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卷)
- 刘大椿等
- 2093字
- 2020-08-29 21:33:04
4.医学和药学
晚明的医药学成就,首当李时珍(1518—1593)及其巨著《本草纲目》。除了《本草纲目》之外,他的《频湖脉学》与《奇经八脉考》在医药学方面也贡献重大。李时珍是晚明时期医药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第二节已详述李时珍的贡献,在此不再赘述。除了李时珍,晚明时期成就非凡的医药学家,还有缪希雍、王肯堂、吴有性等,他们均在中国医药学史上留名。
缪希雍(约1546—1627),字仲淳,号慕台,江苏常熟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缪希雍一生著述很多,留存的主要著作有《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有记载的目前还有《方药宜忌考》十二卷、《传心》四卷、《识病捷法》十卷、《医案》一卷、《本草单方》十九卷、《葵经翼》一卷等。《神农本草经疏》成书于1625年,全书共三十卷,对《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和《证类本草》中的部分药物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发挥,“最突出之处为专列有疏、主治参互、简误三项栏目,且内容相当详细,因此具有较大参考价值”[1]。《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成书于1622年,共四卷,收录了很多药方、药物及药物炮制方法,书中附录的《炮炙大法》对中国药物炮制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的中国第二部炮炙专著,对439种药物的炮制法、操作程序、贮藏保管等都有详细论述,其中一些还述及炮制前后药物性质的变化和不同的治疗效果。根据药物的属性,该书将中药分为金、土、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水、火、果、米谷、菜十四类,其末附有“用药凡例”细则,详细记载了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王肯堂与缪希雍是好友,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彼此不相上下。王肯堂(1549—1613),字损泰,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小时因母亲生了一场大病而产生了学习医学的想法,曾因其父亲阻挠而中断过医学学习,但由于深爱医学,努力之下终成大家。他留下了很多著作,有记载的有《证治准绳》(又作《六科证治准绳》)、《医镜》四卷、《医辨》三卷、《医论》三卷、《灵兰要览》二卷、《胤产全书》、《胎产证治》、《郁冈斋医学笔麈》二卷、《医学穷源集》二卷,其中最著名的著作是《证治准绳》。《证治准绳》全书分六科共四十四卷,即《杂病证治准绳》八卷、《类方证治准绳》八卷、《伤寒证治准绳》八卷、《幼科证治准绳》九卷、《疡科证治准绳》六卷、《女科证治准绳》五卷,全书270余万字,囊括内、妇、儿、外各科。“《杂病证治准绳》是王肯堂编纂的内科杂病证治的代表作,他着眼辨证施治,探本求源,破门户之偏仄、着折衷之先鞭,博采众家之长,严谨务实的治学方法,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
吴有性(约1582—1652),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著名医学家。1641年(崇祯十四年),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发生瘟疫,病情严重,迅速蔓延,当时的治疗办法对此毫无疗效。吴有性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寻找病因。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分析,他总结出瘟疫的病因、侵入途径、证候、传变、治疗方法等,于1642年写出了中国瘟病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瘟疫论》。在《瘟疫论》中,吴有性提出了著名的“戾气说”,内容全面,对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均有论述。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的两百年,吴有性把外科感染的病因归于“戾气”,摆脱千百年的“火邪致病说”,在当时对传染病特点能有如此创见,的确十分难能可贵。
中医方剂学在明朝也发展迅速,而明朝的医学家中有两位王爷,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出现的。1391年,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编订《普剂方》一书,收集药方61700多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剂著作。朱元璋第七子朱权编撰了《庚辛玉册》等炼丹著作,该书被称为炼丹宝书。正统年间,董宿、方贤等编辑,杨文翰校正的《奇效良方》收集药方7000余个,为方剂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到了晚明,吴昆撰写的方剂学书籍《医方考》有一定的影响,书中对方剂命名、方义、药物组成、功效、适应症状、禁忌、用量等有所概述,为方剂学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晚明较有影响的方剂学著作还有施沛编撰的《祖剂》,该书成书于1640年(崇祯十三年),收集了800多个中国著名方剂,他将其分类,并对各方剂的起源、发展进行了考证。当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方剂学方面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在书中收集了11096个药方,为中国方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医药学,医学分科在晚明也有不小成就。在内科方面,龚廷贤留下了两部内科专著,即《寿世保元》与《万病回春》。在外科方面,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记载了大量的外科疾病及其手术方法,其中,奶癣病名最早在该书出现,书中还首次翔实记载了醉粉瘤、发瘤病。此外,武之望写的幼科著作《济阴纲目》、傅仁宇编撰的五官科著作《眼科大全》、杨继洲编撰的针灸著作《针灸大成》、龚云林撰写的推拿著作《小儿推拿秘旨》等,都为中国医药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到晚明,中医药学算是达到了历史高峰,医药学家们不仅全面总结了前人的思想,还有所发展。晚明之后,清入关,西学东渐,中医药学发展渐归平淡。近年来,中医药学又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注释
[1]汪前进.中国明代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2.
[2]钱武潮.评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江苏中医,1999,2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