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
- 陈力丹
- 2140字
- 2020-08-29 22:56:41
董狐笔(Pen of Dong Hu)
董狐,东周晋国史官,因不畏权势、真实记录历史而为后世所称道。杜甫在《写怀二首》其二中写道:“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董狐笔”一词由此而来,后被用作比喻秉笔直书、尊重事实的行为。 1943年9月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号召记者要有董狐那样威武不能屈、追求真理的精神。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公元前620—前607在位)即国君位时尚幼,朝政由赵盾主持,权倾朝野。晋灵公成人后,骄奢淫逸,昏庸无道。赵盾身为相国,曾竭力劝告晋灵公改恶从善。晋灵公非但不听,反而对赵盾怀恨在心,先派人行刺未遂,又设宴伏兵诛杀,幸亏卫士舍身保护,赵盾才幸免于难,并被迫逃亡。但是他并没有逃出晋国边界。不久,其堂兄弟赵穿在桃园寻机杀死了晋灵公。于是赵盾返回朝堂,恢复了相位。
晋国太史董狐在史简上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变,并在朝廷上宣示。赵盾觉得很委屈,就为自己辩解。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担。当时的史官传宣王命,记功司过,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董狐面对赵盾这样的强权,敢于在维护王权法统的标准之下如此记载历史,是需要勇气的。但是,这与当今实事求是地记载历史,在标准和观念上是不一样的。这种以维护“君臣大义”为理由的记史,并不尊重具体的事实,主要目的是维护王权的法统。
孔子正是在维护法统的意义上称赞董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夸赞董狐能据法直书,毫不隐晦。这成为中国文人千百年来赞美的一种史德气节,杜甫在《写怀二首》其二中提到“厉阶董狐笔”。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也写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意思是,当国家民族出现危难的时候,秉有正气的人就体现出崇高的气节,他们永垂史册,留下万古长存的英名。在齐国,正气体现在太史敢于据实记史的史册;在晋国,正气体现在董狐敢于据理记史的史笔。
《新华日报》在1943年9月1日的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中开篇就赞颂董狐:“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董狐直笔,赵盾胆寒。这是天地的正气,也可以说就是代表了舆论的力量。”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也是国民党大力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时期。《新华日报》由于在重庆出版,其记者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除了受到艰苦的抗日战争局势的客观影响,还要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各种刁难。从物资条件、出版发行到言论、新闻报道等各个方面,国民党都对《新华日报》进行钳制乃至迫害。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记者更需要有不畏强权、勇敢直言的精神,才能冲破言论封锁,将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董狐直笔的含义在当代已经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新华日报》社论赞颂董狐,是在敢于面对强权说真话的意义上讲的,无涉维护道统的两千多年的背景。
这篇社论不仅是《新华日报》的自我宣言,也是以正面阐述的方式针砭抗战时期的记者群。当时,各种报纸背后的政治势力错综复杂,一些报纸或是为了自身利益,或是迫于国民党当局的淫威,在报道中不乏文过饰非、避重就轻,甚至颠倒黑白之作。例如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胁迫重庆所有报纸刊发污蔑新四军的言论,国民党系的报纸更是竭力掩盖事件的真相。此时,《新华日报》冒着巨大风险,将事实披露出来,使读者看到了国民党的真实面目。
为了唤醒新闻记者的良知与职业精神,扭转当时新闻界虚假报道的风气,矫正记者不敢说真话的态度,在1943年记者节这天,《新华日报》发表此篇社论,有针对性地倡导董狐笔精神。
该社论认为,记者要像董狐一样紧握住自己这一管直笔,做真理的信徒、人民的忠仆。凡是真理要求的,都要毫不迟疑地写出来;凡是不合真理的,无论有多大的压力在后胁迫或在前诱惑,都不能轻着一字。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需要社会环境的改良和记者自身的努力。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对新闻言论予以了严厉钳制。在这样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记者要坚持真理,就要有超出常人的勇气,敢于面对巨大的风险和牺牲。因此,记者的职业精神对做好新闻报道十分重要。如果记者自己不把追求真实当作新闻报道的圭臬,就会屈从于环境的压力,做出不真实的报道。“墨写的诳语,敌不过血写的事实”,虚假报道最终会损害新闻的公信力,使新闻业遭受巨大的危机。
当然,我们应该明白,古代的史官并不是今日的新闻记者,记录历史也不同于报道新闻。在董狐的时代,历史的所谓“书法”即记录“赵盾弑其君”的原则,更多的是从礼义出发,这在董狐对赵盾理直气壮的回答中有鲜明体现,因而其记录在具体细节方面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今天的新闻记者在进行报道时,则首先要保证新闻与客观事实相符,不能任意扭曲事实,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推理甚至想象进行报道,这是新闻真实性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学习董狐笔精神,意在学习他不畏强权、敢于秉笔直书的精神。特别是当记者在报道中遇到强大阻力或诱惑时,董狐笔精神弥足珍贵。
因此,董狐笔的精神是大义凛然、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是追求真实、坚守使命的献身精神。《新华日报》在75年前提倡的董狐笔精神,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仍然具有精神的感召力。(杨钢元、黄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