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奉法者最快乐
“天下何人最快乐?”明太祖朱元璋曾以此问手下群臣,有人说“金榜题名者快活”,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都不以为然,唯独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时频频点头,夸其见解“甚独”。法度是治国理政的依据,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奉法、畏法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在这个范围内,人们可以“从心所欲”,是最自由、最快乐的。一旦越过这个红线,即使身处高位、身家亿万,成天生活在忐忑不安和疑神疑鬼之中,又何来快乐可言?领导干部唯有涵养奉法守法的理念才能心中有戒,心中有戒才能适时而止,知止之人最快乐。
要强化法治思维。心中有法,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加强宪法和法律学习,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心中尚法,清醒地认识到法律是科学的、管用的,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原则、原理、价值精神,自觉把遵纪守法当作人生智慧去实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心中明法,清楚地想明白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恪守好宪法和法律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要维护法治权威。内心遵法、由衷畏法,自觉把法律当作高悬的利剑,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时时处处以宪法法律为准绳;虔诚护法,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的神圣,自觉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好制度权威,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带头执法,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落实,不断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要提升法治能力。自觉按党纪国法办事、按政策制度办事、按规矩程序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把法治贯穿于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部署任务都能依法守法,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带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
十七、作风就是战斗力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相比“党部成了衙门,党员成了官僚”“精神堕落,只知道做官”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政风、军风、民风,被外国观察家评价为“中国的希望”。这充分说明了优良作风蕴含的强大战斗力。看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战斗力,关键就看其作风如何。没有扎实过硬的作风,就不能攻坚克难,再好的机遇也会失之交臂。作风好不好,关键看领导。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越到紧要关头,越到困难时刻,越不能有丝毫松懈。
优良作风体现在真抓实干上。干部就得“干”字当头,要克服“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和“怕、僵、满、木、私、浮”的懈怠情绪,撸起袖子加油干。应该干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竭尽全力把各项工作向前推,争当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中流砥柱。
优良作风体现在严于律己上。没有严于律己的作风,最终会自己打倒自己。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化作自觉行动,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久久为功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心存敬畏,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洁身自好,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
优良作风体现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拜人民为师,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高工作能力,以优良作风赢得民心。
十八、多读书才能提高能力水平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不管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周期更短,只有持续、快速地学习才能跟得上形势,这也是我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多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学习水平决定工作水平、领导水平。
多读书可以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书籍可以净化灵魂、造就人格,读书多的人内心就会充实,灵魂就会得以安宁,自然也就会鄙视并自觉地远离那些低级趣味,抵制一切腐朽事物的侵蚀,以天下为己任,在自己的职位上清正干事,当好公仆,用出色的政绩来报效国家和人民。
多读书可以提高工作能力。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马克思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才写成《资本论》。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可追溯到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任何工作要干出彩,都离不开学习。一个干部本领的提高,也离不开学习。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多读书更要会读书。为政之人,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多读书、读好书。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要自觉地系统地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法律等书籍;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学会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中干、干中学;要学会挤时间学,减少吃请、减少人情世故,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上。
十九、善于从行政的角度思考理论问题
理论是要指导实践的,我们行政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从行政的角度思考理论问题,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以实践成果寻找理论支撑,以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理解,以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同时从理论上对实践进行阐释。它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整个思维过程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集中体现领导干部的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要么习惯于就事论事、见子打子,不学习不研究;要么就理论谈理论,找不到与实践的结合点,空对空;要么夸夸其谈,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行动;没有实践的检验,理论就会变成空洞的说辞,这对推进事业、干部成长都十分有害。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善于从行政的角度思考理论问题。
要坚持务实管用。“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制定政策、出台文件要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目标,从可能性、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考虑,不讲虚的空的无用的,坚持在理论的指导下来解决现实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解决理论问题。
要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找到实践背后的理论支撑和理论问题对应的具体实践。既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强化实践对理论的印证,形成认识一实践一认识的闭环,在比较、实践、反复中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心智渐高、眼界渐宽、胸襟渐广,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推动工作落地生根。
二十、不可意气用事,凡事保持理智
意气用事是指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意气用事往往和鲁莽、冲动联系在一起。冲动是魔鬼。人在冲动之下往往会做出后悔之事。刘备为关羽报仇一意孤行,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成为著名的贰臣,这些都是意气用事、不理智所致。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头脑发热,冲动蛮干,盲目决策;有的因喜而轻诺;有的违背客观规律,竭泽而渔,不考虑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干部虽然只是少数,但长此以往,将会极大损害党的形象,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给群众也造成巨大损失。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智让每个人认知自我、控制自我,从而以较客观合理的方式观察、分析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官从政,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凡事保持理智更显得尤为重要。
要审慎笃实。“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要保持干事的理智头脑,冷静客观,卓有远见,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激情,把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相结合,高昂的斗志和理性的思维相结合,饱满的激情和务实的态度相结合。
要忍耐克制。小不忍则乱大谋。面对人际矛盾,要学会忍耐退让,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得意时不骄狂,失意时不自弃,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感情用事、不莽撞冲动。
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久久为功,不空谈,不浮夸,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作为、彰显价值。
二十一、思想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古话说:“积思成言,积言成行,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的思想、习惯、性格与人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行为心理学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行为,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放眼历史,无数杰出人物,即使才智相近,境遇大同小异,但因性格各自不同,成王败寇的差异极大。由此可见,正确的思想,能够形成好的习惯,涵养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决定好的人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能力,把握时机,创立霸业,随之英才聚集,抢先占据了夺取天下的绝对优势。但是他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狂妄自负,错失杀刘邦的良机,谋士英才又均反被刘邦所用,最终英雄末路,自刎乌江。反观刘邦,劣势下忍辱负重,保全自己,知人善任,谋臣从容定计,将士见危受命,将帅齐心,成就开国大业。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良好的习惯就是性格的源头。好的性格是可以修炼而成的。作为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不断重复正确的信念和想法,直至形成习惯,这样才能以良好的习惯涵养好的性格,最终决定人生的高度。
二十二、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方向本意是东西南北中这些具体方位。对人来讲,就是一定要有理想、有追求。方向问题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选择时都要面临思考的重要问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方向的选择则取决于一个人看问题的态度。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保持积极思维,正面思考至关重要。期待什么,往往就得到什么。一个人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去积极思考,才会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才会走向事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在现实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或“初心”淡漠,“使命”松懈,浑浑噩噩;或信念缺失,方向不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局清则方向明,方向明则思路清,领导干部要积极思考自己的方向。
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牢记初心使命。忘记初心,就会失去人心,就会赢在起点,输在转折点,无法胜利到达终点。所以,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无论走得多远,才能不忘走过的路,无论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忘为什么出发。
要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找准现在的位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立足岗位、找准定位、精准发力。
要知道自己“到哪里去”,看清未来的方向。将个人的人生方向同向并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将个人的发展全面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过程中把准自我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自我真正的人生价值。
二十三、战胜和超越自卑,经常正面自我暗示
自卑是一种对自己缺乏正确认知和评价,进而导致的主观低落、悲伤软弱等负面心理状态。人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自卑心理,经常进行自我否定,碰到机会不敢去和强者竞争,想到好的建议不敢去和领导提,遇到艰难险阻总认为自己不行,出了问题都觉得是自己的原因。长期如此,就会从“我不能”“我不行”变成真的不能、真的不行,最终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过一生。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和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讲话时还有挤眼、跺脚等缺陷,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自卑气馁,而是经常正面暗示自我、激励自我,经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发音,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和自卑,成为雅典最雄辩的演说家。实践反复证明,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经常自我肯定,能够战胜和超越自卑,从而走向成功和卓越。
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做内心强大的人,悦纳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发挥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锐意进取、敢想敢干,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对人民有益的业绩。
要有不到最后不罢休的精神。凡事不做则已,做必做到最后、做到最好,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逐步成长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和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
二十四、万事安为先,保持一颗相对安定的心
安定、安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愿望和追求。北京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都有一个安字,寓意“安邦治国,国泰民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安身、安心、安业,多为老百姓造福。保持一颗相对安定的心,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结局。既来之,则安之。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心浮气躁、急于“进步”,这山望着那山高,三年不动就有失落感,不安分、不安定的思想严重,小则心态失衡,大则走上贪污腐化、违法犯罪的不归路。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一颗相对安定的心,正确认识权力、地位、政绩,始终保持公仆情怀,把“平常心”和“英雄气”完美融合,进可建功立业,退则慎独修身。
要活在当下。安于当下,以淡定之心接受一切。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当下的事、当下的人、当下的时间,不要陷入昨天的懊恼悔恨,也不要整天盲目希冀明天的美好日子,安下心来、敢于吃苦、愿意吃亏,多些“予”、少些“取”,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不浮躁、不急躁、不粗糙,专心致志把手头的事做好、把现在的事做好。
要积极主动。凡事既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敢于接受缺陷,不苛求事事完美,涵养坦然面对成败得失的豁达心态,经得起各种风险和诱惑的考验,感恩组织,敬畏法纪,在忠诚履职中感受快乐,在为民服务中收获内心安定的幸福感。
二十五、注重营造自身的气场
气场是一个人精神风貌、言谈举止、道德情操的外在集中反映,是个体独一无二的精神名片,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场强的人,往往可以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影响力,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现实中,不少优秀的领导干部,能把干部群众紧紧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靠的不是手中权力,而是自身宛如磁铁一般的气场。气场是可以塑造的,从事领导工作,除了依靠法律、纪律、规定等强制力进行管理外,还要努力营造自身气场,形成一种权力之外的影响力感染力凝聚力。
要以才聚人。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使自己的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面对危机不慌乱,问题拦路有办法,在危机中找转机,在矛盾中求突破,把职业当事业,把困难当机会,以最大热情投入到本职岗位,做到才华令人景仰、才干令人佩服,从而以自身气场带动部属把心思放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上,充分凝聚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快干事、干成事的正能量。
要以德服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人们对具有高尚品格的领导者具有敬爱感,领导干部公道正派、敢于奉献、以身作则,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筑牢思想防线,保持清醒头脑,摒弃人身依附关系,秉公处事,则清气自生,气场自然彰显,也就自然赢得同事和下属真心实意的服气。
二十六、经验是一柄双刃剑
经验是从长期的工作、生活实践中通过总结提炼得出来的知识或技能,既可通过他人的传授间接掌握,也可经过亲身体验直接获得。它蕴含着许多科学性、哲理性的认识,对认识问题、理清思路、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一语道破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但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层出不穷、新任务日益繁重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习惯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办事,盲目套用经验,甚至唯经验论,就会思维僵化、固执己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认知,甚至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走不少弯路,撞得“头破血流”。我们党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为官从政既要正确认识经验,更要善于运用经验,切实把经验学好、用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切实做到与时俱进;还应勇于创新,打破常规思维,适应新形势要求。
要杜绝“刻舟求剑”思维。实践是常新常青的,从实践总结中得来的经验,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炼新认识、新观点,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使经验更好地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
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落实精准要求,实事求是、具体深入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准其中的差异,对症下药破解难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十七、无论多么不擅长,都不要排斥数字
数字最早是从古人结绳记事演变过来的,它直观反映了数目的增减变化,是衡量工作进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可以了解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和发展趋势,还能实现智能决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两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一种是定性分析,一种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要依托定量分析,而定量分析的关键是对数字的分析。可以说,数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可或缺,数字里面有乾坤。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方兴未艾,数字的作用更加凸显。所以,不管工作情况再怎么熟悉、工作经验再怎么丰富,不管对数字多么不擅长,都不能忽视数字、排斥数字,要接纳数字、利用好数字,避免“数字鸿沟”。
要精准量化工作指标。0.99本来非常接近1,可它的1000次方却接近于0。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如果每项工作、每个工作环节都不那么精准,看起来不过“失之毫厘”,可最终往往会“谬以千里”,甚至铸成大错。数字代表着精准,通过数字能把一般化的工作标准化、具体化,从而破解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工作习惯。
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增强数据意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注重逻辑分析和数据决策,借用大数据从更全面、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规律、抓主要矛盾。
要善于综合分析。用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地掌握事物的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将“精准”刻在心中,树立精准发力的意识,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细致精致极致,找准问题所在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十八、孝敬老人其实是自己的需要
“修齐治平、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做人的底线。一个人如果不孝顺,就不是一个好人,更遑论做一个好干部,指望他担负起其他的社会责任也是不可能的。凡是没有孝心的干部都不应提拔重用。
孝敬老人是领导干部修身齐家之需。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自觉践行孝道,让父母身心安康,既是老人的需要,更是我们良心的需要,也是家庭和睦、营造良好家风的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养亲与敬亲、立身和立功等孝道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引领以孝敬为美、以孝敬为荣的社会风尚,以好的家风引领好的党风、政风、民风。
孝敬老人是领导干部勤政为民之需。要把自己的责任尽好,把担子挑好,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为党的事业谋发展,无怨无悔地投身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使家中老人因自己的德行而欣慰,因自己的贡献而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仰慕。
孝敬老人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之需。“贪官无孝子。”贪污腐败、贻害社会,不仅使自己身负骂名,更让父母蒙受痛苦,即使尽到为人子女的义务,也是彻彻底底的伪孝,“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始终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守规矩,才能不让家中老人担心,不因自己的错误而让家庭蒙羞。
二十九、不要放过关怀别人的机会
关怀是每个人所必须的情感需要,是密切人群关系,有效解决现代社会中人际分离、关系淡漠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枝一叶总关情。然而现实中,一些干部随着职位的升迁,自身的优越感、权势感便开始作祟,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一味发号施令要求他人干事,只顾自己当官做老爷,不懂关心爱护干部职工,不会关心体恤百姓疾苦,这种不良现象势必会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有时甚至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能刻意追求关心爱护,一味迁就、盲目顺从他人。不放过关怀别人的机会,就是要与人为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能够换位思考。
关怀别人要真情实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要善良,真心希望别人好,大力弘扬关怀友善的精神,用“春天般的温暖”对待人民,以亲人般的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位同志,助人为乐,不求回报,以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尊重和友善,拉近党和人民群众间的距离。
严管干部是关心厚爱。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越是管得严,越是对干部的保护,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提醒,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不放过任何一个关怀、保护干部的机会。
三十、学会等待和积累
“等待”是指等着所希望的人和事物出现,是量变到质变过程;“积累”是指事物的逐渐聚集,是量变的增加过程。在质变未到时,要学会等待和积累,否则,欲速则不达。
人生成长需要学会等待和积累。要等待生理成长的积累。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就是一个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境界的成熟过程。要等待心性历练的积累。积善成德,围绕目标,向上向善向前,在坚持不懈的等待中磨炼砥砺、净化升华,方使心性从容而淡定、厚德而载物。要等待经历学习的积累,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行而知之。学习实践是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自己、感受快乐、享受幸福,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事业成就需要学会等待和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吃不得烫豆腐。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从实事干起,积微成著,厚积薄发。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事业,无论什么任务,大胆地去做,认真地去做,高高兴兴地去做,学会在消耗中等待,在奉献中等待。要按规律办事,把远大目标和干事创业、担当实干结合起来,锁定目标,脚踏实地,接续用力,一任接一任干、一锤接一锤敲,久久为功,方得始终。
干部进步需要学会等待和积累。干部成长进步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就是知识能力的提高、经验政绩的积累、职务资历的“墩墩苗”,是射出成功之箭的张弓蓄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要在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中学会等待和积累,切忌官欲熏心、急功近利,设计升迁路径,千方百计往上爬,削尖脑袋四处钻,患得患失不担当。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实践是人生的大课堂,基层是干部成长的最好老师,要在等待和积累的内因上下功夫,主动适应外因环境需要、组织需要和事业需要,奋发向上,顺势而变,把握新时代新机遇,努力交出一份新气象新作为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