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特·格拉斯叙事作品中的历史书写研究
- 谢琼
- 894字
- 2020-08-29 22:52:06
第三章 从“绝对的恶”到“恶的平庸性”
“奥斯维辛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不必出于害怕而远远地通过内省进行观察,它是现实,是有待研究的人工之作。”(注:[德]君特·格拉斯,林笳、陈巍等译:《与乌托邦赛跑》,8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奥斯维辛现象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分别在《极权主义的起源》和《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极权主义的起源》(注:《极权主义的起源》开始写作于1945年,最初的手稿完成于1949年秋天,初版于1951年,1958年经过修订后多次重印。1966年和1967年增加了三个部分的序言。此书的英文名称是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极权主义的起源》),1955年出版的德语译本名称为Elemente und Ursprünge totaler Herrschaft(《极权统治的要素及起源》)。)被看作20世纪政治经济经典之作,它分为“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三个部分。在书中,阿伦特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从分析18、19世纪欧洲的反犹主义的兴起入手,剖析了构成极权主义运动和组织的极权主义诸要素,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认为极权主义统治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人性、清除“多余的人”。阿伦特把集中营看作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实验室和“极权主义统治最必然产生的机构”(注:[美]汉娜·阿伦特,林骧华译:《极权主义的起源》,551页,北京,三联书店,2008。),认为极权主义在对待人的态度中和改变人的实践中表现出了一种“绝对的恶”(das radikale Bse,又译为“极端的恶”)。
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书中,阿伦特修正了“绝对的恶”的概念,从道德哲学的层面提出了“恶的平庸性”(die Banalit.t des Bses,又译为“恶的平庸”或“平庸的恶”)这个政治伦理概念,她认为“恶绝不是根本的东西,只是一种单纯的极端的东西,并不具有恶魔那种很深的维度”(注:[美]汉娜·阿伦特,林骧华译:《极权主义的起源》,166页,北京,三联书店,2008。),“恶只是善的缺乏”(注:同上书,118页。);认为那些无力进行独立思考的、心甘情愿被权威左右的普通、“平庸”的人,才使纳粹统治得以顺利实施。阿伦特提出,只有独立思考、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避免这种“恶的平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