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的灵性:环境艺术设计
- 李砚祖主编 李瑞君 张石红编著
- 3310字
- 2020-08-29 23:07:17
第六节 环境艺术的创作特征
一切艺术都是一种创作,环境艺术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而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创作。环境艺术创作的灵感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其固有的原生源流,其中包括材料美、工艺美,还包括灯光、激光、幻变等现代工业技术美等内容,是随其所用的材质、工艺、技术等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是纯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表现。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它们和环境要素结合而返回生活时,则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浮雕、装饰部件,环境雕塑、建筑小品等,都是固定在某些“环境面”上的艺术作品,此外还有帘幔、陈设、字画、摆饰、家具以及可以经常触摸、撤换的艺术品或工艺品。
从艺术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环境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环境艺术和建筑艺术一样,具有大空间大体量的特征。作为其主体的建筑物,离不开品种极其丰繁而数量极为可观的建筑材料。其中既有传统技术制作的砖、瓦、水泥、陶瓷,也有现代新技术的产品:各类金属材料(铝合金、不锈钢、铜、铁等)、各类塑料、玻璃、织物等。环境艺术中展现物质材料本身的特性,也就表现了一种物质技术美。大空间的建构,还要有相应的技术和材料,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制作,必须和建筑材料、结构技术、装修构造技术以及建造技术结合起来,这是环境艺术赖以实施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工程技术就没有完整的、真正的环境艺术(图1—13)。
二 环境艺术的使用特征
环境艺术不是纯欣赏性艺术,而是一种创造使用价值和空间的实用艺术。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首先必须满足使用上的基本要求,做到便利、舒适、安全、健康。这是环境艺术创作的前提。不能设想,人们在无法使用的,或处处别扭的空间环境里还会有欣赏环境艺术的心情。因而环境艺术创作不可能忘掉功能上的目的性和使用上的实用性,绝不可能不顾服务对象的要求。
三 环境艺术的特定性
环境艺术是对特定环境的处理,是特定环境的创作。由于环境艺术的特定性,创作时必须考虑特定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大范围的如地域、民族、乡土、历史、民俗、民情,以及民众的新精神面貌等因素,小范围的如该环境的用途、服务对象、建筑的性格与表情、当地材料、当地的习惯及接受变异的能力等,诸特定因素融入环境艺术创作中,将会形成有特色的作品。有特定之意,也有独到之笔,表现出环境艺术创作的特定性。
特定环境又是更大范围的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中关注特定环境与整体环境的关系而采取相应的创作对策。设计师往往在设计中随空间的扩大与层次的延展,寻求功能与视觉感受上的关联性,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而根据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取、引、联或者合、断、屏的处理,或作呼应、协调、对比与突出等措施,以表现出特定性。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就有极强的个性,如北方主要是皇家园林,显示着皇家的富贵与豪奢。同时也因地处北方,天空与地面景色较单调,故多用重彩,以华丽而多色取胜。江南园林则多为文士之私园,素朴求趣,淡雅脱俗。又因其以山明水秀、天象多变、色彩浓重的南国自然环境为背景,故多崇尚素雅,青瓦粉墙、小阁凌波,笔墨不多而得万种风流。究南园取舍之法,有道是:“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可知南北园的创作,各有其广阔的自然背景和深远的人文背景,即各自艺术创作上的特定性。
四 环境艺术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环境艺术创作层次多、范围广,有的重巧为因借,借自然之景,借他家之景,是对自然的取引。有的重对自然的加工,所谓人工天成,也有重人工的创造。总之,无论侧重何法,均以自然与人工的结合而见长。即使是室内环境,也常使出“室内空间室外化”的手段,引入自然,或者通过表现物的质感、色彩、纹路等表现自然。
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常有极佳的艺术设计效果并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如《园冶》中所谓:“眺远高台,搔首青天哪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楼台凌空的高处建筑,赋予人以遐思。陈志华先生曾借用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描绘人造的金字塔与浩瀚大沙漠相结合的壮阔气势。宋词有句为:“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陈从周先生解释之:“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楼。”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以至生景、生情。
如上所述,环境的创造,重要的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而通过人工的取舍、组织、加工与创作,常会高于自然、精于自然。大凡进入妙境,人们总是说:“人在画中游”。而且,见到好山好水好风景则常说:“江山如画”,从不说:“画如江山”,可见独具匠心的人工创造,往往可超越自然的表现力(图1—14)。
图1—14 福建永定、南靖等地的土圆楼(俗称“圆寨”)
五 环境艺术的时空感
环境艺术是集众美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种综合,依靠的是秩序的建构。自然之美和人们的美化活动,常是分散而单一的,孤芳独美。环境艺术则把自然界及人工的分散之美集合起来,集众芳之美于统一的环境之中。对于要素的集合与编排,设计师重视的是:“第一个品格是秩序,没有秩序,我们的感觉就会引起混乱和困惑。另一个品格是变化。没有变化,就不能完满地刺激感官。”这种编排上的秩序与变化,乃是环境艺术创作的要旨。
当我们身临漏窗或眺望远景,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空间。置身境中或徜徉其间,则感受到三维空间和立体景物、外界空间全方位地传来各种感官信息,它们性质不同,强度各异,综合作用之下构成我们对“场”的心理感觉,即前文所说的“场觉”。场觉是人对环境的直接感受与当时心境共同作用而演化出来、激发出来的感觉。
天气变化,明晦翻转,四季轮回、物换星移,给我们时间的变化感。当我们在景中活动时,由于时间流逝的同时还有着空间上的变化、景物的变化,空间层次与空间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沿着活动路线而不断展现,移步换景保证了感官刺激的新鲜感。景观可随创作者匠心独运的功夫表现出起伏、疾徐、节奏与韵律,产生音乐感。这种时空变化的综合作用下将引发更复杂的“场觉”,达到更复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
六 环境艺术表现的含蓄性与歧义性
环境艺术使用一种设计的艺术语言。中国人历来主张语贵含蓄,如苏东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环境艺术要以设计的语言之“境”感人,给人以整体的“场觉”,既忌标语口号化和过于直观的表达,亦忌艺术语言的泛滥与过分堆砌。杰拉扬的鱼汤再好,主人劝饮九大碗之后,客人必然大倒胃口,只能避席而逃了。传统的匾额楹联、诗屏字刻起导引和点题作用,如直接为之,地毯厂宿舍题名“地毯楼”,震后重建房屋名“抗震里”,还有“纺织楼”、“建工楼”等,则很难引起人们的审美联想。
环境艺术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又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感性语言,此种语言的非确定性特质决定了环境艺术表现的含蓄性与歧义性。含蓄的艺术是宽容的艺术,它不那么武断,不那么盛气凌人,仿佛是和观者一同讨论和探讨生活的真谛,引发观者联想和对生活的回味,同时也默默地容许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也导致了环境艺术欣赏的歧义性。这正如听众对音乐之感受与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再创造过程。各种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小夜曲和奏鸣曲,街头小唱和阳春白雪,作品层次越高,意境越深,人们欣赏后体会与理解的差距也往往越大。环境艺术的感受也是如此,对环境艺术的感受依欣赏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种族、经历、信仰、兴趣、身体状况、社会联系等方面的不同而异。作为信号接受者的人各有其较敏感的“频段”,或者说,有各自的“频谱响应特性”。多波段广谱型的人只是少数。环境提供的感官信息则如同电台所发射的某些节目,随不同的针对性而有不同的频段。人们取舍有所不同,选取节目的志趣各异,或者感受而引人共鸣的频段各异。况且,环境艺术所使用的是比电台节目更具模糊性的感觉语言,观者有各自的感受和派生联想,从而产生合理的歧义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各人感受到的东西不完全相同,但均得其乐,各得其趣。这种欣赏上的歧义性,有助于做到雅俗共赏和艺术设计的百花齐放。
环境艺术以其含蓄性使人产生遐思联想,给人以再创造的余地,给每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含蓄性使对环境艺术的体会达到意味无穷的境地。诗论有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环境艺术含蓄性的大义盖与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