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移动互联网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预言,信息技术对于知识浓度的要求越高,流程越复杂的行业改造的价值就越大。医疗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行业。互联网帮助医生更快、更好地工作,这样就能为患者创造更多的福利;就好像农民手里的耙,工人手里的钻一样。

移动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的一个大的趋势,它能更加合理地配给医疗资源,为百姓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也为医生提供参考病例以及各种医疗知识。在当今国家推行医改的趋势下,移动互联网无疑会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近些年,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与用户习惯的养成,移动医疗呈现“井喷”式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9.5亿元;2015年增长44.7%,达到42.7亿元;从用户规模来看,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0.72亿人,2015年增长到1.38亿人。

从价值重构方面来看,首先,移动互联网可以帮助医生实现价值的释放,移动互联网可以帮助医生更方便地学习以及获得临床参考。

总结起来,移动互联网能发挥作用的,包括以下三类场景:(1)专业学习和临床参考;(2)工作效率提升;(3)拓展服务的时空性。

目前,市面上针对医生的移动医疗APP可以分为五大类:医生社区类、品牌提升类、医患交流类、知识学习类和工作优化类。

医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医生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培训的职业。移动互联网可以帮助医生利用其碎片时间。

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Epocrates(2013年被Athena Health收购),它通过智能手机App为医生提供全面的用药和临床参考,其用户覆盖了全美80%的临床医生。另一家公司Skyscape则是方便医生在手机上购买电子版的专业图书。还有知名的Uptodate,因为其内容的全面和及时性,成为国外医生必不可少的行医伴侣。

未来,针对医师的教育和临床决策支持,在个性化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比如对于职业医师考试的数千个知识点,能否快速地分析用户的薄弱点,做针对性的训练;临床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如何能最快速地从各类资料中找到最准确的答案;手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口,但更大的创新在内容的积累和数据的使用上。

其次,移动互联网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医疗服务因为流程复杂、质量要求高,每个病人的情况又各异,很难像流水线一样标准作业,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了提高效率的机会。

以医生收集患者信息、记录病情为例。很多医生都抱怨跟患者的沟通效率不高,患者很多问题想不起答案。如果患者能利用等候的时间提前准备好问题的答案,会大大提高医生的效率。还有很多医生都抱怨写病历费时间。其实在国外,很多医生是用语音输入、语音识别系统和听写员为其整理病历资料。再比如,美国创业公司Augmedix正试图用谷歌眼镜来帮助医生写病历。未来可以预见的一个场景是,戴着谷歌眼镜的医生给患者问诊、检查,眼镜记录患者信息和医患对话。当医生回到计算机前时,病历的初稿已经写好,医生只需简单地审阅即可。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出院医嘱。在门诊和急诊,医生很多时候需要重复地为同一类患者写相同的医嘱,既耗时且患者也记不住。大医院平均五分钟的就诊时间,医生不可能很详细地给病人解释。Exit Writer把临床常见的3 000多种疾病的出院医嘱做成模板,医生只需要稍稍修改就可以打印或者发送给患者,省时省力,不会遗漏,病人查询也方便。

最后,移动互联网还可以扩展医疗服务的时空性,医疗是一个非常个体、私密、专业的服务。医生和患者通过挂号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于一个特定的时间在诊室或病房见面,一对一地解决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相关服务的时空性:医生可以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会诊,可以答复患者几天前提出的问题,还可以随时随地管理自己之前出院的病人。比如,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李晓光教授,就利用病历夹软件管理了自己看过的几百个“渐冻症”患者,定期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和预后数据,为需要的患者修改治疗方案。从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可以是医生的“第三只手、第二个脑”,帮助减少医患信息不对称,让医生的知识服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金蝶医疗总经理陈登坤认为,移动互联网医院将有如下三大趋势。

第一,移动互联网医院将逐渐变为云医院,变成远程的诊疗平台,现在只是连接传统的医疗服务,优化其线下服务流程,未来将在移动互联网上构筑患者问诊、医生诊疗的平台。

第二,移动互联网医院将变成分级诊疗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先是连接大型三甲医院,然后通过医联体二级医院、社区零连接之后,变成区域移动医疗服务平台。

第三,真正从医疗变成健康服务的平台。医疗不是目的,医疗只是手段,健康才是目的。今天医院是以治疗为中心,未来医院是以预防和康复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