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怎样界定创新

1.1.1 贫穷的反义词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创新

我们为什么要创新呢?以下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来谈一下体会。

曾问过很多人,贫穷的反义词是什么?典型的回答是:富裕、富有。然而,不断地学习后我们会发现,贫穷真正的反义词不是富裕和富有,而是富达。富裕及富有等词汇的含义约等于富这个字。

贫、穷、富、达这四个字中,贫和富是一对,指的都是物质层面,如有房吗?有钱吗?有汽车吗?而穷和达是一对,指的都是精神层面,包括思想、观念、心态,以及人生的得志与失意。

过去,我们常认为穷指的是没有钱,但其实穷与钱没有任何关系,一个很富有的人很可能是一个穷人,而另一个经济上很贫困的人很可能是一个达人。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有两句古语,一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里的富与贫是相对的;另一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与达也是相对的。

我们都知道第一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在不失孟子本意的基础上将“兼善”改为“兼济”。

另外,中国很多文字中,包括一些古诗词中对贫、穷、富、达也有表述,比如:贫,气不改;达,志不改。——元代宋方壶的《山坡羊·道情》。

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其目的都是在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富裕?

前提是必须先解决“穷”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先完成由“穷”到“达”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由“贫”进入“富”。

什么是穷?

穷的繁体字是“窮”,我们的老祖宗创字的时候就给穷字下了定义:弓身于穴!一个人弯着身子在洞穴中延续生命,我们就说这个人是穷人。大家会问,怎么会有人在洞穴中延续生命呢?

穴字,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了三种含义的变化:最早的穴字指的就是洞穴,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就住在山洞中。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家,所以家是穴这个字的第二个含义。

现代社会很少有这样的人了,很多人走南闯北,游历四方,是不是就没有穷人了呢?不,因为穴字的第三个含义是:生存壳。生存壳是无形的,但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突破不了自己的生存壳,就是广泛意义上的穷人了。

长期处于弓身于穴的“穷”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第一,无法释放自己的潜在能量。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能量,研究发现,在被埋没的人当中,有95%属于自我埋没,自己就把自己否定了,并不是被环境或者社会压制。

第二,会形成洞穴心理。洞穴心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皇权感”及“以自我中心”,在这个圈子里,我就是至高无上的,以至于故步自封。其他表现还有:保守、狭隘、偏见、封闭、无进取心、自卑、牢骚满腹等,感觉自己生不逢时。

第三,形成穷人链。穴中之人像链条一样紧紧拴在一起,想要挣脱非常困难。很多这样家庭的孩子想要出去闯一闯,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生活,所遇到的阻力足以让他们灰心丧气。长此以往,这样的人群会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阻碍力量,甚至导致变革的失败。

什么是达?

达字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有三种含义的变化:最早的达字指的是道路的通畅,正所谓四通八达。后来,达字被引入了官场,有了达官贵人之说。再后来,达上升为一种思想境界,叫达观。达观的人我们称为达人。达人有什么表现呢?

他们不断地给自己设定目标。实现了一个还有第二个。

他们有成就感,有价值感。

他们善于思考,并义无反顾地兼济天下。

因此,我们要努力挣脱穷人链,进入达人群!

什么是贫?

古代,分财为贫。我一共就有五块钱,今天花三块钱,明天花两块钱,全都没有了,就是贫。正所谓一贫如洗。

现代,分时为贫。每个人时间都是一样的,也都是相对有限的,成功的人都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把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而不是分散于多个事情中,这就是不分时。

什么是富?

古代,有酒为富。家中有酒就是富裕人家。

现代,有备则富。

只要有了备,走向富裕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某个企业家说的,您可以把我的机器、设备、人员都带走,我依然可以再建造一个更好的企业。这就是有“备”做支撑。

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超前的观念、积极的心态、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专业知识。

本书仅仅从创新这点展开。

下面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谈一下创新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有三大基本规律,其中一个是竞争规律。竞争规律可以简单用八个字来表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竞争是残酷的。

请思考

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呢?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呢?或者说:什么样的竞争是最聪明的竞争?

最聪明的竞争是没有竞争的竞争,也就是避免竞争!

怎样做到避免竞争呢?

一起走才有竞争,不一起走就无所谓竞争。怎样做到不一起走呢?有两个办法:一是落后一步,让别人先走,但要知道市场经济是淘汰型经济,落后就要惨遭淘汰,因此要想竞争取胜,只能用第二个办法,即领先一步。

怎样做到领先一步呢?

那就要时时处处创新、创造、与众不同。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有高于对手的创新能力。

由此得出,竞争的根本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彼此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人与人之间如此,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如此。

对于企业来说,打造什么样的组织最具有竞争力?研究表明:并不是学习型组织,而是“双脑型”组织!即“创新+执行”的组织!

企业如果缺乏创新,就会产生漏斗效应。也就是企业增长的加速度远远小于其下沉的加速度,逐渐出现老化现象,乃至消亡。

总之,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概念,增长不同于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更好的发展!

1.1.2 创新、创造、发明、发现有哪些区别

1994年,30岁的杰夫·贝佐斯有了一个令他惊讶的发现,那就是尚未成熟的互联网络的使用人数正以每年高达2300%的速度在激增。

这个发现让他很兴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伟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诞生了!

之所以说亚马逊伟大,是因为杰夫·贝佐斯毫无争议地率先开启了全世界电子商务的大门!

1999年11月,当当网开通了。这也是一家从运营网络书店开始的电子商务公司,曾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商城。

请思考

亚马逊网站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开启电子商务大门的商业模式,无疑可以称为创新,那么当当网,带有一定的借鉴性质,也可以称为创新吗?如果也算的话,那么这两种创新又怎么区分呢?

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伴随着创新而诞生和发展的。但到底什么是创新,创新与创造、发明、发现又有什么区别呢?

国际社会公认的“创新(Innovation)”一词由约瑟夫·熊彼特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到目前为止,对创新比较权威的定义为:

创新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毁灭”,同时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创新是人类极为宝贵的品质。世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创新,科学技术的生命也在于创新。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

创造(Creation)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创造出来,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

发明(Invention)通常是指人类通过技术研究而得到的前所未有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指出: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发现(Discovery)是对客观世界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发现也常常被称为科学发现(Scientific Discovery),这是因为发现的结果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客观存在的,尚未被人类掌握的规律,所以也称为科学发现。

创新、创造、发明和发现的区别是:首先,发现所涉及的事物(这里所说的事物是广义的,下同)是客观世界中已经存在的,而其余三者所涉及的事物都是客观世界未曾存在的。

其次,创造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含。而发明一般特指技术领域,也常使用技术发明一词。但两者皆停留在思想及过程阶段(比如常说的发明专利,专利的本质都是保护思想的)。倘若这种前所未有的思想一旦转变为结果并具备了经济及社会价值,就成为创新。

创新更具备目的及结果两个特点,或者说创新就是把知识和能力成功地转换为直接和间接的市场价值的过程。

例1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1年,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y)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当有人问法拉第这有什么用时,法拉第说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谁也不知道他会长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当时法拉第也不知道这一发现到底有什么用处。

时至今日,应用这个原理诞生的创新成果数不胜数,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比如我们熟知的:发电机、变压器、感应电机、充电电池的无接触充电、感应焊接、电感器、电磁成型(电磁铸造)、磁场计、电磁感应灯、中频炉、电动式传感器、电磁炉、磁悬浮列车等。

接下来我们讨论之前提到的亚马逊网站和当当网。

简单点说,创新是指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事物的一种活动。

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汇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创新。一个是“事物”,一个是“前所未有”。

这里的“事物”很广泛,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上至国家政权,下至百姓生活,从天文到地理,无所不有。

这里的“前所未有”却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首创”。任何的创新都必须是一种首创活动。通俗点说,首创就是第一个的意思。不过这个首创因为参照对象的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相对于其他人或全人类来说,发明者要是第一,是首创。比如,中国嫦娥四号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背面。

第二,虽然相对于其他人我们不是第一个,但相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第一,是首创。比如,百度在谷歌之后推出搜索引擎;单位举办了一场与往年不同的新年联欢会;部门推行了新的工作方法;生产车间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技术改进等。

第一种情况称为“狭义创新”,第二种情况称为“广义创新”。按照这个定义,想必大家已经可以判断出亚马逊网站和当当网分别是哪种创新的类型了。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狭义创新,还是广义创新,都会对社会进步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

凡事先易后难,今天的创新学习更提倡从广义创新开始。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有创造性的,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否曾有他人提出过,而在于对个人来说是不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只要我们相对于自己,有新的想法、做法,新的观念、设计,新的方式、途径,就是创新。

下面看一个广义创新的例子。

例2

故宫博物院94年来首开夜场,邀你免费看元宵节灯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的习俗延续很久了。2019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元宵节灯会”,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

专家介绍,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新春庆贺活动的延续。然而,因为北京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所以近年来几乎没有元宵节灯会会在文物保护单位内举办。2019年,紫禁城打破了这一“传统”。

故宫博物院首开夜场,迎上元之夜,《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在古城墙上闪耀展示,让这个“最大的四合院”亮起来。

此次活动不收费,邀请了劳动模范、北京榜样人物、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公安干警等各界代表以及观众朋友(预约成功者)数千人,观灯赏景,共贺良宵。

瞧,连百年故宫都创新啦!只要我们结合身边的工作、生活做出前所未有的以及与众不同的事情,就是创新!

我们之所以提倡广义创新是为了消除创新的神秘感,消除大家对创新的畏惧心理,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因为更有价值的创新不是相对于自己,而是相对于他人。

以下对狭义的创新进行讨论。

怎么理解创新呢?让我们再换个说法来看,创新其实就是:做别人不做的事!

例3

王永庆卖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了台湾同胞和全世界华人的心。台湾同胞中是谁,或者是哪家企业第一个向灾区捐款的呢?这就是著名的台塑集团,捐款数额达到1亿元。大家知道,台塑集团的创始人王永庆先生备受各界推崇,是令人尊敬的华人企业家,被誉为“经营之神”。(不幸的是王永庆先生已于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10月15日在美国逝世,享年92岁。)

虽然现在台塑集团都是大手笔,但早年王永庆可是从卖米开始的。下面我们看看王永庆早年卖米的故事,看看他卖米和别人卖米有什么不同。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而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没有任何优势。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

请朋友们记住:要想比别人多挣些钱,一定要做不同的事情!哪怕与众不同的一点点。

首先,当时其他米店都是坐等顾客上门的,只有王永庆沿街去推销。那时候的台湾,农业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庆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突破口。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反复淘米的麻烦环节。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王永庆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还增加了“送货上门”的服务方式。今天的快递业很发达,快递员都是送到家门口,但这在当时却是一项创举。更重要的是,在送货上门时他还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在送米上门的同时,还总是见缝插针地做一些精心的统计,比如这户人家有几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他都一一列在本子上。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的家里。

第二,在送米的时候,王永庆还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顾客的心。

第三,王永庆还会了解顾客家发工资的日子,并记录下来,在他们发了工资一两天内去讨米钱。

王永庆这些精细、务实、跟别人不一样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王永庆就是这样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造就台湾首富的事业。

从王永庆先生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要以为创新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卖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

众所周知,创新对一个国家、民族或企业都很重要,这里通过一个个人的例子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你一定听说过“头脑风暴法”吧?这个方法本书的第3章会有详细的介绍。下面咱们就看看有关这个方法发明人的故事。

例4

“头脑风暴法”的发明人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的奥斯本率先应用并总结发表的,右图是他的照片。本书第3章中介绍的检核表法也是他率先应用的。

亚历克斯·奥斯本(1888——1966)于美国汉密尔顿大学毕业后,在《水牛城时报》任职,为该报撰写文章。但三个月后因被解雇而失业。第二天他拿着自己的文章去另一家报社应考。主考人问:“你从事写作多少年了?”他回答:“只有三个月。不过无论如何请你们先看一下我所写的报道。”主考看完文章后对他说:“从你写的文章来看,你既无写作经验,又缺乏写作技巧,文句也不够通顺,但是内容略富有创造性,可以先让你代理两三个星期试一试。”奥斯本从主考官的话语中领悟出“创新”的重要。此后,他积极主动地开发自己的创造力,规定自己“每天要有新创意”,结果他工作成绩卓著,变得能力超群。

后来,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设了创造性思维夜校,致力于推广创新教育。1953年,他出版了代表作《创造性想象》,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引起了人们对创造力开发的广泛关注。其中就有著名的“头脑风暴法”。

你看,创意、创新会给我们带来改变,不是吗?

1.1.3 精彩案例 你还记得易信吗——首创有多重要

首创很重要,尤其是互联网时代。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张小龙带领的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的移动即时通信产品“微信”正式推出,如右图所示。

两年之后,2013年8月19日,中国电信与网易宣布合资成立浙江翼信科技有限公司,并发布了移动即时通信产品“易信”。

易信是一款能够真正免费聊天的即时通信软件,免费电话、高清语音聊天、免费下载海量贴图表情及电话留言等功能,让沟通更加有趣。

易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向联系人免费拨打电话以及发送免费短信,向手机或固定电话发送电话留言,同时,也可以向好友发送语音、视频、图片、表情和文字。此外,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拍照记录生活,与好友们分享自己的近况。

而截止到2019年年初,微信依然不能直接通过手机通讯录向联系人免费拨打电话以及发送免费短信,貌似易信的功能更加强大,更有实质性意义,应该拥有更广泛的用户才对。

但是,多年过去了,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18年11月中国移动App排行榜TOP1000显示,微信稳稳占据排行榜第一名位置,而易信已经被甩出前500名,位居512名。

2019年1月9日上午,腾讯在广州举行的微信公开课上发布了《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报告中显示:2018年微信的月活用户达到了10.8亿人。如今的微信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吃喝玩乐、购物付款、政务办事等都可通过微信来完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完全为手机而生的微信,替腾讯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下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入口。

这样的局面归因为微信是“首创”的。

1.1.4 创新的6个特点

创新有以下6个特点:

普遍性。创新存在于一切领域,没有哪个事业、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是一成不变的。

永恒性。创新是人的本能,只要有人类,就有创新,这种活动受人类自我实现本能的支配。另外,人类的其他活动有可能终止,但创新永远不会终止。

超前性。由于创新就是相对于他人的首创行为,因此社会认识必然滞后于创新,创新总是超前的。

艰巨性。有两个因素导致了创新的艰巨性。其一是由于创新的超前性而致,因为超前,所以可能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反对,给创新者造成很大的压力,并制造了艰难的创新环境;其二是由于创新本身,创新是做前人或他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创新的过程和方法都需要探索,因此带有不确定性和技术上的难度。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创新的艰巨性。

社会性。如前所述,完成一个创新,不但要想还要做,要实施。实施过程中就要与社会发生联系,产生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分工的细化,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创新无止境、无边界、无权威、无框框。最好的创新永远是下一个!任何学科、领域、部门都是人为划分的结果,既然是人为划分,就可以人为打破,故创新也无边界、无框框。有人会说隔行如隔山怎么解释,我们要说的是,在专业知识面前,不同的行业、专业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在创新面前,规律是一样的,而且越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越是能诞生超乎寻常的结果。规律表明,那些真正的创新大师们往往都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只是在某个领域更加突出而已。就像某位哲人所说,科学的殿堂就像一所大房子,不同的学科只不过是这所大房子开的一个个窗户而已。换句话说,不同学科之间原理可能是相通的。

因此,不要怕转行,必要的时候转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另外,要博览群书,这样非常有利于创新活动。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另外,在创新面前人人平等,谁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强者,没有任何人是权威。很多时候,我们对权威的过分迷信会形成对创新活动的巨大阻碍。

让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5

权威心理

人们普遍都有相信权威的心理。心理学家穆勒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提出了一些问题,请100名学生作书面回答。答卷交上后,他进行了简单讲评,并谈到了某位学术权威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后来他又发下答卷,要学生进行修改,结果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采用了专家权威的意见。

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权威实验”,证明了人们普遍存在的“相信权威胜于相信自己”的心理。

例6

迷信权威,错失重大发现

人类到底有多少条染色体?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遗传学家潘特就在其著作中指出:大猩猩、黑猩猩的染色体都是48条,由此可以推断人类的染色体也是48条。后来几十年,大家都认为人类的染色体是48条。

20世纪50年代,美籍华裔生物学家徐道觉的一位助手,在配制冲洗组织平衡盐溶液时,由于不小心,配错了低渗溶液,低渗溶液最容易使细胞胀破。当他将低渗溶液倒进胚胎组织,在显微镜下无意中发现,染色体溢出后,铺展情况良好,染色体的数目清晰可见。这本来已使徐道觉找到了观察人类染色体数目的正确途径,他已意外地获得了发现人类染色体确切数目的大好良机,可是他盲目地相信潘特的结论,因此放弃了自己的独立研究,错失了一次原本该属于他的殊荣。后来又过了几年,另一位美籍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也采用了低渗处理技术,才终于发现了人类染色体不是48条,而是46条。

徐道觉过分相信迷信权威,把本来能够实证的机会放弃了,真是无比遗憾。

1.1.5 创新的性质和过程

1.创新的性质

创新的性质有两个: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无中生有是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有中生无则指对现有事物的改进。

无中生有的事例太多了,可以说整个世界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从钻木取火、电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电灯、电话、电脑、电视、激光、原子能、移动互联网等,都是无中生有的结果,都是伟大的创新,都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

未来的世界将是怎样?真是很难预测,要知道预测未来比创造未来还难!

相比于无中生有来说,有中生无的事例就更多了。

例7

华为Mate 20

1973年4月3日,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发明,在纽约街头进行测试的世界上第一台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重2磅(907.2克),通话时间为半小时,销售价格为3995美元。

2018年10月16日晚,中国华为公司举办重量只有188克的Mate 20智能手机发布会,如右图所示。今天,无数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以手中持有华为Mate 20而自豪。

诚然,不管现在的手机怎样变化,相比诞生于1973年的那个“大哥大”,都属于有中生无的改进型。

例8

日本铃木味精的小发明

据说,日本铃木味精公司曾有一段趣闻。经理命令全体职工:“为了使味精的销售额增加一倍,不论是什么样的设想,每人至少要提出一个来。”

营业部门、宣传部门、制造部门都各自提出了销售奖励政策、引人注目的广告、改变瓶子的样式等各种方案。可是,有一名女工却感到束手无策,脑海里一片空白。

一天做晚饭时,她正准备做一种粉状佐料,但由于佐料潮湿倒不出来。无意中,她将筷子插到瓶口内盖的孔里,把孔弄大了点,佐料便哗啦哗啦地倒了出来。

一见此状,母亲便说:

“经理不是要你们提设想吗?这个不是正好吗?”

“哪个?”

“把瓶口开大一点呀!”

她寻思:“这也算吗?”因为实在想不出什么来,只好提出了将味精瓶口内盖的孔增大一倍的设想方案。

没想到审查的结果,这一方案居然列入了中奖的十五个项目中,她得到了三万日元的奖金。试销之后,果真使销售额倍增。为此,经理还给予了特别奖。

她大吃一惊:“原以为设想是很难的事,却轻易就得奖了。像这样设想,我一天可以提出两三个!”

其实,改进型的创新就是这么简单。

2.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过程分为两步:想和做。

想,就是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就是要敢于做前人所未做。

首先要敢想。我想这里的重点应该放在“敢”字上。有很多的人,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做了。虽然完成一个创新不仅要想还要做,但想是前提,首先要敢想,也就是要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我一直以为那样做是不行的”“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让别人一说还真是那么回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不是吗?所以要经常做一些“敢想”的练习才对。

之所以不停地鼓励要“敢想”,是因为创新的本质是做“非共识”的事。已经是大众共识的事物,就没什么创新可言了。所以当我们心心念念想“创新”的时候,还要有心理准备去接纳大家的“非共识”,接纳大多数人的不相信、不支持甚至看笑话,因为他们期望通过你的失败来证明所谓“共识”的正确。创新的道路就是非共识的道路,就是在怀疑与争议中前行的道路。因此,一定要敢于想敢于做!

在这里再多说几句“敢想敢做”。不得不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非共识”有极高的警惕。不管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古训,还是“要乖”“听话才是好学生”的教育模式,一切都是把“遵守既定规矩”“不要打破传统”“不要挑战共识”内化为我们生存的本能。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创新”并没有真正成为主流和共识的原因。

其次,成功者大都是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思想、创意、新的知识点的价值越来越大,一个好的创意可能拯救一个企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到底该怎样去想,或者说怎样正确地进行创新性思考呢?请关注后面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

另外,有个好的想法还要敢于去实施。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创意都能转换成很好的结果,都能被市场所接受,不去试验一下,不会知道新想法到底怎么样。“要是失败了多丢人啊”“大家都会笑我的”等,拥有这些想法的人绝不会成为很好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