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
- 姜洪
- 2457字
- 2020-08-29 23:30:21
1 关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争论
虽然多年来关于产业革命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但时至今日仍然会出现新的问题从而引起学者们继续关注和思考。有人曾说过:“产业革命就像是一个魔橘,经过多次的挤压,以为被榨干了,但是一捏,仍然还有很多橘子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产业革命本身包含着大量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产业革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1.1 “产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
国内现有的文献和资料都把“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等同起来,究其原因,其实是翻译上的不同。“Industrial Revolution”这个术语最早是恩格斯提出来的。恩格斯在他于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把Industrial Revolution描述为一种“生产体系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飞跃变化”,这场革命实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上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上说,它使社会明显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国内学者曾经将“Industrial Revolution”分别翻译成了“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从而在此问题上引起了长时间的学术争论,并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和误解。比如,《简明新技术革命知识辞典》一书曾经指出,产业革命就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从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则是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领域里产生的飞跃”;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区别在于,“前者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领域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性产业形式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区别,国内的绝大多数教科书则更加笼统地用一句话概括道:“工业革命(也称为产业革命)…… ”或者是“工业革命有时又被称为产业革命”。
对这个问题,笔者较认同钱学森先生的观点,即确切的用词应当是产业革命而不是工业革命。钱先生在他的《创建系统学》一书中指出,恩格斯在他撰写的那本极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真正分析的是包括工业与农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产业’一词不是指某一个方面的事业,例如工业、农业,而是指整个物质生产的事业,其影响涉及全社会”。英文里的industrial可以翻译成“工业的”,也可以翻译成“产业的”,但汉语中的“工业”和“产业”则有明显不同的含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实际上都还没有“产业”的概念,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都不能够与农业相提并论。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由于在农业之外产生了可以与农业并行发展的工业,因而可以将第一次产业革命称之为工业革命。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我们也发现除了工业之外,还存在着与工业有巨大差别的产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三产业。托夫勒曾经在他的那本《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成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大约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服务业)阶段,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如今,变革已经从工业进一步延伸到生物、医药、农业、金融、服务等各项领域,而服务作为第三产业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源于工业,但却与工业有很大不同,不能为工业完全囊括,仅仅拿工业革命来套用显然不合适。因而,采用“产业革命”这一概念更准确,“产业革命”的内涵更广,能够完全概括本次经济发展的特点,而且持续性更强。
1.2 到底有没有第二次产业革命?
我们之所以需要从理论上明确地辨别“产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主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产业革命”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认为,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得以最终建立起来。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把产业革命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的,其理论中包含下面这一层含义,即产业革命造就了现代资本主义,同时锻造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资本主义在锻造了自己的掘墓人后,其历史使命就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新的生产力,也不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存在,后来的研究者才会有如下顾虑:如果说有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那么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否也建立了新生产关系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预测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因而对此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他们的经典理论也正是很多学者对“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概念保持警惕的最重要原因。国内也存在这种顾虑,曾经有许多的权威和学者都认为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提法容易引起意识形态上的混乱与迷失。此外,在许多西方研究者的眼里,对第一次产业革命没有异议,但对此后究竟有没有、有几次产业革命仍然存在着争论。除理论上的原因外,他们还存在制度上的考量。我们知道,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健将之一是1871年才实现统一的德国,但德国却是以完全不同于英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自己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乃是对英国模式的彻底否定,因此,英美国家的学者对所谓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提法也就难免会心存芥蒂。
然而,抛开理论上的禁锢,实事求是地评价第二次产业革命,无论对经济的影响,还是对社会、政治、军事、外交的影响,它都不亚于第一次产业革命。
从经济上讲,第二次产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比第一次要大得多。比如说电力。如果没有电力,我们就可能会回到非常原始的状态,而且也不会有新的能源和动力,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也完全无法发展。再比如说材料。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世界由此而进入了钢铁的时代。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使用的很多材料都是木制的,但第二次产业革命则使得材料从较软的木料变为坚硬的钢铁。此外,第二次产业革命在运输工具上引发的变革则更是翻天覆地,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开始广泛使用,人类活动半径空前增加。还有,第二次产业革命同时造就了通信技术上的革命,电话和电报的发明使人们可以用瞬间沟通的越洋电话来代替至少需要在海上奔波长达半个月之久的信件。这些进步的程度完全可以和第一次产业革命媲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次产业革命引起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使其堪称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