,不要对我们说:“你们出发真早啊!”我们在江西、福建、广东省边境间草木茂盛的群山中行军,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虽然条件艰苦,但心情愉快,因此不觉衰老。蒋介石动员百万大军并命令40万人侵入江西省中央苏区以来,北方战线的形势不利,但在南方战线还可以挽回败局,因为民众依然支持红军,这边的风景越看越美。

会昌县城外,山上的高峰像波浪一样连接着。山脉中途没有中断,一直通向东海。战士们边议论几年前的连战连捷,边指看南方各省。革命尚未彻底失败,如果恢复正确的方针,我们一定能够胜利。这样想后再放眼望去,南方的群山更加浓绿,充满了生机。不,这生机不限于山上树木,全体红军战士的士气也很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