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
- 姜洪
- 4310字
- 2020-08-29 23:30:21
3 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
许多研究都认为,世界经济的形成主要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标志。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时间,学术界历来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当机器大工业开始向全球扩散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世界市场便开始形成;第二种看法则认为,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形成的只是世界商品市场,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应该是包括了各种经济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配置的市场,因此,包括了要素市场在内的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市场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是世界经济的形成之时。
综合这两种观点可以认为,世界经济最早也要到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即一直到始于18世纪60年代且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结束、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时才刚刚形成。这其中的机理就在于,工业革命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创造出了大量产品,因而需要有一个大规模市场来出清,否则将会引发生产过剩危机。由于一个对外封闭的经济体是不可能独自创造出一个大规模市场的,因此,为了实现生产与消费间的平衡,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寻找市场经济新边界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如果再考虑到单一国家在要素供给上的局限,因此国家实现对外经济扩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正是这种寻找市场经济新边界的努力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形成。
对这种观点,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在此前漫漫人类发展历史上,所谓的世界经济真的是彼此间完全孤立、完全割裂的吗?理论界讨论的所谓“封闭经济”是否能够完全地符合历史事实?为什么理论界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呢?
我们认为,这种认识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提出的有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导致了世界经济形成的观点,正如本章前面指出的那样,学术界一般认为,正是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孕育了世界经济的理论。事实难道真的如此吗?对资本主义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我们这里援引马克思原文进行佐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彻底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了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同样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 ——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正是根据这段论述,我国理论界才认为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工业化时代大规模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论述的落脚点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不是资本主义与世界经济形成的关系。但马克思、恩格斯根本没有证明大工业革命前世界上所有的经济体都是封闭的。我国学术界根据这段论述形成的认识,实际上很可能进入了以偏概全的误区。
与中国学术界的普遍认识相反,笔者认为,世界经济始终是一个整体,是世界贸易而不是世界市场在牵引着整个人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离开了人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人类社会的每个单一的经济单元都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据现在考古学的发现,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牛马猪等都是在少数地区培育和驯养的,之后才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100多年。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渐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简言之,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 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便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至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再经过非洲传到了欧洲。新大陆被欧洲人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关于小麦的起源,普遍认为小麦在公元前15000至公元前10000年起源于亚洲西南部。从地理学角度看,现在占全世界栽培小麦量90%以上的普通小麦,主要是集中在阿富汗到高加索的这片地区。其根据在于,这片地区不仅是遗传因子的中心地,而且还是古代连接欧洲与亚洲的交通必经之地。根据考古学研究结果,在距今6700年前的伊拉克遗址中发现了和现在小麦特性差不多的古代小麦,同时,通过综合观察研究埃及距今5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前几处遗址的小麦及其他几处人类史前时期遗址的小麦来看,推测小麦的起源应该是在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世界其他地区的小麦种植是从这一地区扩散传播出去的。
据中国古代史记载,玉米原产于南美洲。距今大约7000年以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了。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的殖民者侵入美洲后便将玉米种子带回到欧洲,之后玉米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16世纪中期,中国便开始引进玉米进行种植,18世纪玉米又传到了印度。
马铃薯最早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后来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马铃薯最初于1570年被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引入欧洲的西班牙,随后则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目前,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原苏联各国、波兰、中国、美国等。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下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原牛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被驯化。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均有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是中亚,以后才扩展到欧洲和亚洲。
在北美洲发现的第三纪各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马类的化石。对这些马的化石的研究,证明马的祖先在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约6000万年前)诞生于北美洲(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完全分离之前),这时最早出现的马叫做“始祖马”,一直演化到第四纪初期(约100万年前)才最终变成“现代马”。它起源于北美洲,在更新世初期迁移到其他大陆,从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马。在中新世以前,马类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时才迁移到了欧亚大陆。上新世和更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还扩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种类不久即归于灭绝。到全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也趋于灭绝,只有其欧亚大陆的后裔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我国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门马以及现在仍然残存在甘肃、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马,都是马类动物的代表。家马由野马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黄河下游的山东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
猪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比人早得多。野猪驯化为家猪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新石器时代是人类从游牧转向定居的开始,这使圈养成为可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于安那托利亚东南部的Cayonu遗址(土耳其之亚洲部分),其年代约距今9000年。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家猪,一般认为是距今约8000年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和亚马逊河流域是起源中心。16世纪下半叶,辣椒以观赏植物的身份由海路进入中国,清朝之前大部分中国人没吃过辣椒。在1591成书的《遵生八笺》中,称之为“番椒”。
番茄最初生长在秘鲁和墨西哥,原先是一种生长在森林里的野生浆果。当地人把它当做有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据记载,当时英国有个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去南美洲游历,第一次见到番茄就被它艳丽的色彩深深吸引,于是就把它带回英国,作为稀世珍品献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示对爱情的忠贞。此后,番茄便有了“爱情果”的美名。直到18世纪,才有人冒险吃下番茄,从此知道了它的食用价值。相传,有一位法国画家看到番茄如此诱人,便萌生了尝尝它到底是什么滋味的念头。他就壮着胆子,冒着中毒致死的危险,吃下了一个,并且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然而过了老半天也没有感到身体有什么不适,便索性接着再吃,只觉得有一种酸甜的味道,身体依旧安然无恙。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震动了西方,并且迅速传遍了世界。到18世纪,意大利厨师用西红柿做成佳肴,色艳、味美,客人们赞不绝口。番茄终于登上了餐桌。从此,番茄博得众人之爱,被誉为红色果、金苹果、红宝石、爱情果。番茄是明代传入中国的,很长时间被作为观赏性植物。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曾记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另外,青铜器、铁器也有一个世界范围的播迁过程,与机器大工业在世界范围传播是一样的。
所以,有了资本主义之后才有世界经济的说法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比如,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是一种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文化。但是,任何一个民族不与其他民族交往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这种交往时间上可能有间歇,在形式上有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我们知道,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几个经济单元间的发展是相互隔离的,在一个大的单元之间的小单元也可能是隔离的,比如西藏和大高加索地区等,曾经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对外隔离的。但是,这些地区一旦被解除隔离,就可以作为信息的输入体和输出体同时存在,并且连同其在隔离期间未输入或者未输出的信息作为结果而同时发生交流。因而,虽然世界上有某些地区在某段时间是对外隔绝的,但这只是短暂和相对的,对外交往才更具有持久性和影响力。也可以说,任何一个区域性的发展都有可能是世界性的。
从这些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出,研究人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每一个孤立的单元实际上都会有相当一部分是世界性的,这才是真正的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