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怎一个苦能形容

“唐老虎~”

刘晋眼中闪过了一道寒光。

从脑海中的记忆知道,这个唐老爷简直就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老虎,大家背地里都叫他唐老虎,由此可见这人在周围乡里一带的恶名了。

“看来和这个唐老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只是现在…还是先不要去惹他为好,可如果不考科举的话,单靠一个秀才的身份,想要自保似乎都有些难了。”

想到这里,刘晋都忍不住皱起了眉毛。

这个唐老虎既然敢对刘晋下死手,这说明他有恃无恐,根本就不在乎刘晋的秀才身份,尽管秀才的身份也还不错,已经拥有见官不跪,还可以直接将自己的讼状送到县官面前的权力。

但秀才无法做官,也没有免除税赋、徭役的权力,实际上还是没有脱离原有的阶层,只不过明朝厚待读书人,秀才也算是半只脚脱离了泥腿子的身份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先weisuo发育再说。”

想来想去,刘晋一时半会都想不出什么好的对策了,也只能够将这事放一边。

等了大概一刻钟,刘晋的母亲王氏就端着一个大碗走了进来。

“来,把这碗面吃了。”

王氏将面端到刘晋的床边,满脸笑容的说道。

刘晋端起碗,碗是那种又大又粗的碗,碗里面的面也仅仅只有半碗,剩下的都是面汤。

从脑海中的记忆知道,刘晋家有十几亩田地,当今天子又一向轻徭薄赋,辛辛苦苦一年到尾,日子还是能够过得去,要不然王氏也不会将刘晋送去读书了。

不过这白面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够吃的起,特别是天天吃,一般的家庭,如果家里没有田产的话,天天吃白面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好吃,还是娘的手艺好。”

刘晋确实是饿了,大口、大口的吃着面,这人一饿,吃什么都香。

王氏做的这碗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放,仅仅只是清汤面,可是刘晋吃起来,却是非常的香,很快连面带汤都吃的干干净净。

“看来是饿坏了,我再去给你煮一碗来。”

王氏见刘晋吃的干干净净,整个人都满脸笑容,估摸着刘晋没有吃饱,又转身准备再去煮一碗。

“娘,我吃饱了,不用再煮了。”

刘晋笑了笑说道,家里的粮食并不多,王氏一向都是所有的好东西都到了刘晋的嘴里,这白面,她自己平时根本就舍不得多吃,经常都是到海边捡一些海菜、虾蟹之类的来充饥。

海菜、虾蟹之类的在后世那是属于海鲜,比白面之类的贵很多,可是在明朝,这些东西都是穷苦人家才吃的,有条件的人是才白面、吃大米为主。

在王氏的坚持下,刘晋一连在床上休养了三天这才被允许外出走动。

刘晋所在的村子叫下河屯,村口这边有一条小河流过,因此而得名,整个村子的人都是祖上从外地迁移过来的,所以姓氏方面都比较杂,不像其它的一些村子,整个村子都是一个姓,又或者是有一个大姓占主流。

刘晋身穿长袍,头上戴着方巾,一身读书人的打扮,非常悠闲的在村里面闲逛着,欣赏着古代的村落。

整个小河屯村并不算太大,仅仅只有40多户,几百口人,村子里面的房屋等等也都是一些低矮的泥土房,就是那种用黄泥累实,上面加个茅草盖起来的房屋,刘晋家的房屋虽然破烂,但好歹也是用砖木盖的房子,在村里也算是最好的宅子了。

“晋哥儿,你没事吧?”

“没事,我这不是生龙活虎嘛~”

“老天保佑啊,晋哥儿你大难不死,将来必有后福。”

“借您老吉言。”

“晋哥儿,好好读书,考上功名,将来成为举人老爷也就不用怕那个唐老虎了。”

一路上,刘晋遇到的村民都热情的和刘晋打招呼。

刘晋虽然是读书人,却是没有读书人的架子,和村里面大家伙的关系都很不错,村里的人也都是善良老百姓,一向对李晋家这孤儿寡母颇有照顾,农忙的时候帮忙种下地什么的,要不然光靠王氏一人是很难种十几亩地的。

当然这也和刘晋便宜老爹脱不了关系,以前刘晋老爹在的时候,村里谁家有点困难什么的,刘晋的老爹也都会帮忙,大家都是记在心里。

下河屯不大,刘晋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就逛完了,村里的青壮都在田里面忙着,现在正是种冬小麦的时候,稍微大一点年纪的孩子也都要拿起锄头,下地干活。

整个村里面也就只剩下一些年纪很大,已经不能下地干活的老人,以及一些带娃的妇女,到处乱跑、乱走的小娃娃。

“还真是够穷苦的,所谓中兴也不过如此。”

逛完了村子,刘晋也是忍不住连连摇头。

整个下河屯都非常的穷,家家都穷,破烂的茅草屋、泥土房,人人身上穿的衣服都非常破烂,脚上连双鞋子都没有,草鞋都是奢侈品,刘晋甚至于看到了一些小孩子光着屁股走来走去。

看到的每一个人都又黑又瘦,有些甚至瘦的皮包骨头,犹如生了大病一般,但其实只是因为长期吃不饱、穿不暖导致的。

要知道此时正是弘治十年,弘治皇帝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了,一向勤俭节约,非常反对奢靡之风,朝中大臣也都一些正直之辈,素有贤名。

应该说在这样的统治之下,老百姓的日子应该还是不错的,可是此时属于明朝中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以整个下河屯来说,40多户家庭有自己田产的仅仅只有一半,剩下的20多户家庭全部都是没有任何田地,只能够靠给地主种地为生,也是村里最苦的。

有田的20多户家庭,家里的田也不会太多,顶多也就是三四亩,可是家家户户哪家不是有个七八口人,多的甚至有十几口、二十几口人。

田地的产出非常有限,光靠几亩地想要养活这样的大家庭,可想而知大家的日子了。

刘晋家有十几亩田地,仅仅只有王氏和刘晋两个人,这算是下河屯里面的富有家庭了,靠着十几亩田地才能够送刘晋去读书,否则的话,根本就读不起书。

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土地的问题。

每一次的朝代更迭,最重要的土地都会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土地兼并的现象都会慢慢的越来越严重。

明朝开国已经100多年,土地兼并也已经相当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田地,成为富户的雇农,一年到尾辛辛苦苦的种地,到头来连饭都吃不饱。

至于那些有点田产的家庭,其实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各种各样的税赋等等最终都会落在这些人的身上。

至于那些大地主、大士绅,他们往往都拥有免税的特权,坐拥大量良田,却是不用纳税、交粮,但是朝廷要维持运转,没有税赋自然是不行的。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特权的士绅越来越多,他们霸占的田产也越来越多,而税赋则是慢慢的转移到了那些拥有少量田产的农民上面,税赋的压力只会越来越重,最终又会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田产的农民都会将田产投献到拥有免税特权的士绅名下,最终朝廷这边收取的税赋也会越来越少,偌大一个明朝,到了现在一年收上来的税银也不过300多万两,说出去都没有人相信。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遇到好年景,勉勉强强还能够活下去,可是一旦有个天灾人祸什么的,老百姓根本就很难生存下去,于是就会出现流氓四起、无数的陈胜吴广纷纷出现的乱世景象。

刘晋一边走,也是一边结合下河屯的情况不断思索。

刘晋看过很多的历史小说,关于明朝的历史小说就有很多本,明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和历朝历代一样,都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至于小冰河期、内忧外患、党争、厂卫什么的只是外因,历朝历代都少不了。

“想这些做什么,还是先想一想自己的事情才是真的。”

很快,刘晋也是摇摇头,自己一个平头老百姓,没有必要咸吃萝卜淡操心,还是要想办法先让自己过好才是真的。

逛完了村里,刘晋也是朝着海边走去,下河屯靠海边,离海边很近,仅仅只有几里路,这个海也就是后世的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