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篇

奥运光环下北京的嬗变 ——2009—2016年度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分析报告

高金萍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美国期刊 《外交政策》首次发布 “全球城市指数”排名,根据这一排名,北京已跻身全球城市 (globalcities)之列,在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积累及政治参与等方面,仅次于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四大城市[1]。“全球城市指数”以荷兰裔美国社会学者萨斯基亚·萨森 (Saskia Sassen)领导的 “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and Network,GaWC)[2]的研究为基础,自2008年首发后,GaWC在2010年、2012年、2014年也发布了全球城市的研究报告。所谓全球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它们是全球化得以实现的主要通道,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功能运转以这些全球城市为中心地点[3]。全球城市以其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高度集中的服务设置为基础,实施和指引全球化运作[4],成为 “全球化的发动机”。

北京从一个 “某一领域极为突出的城市”(政治)跃升为 “全球城市”的历史节点,是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2012年以后,法新社、英国 《经济学人》、美国 《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在报道中多次称北京为全球城市[5]。2009—2016年,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的报道数量呈增长之势,它们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2008年奥运后北京的城市变化;同时也体现着西方媒体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国际认知,塑造着西方受众心目中的北京城市形象。本研究使用道琼斯公司旗下的全球新闻及商业数据库Factiva,对国外主流媒体近8年关于北京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外媒关于北京报道的规律,为北京的全球城市形象塑造提供对策建议。

一、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概况

道琼斯公司旗下的Factiva数据库,是当前国内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民间智库最经常使用的媒体资源数据库之一,它收录了全球性报纸、期刊、杂志、新闻通讯社等主流新闻采集和发布机构发布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及博客,如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世界著名通讯社和网站等,此外还包括道琼斯公司和 《华尔街日报》等独家收录的资源。本研究以Factiva数据库中的国外50家主流媒体 (含世界四大通讯社)为信息来源,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检索语言,以新闻标题和导语中至少出现3次 “北京”为检索限制 (目的在于尽量去除 “以北京指代中国”的媒体报道),进行全数据库检索。自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国外主流媒体共发布关于北京报道60877条,平均每年度7609条。2009—2016年度,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总体数量呈增长之势,8年中报道数量较多的是2015年 (9212条)、2014年 (8884条)、2016年 (8264条)(见图1)。

图1 2009—2016年度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总体数量趋势图

1.报道趋势分析

2014—2016年,外媒关于北京报道的总量居8年来的高位,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近年来北京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确实取得了显著成绩,大事要事不断;二是近年来北京外宣工作确实上了一个台阶;三是自2009年以来北京奥运的影响力没有衰减,而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又为北京奥运的光环附加了一层晕轮。

2014年和2015年报道量稳步抬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并获得成功,吸引了外媒的高度关注;2016年北京的冬奥会筹备工作,也是各国媒体聚睛细察的关键点。三个报道量较多的年度,都涉及奥运主题。

从报道量的月度分布情况,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近8年来北京通过主办国际性重大活动,广泛吸引外媒关注北京的变革和进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9—2015年外媒报道量月度排名
排序 报道时间 报道总量 重点报道主题
1 2015年8月 1146 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申办权 (176条)
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174条)
2 2014年11月 1136 APEC会议在京召开 (226条)
北京雾霾 (174条)
3 2012年5月 1062 陈光诚登机赴美留学 (386条)
4 2014年10月 998 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雾霾中开跑 (53条)
北京积极筹办APEC会议 (37条)
5 2015年7月 957 北京投标2022年冬奥会申办权 (164条)
6 2015年12月 950 北京遭遇严重雾霾 (279条)

外媒北京报道提及最多的主题情况如图2所示。

2.报道来源分析

就北京报道资讯数量最多的20家媒体统计数据来看 (媒体名称中外文对照参见附录1),报道量最大的五家通讯社分别是:路透社 (英国)、法新社 (法国)、美联社 (美国)、共同社 (日本)、印报托 (印度) (见图3)。通讯社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本国媒体获取国际新闻的重要来源。

图2 2009—2016年度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报道主题分布图

图3 2009—2016年度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媒体分布图

从20家媒体对北京报道的分布区域来看,报道量最多的国家及其报道在全部报道中的比例分别是:英国 (11716条,18.8%);美国 (10642条,17.1%)[6];法国 (6208条,9.98%);日本 (2452条,3.94%);新加坡(1869条,3.07%);印度 (1807条,2.96%)。由此来看,不仅西方大国密切关注北京的变革,发展中国家也在注视着北京的一举一动。

二、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特点与趋势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在城市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2008年6月17日,《华尔街日报》最早提出了 “后奥运时代”(Post‐Olympic China;Post‐Olympic Beijing)一词 (“Post‐Olympic WinforCrip.comStock?Growth Has Slowed for Chinese Firmon Nasdaq Market”)。“后奥运时代”所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旅游业、股票业、房地产业、会展产业、交通运输业与电信产业等。实质上,奥运对北京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2015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再度让北京披上奥运的光环。如果说有一条红线贯穿近8年外媒关于北京的报道,那就是奥运。

2009—2016年外媒关于北京的报道中,每年都有涉及2008年北京奥运的相关报道。2009—2011年,外媒的关注点是奥运场馆利用情况;2012年,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的比较、互鉴成为关注最多的话题;2013年国际奥委会宣布启动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申办程序,北京报道再度泽被奥运的光晕;2014—2015年北京积极筹备申办冬奥会并获得成功,外媒巨细无靡地记录了北京的申办过程、面临的困境和无数的猜测;2016年北京筹备冬奥会的情况以及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筹备情况的检查,也是外媒热衷报道的话题。奥运主题的报道一方面折射出2008年北京奥运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显示了国际性活动对于北京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城市的重要意义。

1.近8年北京报道的密集度没有超越2008年

2008年,50家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总量为13619条,其中夏季奥运会 (8699条)和残奥会 (199条)共计8898条,共占2008年报道总量的65.3%。可见,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赚足了外媒的关注,为北京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9—2016年度外媒关于北京报道中,有关奥运主题的报道为2081条。年度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009—2016年度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总量 单位:条
年度 报道总量 奥运主题报道量 奥运报道占报道总量比值
2009 6594 443 6.72%
2010 6414 144 2.25%
2011 6507 146 2.24%
2012 8209 483 5.88%
2013 6793 51 0.75%
2014 8884 63 0.71%
2015 9212 527 5.72%
2016 8264 224 2.71%
合计 60877 2081 3.42%

近8年,每年均有奥运报道出现,奥运报道超过年度平均值的三个高峰分别是2009年、2012年、2015年。2009年,外媒报道的关键概念是 “后奥运时代”,北京奥运的后续影响广泛地体现于外媒北京报道中。2012年也是奥运年,伦敦奥运吸引了全球注目,外媒在展现和评价伦敦奥运得失的同时,也在审视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验和成绩。2015年,经过努力,北京和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在国际奥组委赴京实地考察和吉隆坡投票过程中,外媒都发布了大量关于北京成为首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的报道。

随着2016年8月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奥运主题的报道数量略有增长,加之国际奥委会赴京检查冬奥会筹备情况,2016年也成为奥运主题报道的一个小高峰。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外媒关于奥运主题的报道数量也会缓步抬升,直至2021—2022年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2.国际性事件与重大活动为北京形象增光添彩

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大国责任、主办大型国际活动。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北京主办的多项常规性国际性文化活动 (如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网球公开赛、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国际音乐节、世界媒体峰会、金砖五国媒体峰会、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越来越吸引外媒的关注,报道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主办的全球首脑级活动APEC峰会、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等,不仅获得了驻京外媒的全程关注,在举办期间还吸引了各国媒体记者赴京采访报道。

国际性重大活动在京举办,需要北京以综合实力作为支撑,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全、公众支持等,北京也将为这类活动的举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结果是,无论是在京举办的政治性议题或会议,还是体育文化类的国际性赛事或活动,客观上都为北京形象增光添彩。外媒对这些国际性事件或活动的报道虽然褒贬态度有别,但都体现了为了办好活动,北京政府大力投入、集体动员的能力,客观上显示了中国的强大、北京的发展。

3.房地产业是外媒观察北京经济的一个窗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北京在全国率先转向稳定经济增长、遏制经济下行。房地产业是北京乃至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在稳定经济增长、遏制经济下行的关键时刻,还需要房地产发挥更多作用,需要房地产市场的消费拉动整个消费的进程。在过去8年中,北京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在给城市GDP带来高速增长的同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也显示出其脆弱性,价格错位以及过度建设等问题频发。外媒对于北京房地产的疯狂增长持讶异态度,持续关注其发展。

2010年12月29日,《华尔街日报》专栏文章 《中国的疯狂》(“AFrenzy in China”),用经典的 “华尔街日报体”叙述了 “我”的卖房经历,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崩溃后的泡沫期,房地产价格已经超出了一般购买者可达到的程度。2011年6月24日,《华尔街日报》刊登 《中国房地产关注度上升》(“China Real‐Estate Concerns Rise”),称最近中国的房价下挫开始动摇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活力的信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国经济过度负债的争议,并例举了美国和日本的房地产泡沫。2012年7月11日,菲律宾通讯社、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 《北京出现新高价格地块拍卖》(“Beijing Sees New High‐price Land Plot Auctioned”),称7月11日北京以26.3亿元人民币(约合4亿1317万美元)的新高价格拍卖地块,这一地块在海淀区万柳,有38868平方米。2013年12月9日,路透社报道 《择校教育驱动北京房地产市场》(“In Beijing Housing Market,Education Drives Location”),称一对夫妇愿意以两倍的价格购买他们现在只有18个月大的女儿未来能够上的小学附近的一个小房子。因为中国很多城市的公立小学,只接受住在附近的儿童,像这对夫妇这样的父母,正在抬高最受欢迎的学校附近的房价。中国放宽独生子女政策后的婴儿潮,将加快这一趋势。2014年11月26日,《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报道 《开发商表示,北京房地产正在复苏》(“Developer Says Beijing Real EstateIs Reviving”),报道称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集团的高级执行官认为,上半年以来,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展露出改善迹象,但是,即使是在上周的降息之后,房地产大幅上涨也不太可能。2015年,路透社发布报道 《北京大龙伟业以4.03亿元赢得北京土地拍卖》(“Beijing Dalong Weiye Wins Land Auction for 403 MlnYuanin Beijing”)。2016年上半年,北京房价出现快速上涨,外媒认为有出现泡沫化的倾向;12月报道引用北京市政府信息说明房价停止上涨,北京市调控政策初现成效。上述报道粗略描绘出了房地产业与北京经济增长的关联,未来这类报道仍然是外媒观察北京经济衰退与繁荣的一个重要视角。

4.突发事件报道显示了北京政府日益开放的姿态

近8年外媒关于北京的报道,鲜明地显现着北京政府管理日益开放的姿态。在2009—2010年的突发事件报道、社会安全类报道中,外媒多次提及致电北京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却无人接听电话或对方称负责人员不在。2011年以后,报道中很少出现这类信息。在2014—2015年的突发事件报道中,外媒越来越多地引用北京媒体的报道内容、北京政府官员的话语。在2016年的突发事件和社会安全报道中,外媒大量使用 “平安北京”微博和北京本地媒体作为信源。纵观8年来外媒关于北京的报道,可以看到北京政府管理日益开放,北京外宣部门的信息服务更为全面,官员的媒介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5.北京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北京增添无限魅力

近8年外媒关于北京城市文化的报道,交融着 “传统北京”(北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 “现代北京”(北京文化的国际传播)两个主题。北京既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核心区有1000多条胡同,北京的故宫、长城、胡同、公园也已经成为北京的人文符号。具有老北京特色的传统街巷胡同和棋盘式路网骨架并存,青灰色民居烘托着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这是北京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北京的城市风格和个性。透过这些,不仅可以看到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外媒从怀旧角度出发,密切关注北京政府对于这些景观的保护和传承;这些人文景观发生的变化,也是外媒津津乐道的。近8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文化品牌活动,致力于实现北京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开放的姿态接纳西方艺术与文化,赢得了外媒的关注和赞赏。

6.北京治理“大城市病”的举措获得外媒认可

外媒不仅看到北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将北京在环境保护、交通拥堵、人口激增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看在眼里。近8年来,外媒对北京雾霾、交通拥堵、人口增长的报道数量与年俱增,报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9—2012年),报道以记录、展现北京的 “大城市病”为主要内容,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城市形象。第二阶段 (2013—2016年),2013年北京市政府发布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此后北京陆续出台多项改善空气污染的政策;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隆重登台,为北京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北京市积极作为、向污染宣战的举措,得到外媒的广泛报道和一些肯定。

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的报道内容,与GaWC对于全球城市的评定准则不乏相同之处。GaWC强调全球城市应具备:(1)庞大的人口,多元化的市民来源,人口流动性;(2)庞大的金融储备/支出和服务供应,城市的GDP产值以及股票市场;(3)拥有跨国公司的总部;(4)生活指数或城市发展指数,如亿万富翁数目;(5)瞩目的交通,如巨大的机场的吞吐量、普及的公共交通系统、卓越的铁路使用、重要的海港等;(6)重要的科技效能;(7)卓越的城市基建,如摩天大楼、标志性建筑等;(8)重要的城市设施,如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生活设施等;(9)世界宗教的参拜圣地;(10)拥有国际组织的总部;(11)城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及文化遗产;(12)高水平的文化设施,如著名的博物馆、歌剧院、电影中心和电影节、国际体育盛事场地;(13)旅游生产力,如一定规模的旅客、旅游经济、赛事等。上述13个指标可简约化为三个指标群:一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具有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 (包括金融、科技、交通、文化、信息);三是具有全球影响力。

外媒对于北京的城市化发展、经济金融稳定、生活指数、交通、文化、国际性活动等方面的报道,实质上是紧密围绕上述三个指标群开展的。这些逐年增长、巨细靡遗的报道,既有客观报道,也有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的冷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确实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北京作为全球城市的变迁。

三、作为全球城市北京形象塑造的传播策略

北京引领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一方面北京政府有责任通过媒体传播其改革创新发展的实绩,为中国、为世界做出表率。同时,现代化进程中的正面和负面结果也是清清楚楚的,应当对外媒的负面报道持宽容和理解态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经历过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西方媒体在报道时,更偏向于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经历来看待北京、看待中国。另一方面,北京政府有责任通过客观事实阐明中国的态度、北京的态度,阐明自己选择不同于西方做法的原因,为中国的发展、北京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空间,塑造北京开放、文明、繁荣、发展的全球城市的媒介形象。为此,要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 “说透北京”,让外国人 “读懂北京”。

(1)强化政府的议题设置能力。在重大活动或事件报道中,要加强报道策划,主动引领媒体传播方向,如及时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南水北调等重大事件的最新进展、各项成就、公众反应等,多一些真实、变化和新鲜,少一些概念、空泛和铺叙,通过舆论引导展示友善、积极、正面的政府形象;在官员腐败案件、社会安全类报道中,要结合这类负面报道,大力增加防范腐败和保障安全的制度建设信息,明确昭示北京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进展,塑造北京政府为公、为民的政府形象。

(2)提高官员的国际传播素养,从国家形象塑造的高度来应对媒体。在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境外媒体往往会使用北京政府、北京媒体发布的统计数据,或报道主管官员的一言一行。为此,应当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官员的媒体意识、公关意识、形象意识,帮助政府官员学会从国家形象塑造的高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3)提升对外媒舆情的分析评判能力 (包括信息采集、分析、预警等)和实时舆情监测能力。为此,一方面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资金投入,能够借力现代科技及时、高效地分析和把握外媒舆情变化和走向。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突发事件处理和应变能力。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要通过迅速高效地引导舆论、组织舆论来塑造政府形象、国家形象。在网络信息时代,一味地封锁信息是徒劳的;只有变堵为疏,放宽网络控制,方为制胜之道。

(4)借力北京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示和提升北京全球城市形象。北京的独特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 (建筑、产品)中,而且体现于精神文化 (电影节、音乐节、制度文化)中。北京要善于借力大型国际性活动,凸显自身特性;围绕重大主题,帮助外国公众 “读懂北京”。在文化类报道中,努力将外媒的关注点从文化差异性转移到文化相似性上,通过人类的文化共同性搭建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5)强化科技报道,塑造北京繁荣发展的全球城市形象。要大力加强北京科技创新的宣传,树立科技北京的形象。北京科技创新的报道应分为两类:其一是对自主创新的报道;其二是对中外科学家合作创新的报道。前者可以从多个主题、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形成舆论合力,引导境外媒体关注北京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后者可以从中外技术合作与应用的角度进行报道,这类报道既不会引发境外舆论的猜忌和 “中国威胁论”的附会,而且有助于彰显北京融入世界的姿态。

(6)鼓励市民参与促进北京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首都文明办在APEC峰会召开前夕主办的 “迎接APEC精彩北京人”活动,既提升了市民素质,也塑造了城市形象,展示了北京人爱国爱家的美善之心,获得外媒赞誉。对于北京市民形象的塑造,不仅要在北京人爱国爱家上大下功夫,而且要努力展现北京市民的国际公民情怀。这就需要从细节上下功夫,从选题上找亮点。

作为全球城市,北京的未来发展之路必然与国际化、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的全球竞争力不是孤立发展的,它既要与国际网络系统中的其他全球城市紧密相连,更要与其国内网络系统 (京津冀一体化系统)中的其他城市紧密合作。全球城市的连通性即其重要性,北京也将在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与交流中,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对于北京城市形象的社会评价与媒体塑造,也将存在于一个更加宏阔的视域之中。当前,北京的全球城市形象塑造还缺乏对其外部连接性的重视,应强调北京与其他全球城市、与京津冀一体化城市的互动互联,引导国外媒体关注北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全球性和地方性的引领作用和全球贡献。


注释

[1] BradAmburn.The mainparametersare“Businessactivity”(30%),“Humancapital”(30%),“Informationexchange”(15%),“Culturalexperience”(15%)and“Politicalengagement”(10%).The 2008GlobalCitiesIndex [R].Foreign Policy(November/December2008).20081021.
[2]http://www.lboro.ac.uk/gawc/.
[3]A.T.Kearney.2012Global CitiesIndex and Emerging Cities Outlook[R].20120509.
[4]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 [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63.
[5]Chinaurbanisationrattleson,butatwhatcost?[N]Agence France Presse,20120122.A continued in frastructure boom:Goingunder ground[N].The Economist,20130427.Spread Sheet:Raising the Rent‐Globally‐Cities like Dubaiand Shanghaiaresee in gbigrentincrea sesasmoreexpats movein;Corporatee xecutive sseekoutfur nished apartments in Beijing;in NewYork,theylook forlux‐uryamenities[N].The WallStreet Journal,20130524.
[6] 在美国媒体报道量计算中,除通讯社以外,每家主流媒体的报道量计算,仅使用数量最高者,其余忽略不计。如,华尔街日报在线、《华尔街日报》(欧洲版)、《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亚洲版)等,只取报道量最多的华尔街日报在线,其余忽略不计,以避免重复计算。纽约时报在线和 《纽约时报》,仅计算纽约时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