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要建设怎样的课堂
- 高钧
- 2310字
- 2020-08-29 21:57:18
序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关注人的生活
《我们要建设怎样的课堂》这本书的关注点,落到了教育教学中最为具体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课堂,不乏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具体案例。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究竟什么是高效的课堂和有效的教学?
高效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有效的课就是好课,好课就是使学生变得聪明的课……如此推想,这就产生了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总是被教学的表面形式所困扰:“满堂灌”的课不是好课,那么,“满堂问”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练”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动(学生活动)”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学生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是好课,一根粉笔上下来的课是不是好课?学生热热闹闹的课是不是充满了启发?教师娓娓道来的“一言堂”是不是就没有启发?等等。其实,教无定法。
多年来,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来评判课堂教学,人们从来就没有达成过统一的认识。如果我们抛开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从对教育价值元素的考量上来评判课堂教学,也许我们更容易得出评价的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既然教育价值最终是指向生活,那么我们可以说,对人未来生活有意义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所以,高效课堂不是指单位时间完成了多少学习任务,而是要看教师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生活,要看教师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多长的过程中具有意义。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教知识,教方法,还要关注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知识、教方法只是对课堂教学的最低要求。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只有联系生活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一定是他或她认为有用的知识。这里所谓的“有用”绝不仅仅是迎合考试的要求,而是学生认为这些知识与他或她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创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和更有意义,而不是为了考试。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这样的教学很快就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我们曾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提高分数不是学生产生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提倡教学不仅关注考试,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教学,会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知识在改变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欲望和冲动,以此来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样产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坚实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口号。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
教学要提升学生的境界。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其中有一句话——以境界提升境界。
有境界的教师不会就事论事,不会就知识讲知识,不会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境界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教师超凡脱俗,因而在情感上对教师产生一个从依赖到依恋,再到崇拜的过程,这就是“亲其师”的过程,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中是神圣的,是富有魅力的。这样的教师的课堂会更加有效和高效。“做一名让学生崇拜的老师”,这曾是我们提出的一句口号,是为教师发展树立的一个目标。
北京四中提出做“幸福的四中人”,而幸福的内涵我们认为是“享受工作、取得成功、赢得尊敬、获得发展、家庭和睦、精神丰满、衣食无忧”。教师职业成功与幸福的主要标志就是得到学生的爱戴与崇拜。一节好课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口才和处理教材的技巧,还有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我们认为后者更为重要。教师的精神境界反映了教师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师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师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师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激动、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怎样理解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为了创设高效课堂,我们曾提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思考的几个问题:
1.您想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或学生的发展目标了吗?
2.怎样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
3.“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和科学的理性”,您在课堂上怎样体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思想教育?
4.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归根结底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正确对待职业、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体现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这才是全面育人。您是怎样理解并实践的?
我们曾在一段时间内就这四个问题和老师们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实事求是地说,教师不会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全面体现价值体系中的所有元素,我们也坚决反对贴标签式的生硬虚假的课堂说教。我们提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和体现价值体系中的某些元素。教师在一节课上体现什么教育价值元素,这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决于教师对价值体系内容的把握,取决于教师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对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取决于教师对人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关注。这样的教育才是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教育。
北京四中的教育前辈张子锷先生曾说:“上好每一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前不久,著名教育家、北京四中校友陶西平在母校做报告,他把四中的教育传统总结成了三句话:为时代而教,为人生而教,为不教而教。这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毕生精力去追求的境界和目标。我们愿意和各位同行一起努力。
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