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证明思维的真理性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鲍威尔等人“世界历史归根结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历史发展过程则是对自我意识的确证”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批判时就指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现实的人和人的活动也就无所谓历史。这就是说,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正像批判的批判把思维和感觉、灵魂和肉体、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它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认为历史的诞生地不是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而是天上的迷蒙的云兴雾聚之处。”[1]因此,不去认识某一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本质和特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去世后不久由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一个记事本中发现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有11条,本来是马克思为展开进一步研究写下的,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唯物史观一系列基本原则所做的概述,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生长点和立足点,奠定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石。如恩格斯评价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2]

在《提纲》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3];与此同时,“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4]。高度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成为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区别于以往旧哲学世界观的根本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能动的,也是“感性活动”。这种能动的感性活动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看不到的。黑格尔虽然正确地提出实践高于理论,把人的劳动看作人类历史的动力,但他把劳动归结为抽象的精神劳动;费尔巴哈也谈到生活、实践,但他更重视理论活动,把实践归结为利己主义的行为。马克思则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规定了实践的内涵,这就是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感性活动,体现了客观性与主体性、物质性与能动性的内在统一。

新哲学并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也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指南,它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无产阶级开展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这是新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铿锵有力地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马克思一生都在践行这一哲学格言,以至后人把它立为马克思的墓志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辟概述,这一哲学格言也是理解马克思与世界关系的核心要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0-35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6]同①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