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摆尾斗三虎

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

云摇锦更节,海照角端弓。

暗碛埋砂树,冲飙卷塞蓬。

方随膜拜入,歌舞玉门中。

——(唐)徐彦伯《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杨坚矫诏当上辅政大臣,公元580年又斩除宗室,明显是要改朝换代。就在他大刀阔斧干革命的时候,有三位地方元老不乐意了。分别为相州总管尉迟迥、郓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他们三人个个大权在握,军事实力可以威胁北周的半壁江山。

这三人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劳都不在杨坚之下,尤其是尉迟迥,他年过七旬,是北周开国统领宇文泰的外甥。孙女嫁给现任皇帝为皇后,自己也曾经为北周征服蜀地(四川),立下汗马功劳。尉迟迥并非北周的死忠,在他眼里,即使是要篡夺皇位也轮不到杨坚。再者,即使他们不反叛,杨坚也会改革到他们头上,与其等死不如主动出击。三人打定主意,决定先下手为强。

三总管磨刀霍霍,逃不出千里之外杨坚的眼睛。杨坚对天下态势洞若观火,早料到三方会反,为了不让自己处于被动,杨坚先从实力最强的尉迟迥开刀。公元580年五月,杨坚以中央名义发布命令,召相州总管尉迟迥赴京城给皇帝发丧,并且命韦孝宽接替其相州总管的职务。尉迟迥接到诏令一看,杨坚非常明显是在逼他做决定,说道:“我不来杀你,如今你倒送死来了!”

尉迟迥表面没有反抗,表示愿意接受朝廷安排。

韦孝宽走在前往相州的路上,心里盘算,觉得尉迟迥行事非常可疑,其中肯定另有蹊跷。待队伍到了汤阴,尉迟迥派韦孝宽的侄子韦邑前来迎接。通过和侄子的交谈,韦孝宽发现韦邑说的话有真有假,在韦孝宽的质问之下,韦邑只好说出了真相,原来尉迟迥打算先干掉韦孝宽,再举旗造反。

尉迟迥肯定是在相州磨刀霍霍,对于韦孝宽来说,如今肯定不能去相州赴任,不然肯定会被杀了祭军旗。为今之计,要尽快将尉迟迥造反的事情报告给杨坚,韦孝宽打算回逃。

根据韦孝宽的分析,只要他往回跑,尉迟迥的追兵马上就会到。所以,他每到一个驿站就征收所有的马匹,还让当地驿站杀牛宰羊准备吃食。果不其然,追兵到了之后,没有换乘的马匹,好酒好肉又让他们流连忘返,这给韦孝宽争取到逃跑的时间,最终成功逃脱。

韦孝宽将事情报告给杨坚,尉迟迥知道造反的企图已经暴露,连忙杀掉了杨坚派来的奸细。

公元580年六月,尉迟迥在城中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之后,宣布起兵。此后,司马消难和王谦分别于七月、八月起兵,三人分别占据如今的山东、湖北、四川,大半个北周被卷进战火。

三总管对杨坚是各种不服,而杨坚是专治各种不服。杨坚点兵派将,韦孝宽讨伐尉迟迥,梁瑞攻打王谦,王宜抵挡司马消难。论兵力,杨坚不落下风,而是否能得到北周元老的支持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李牧可谓是元老中的代表人物,是滨州(山西太原)总管,手握重兵。尉迟迥在起兵之前就已经派来了说客,希望拉李牧下水。尉迟迥跟李牧可是平辈的老战友了,李牧的侄子和儿子也都劝李牧同尉迟迥造反。在此关键时刻,李牧选择了杨坚,因为反对杨坚就是反对朝廷,况且,即使和尉迟迥造反成功,自己的位置也不可能再提升了。

李牧将一个十三环金腰带送给杨坚,言下之意是支持其当皇帝。李牧表态之后,其他官僚贵族也跟着李牧倒向了杨坚。

这时,讨伐尉迟迥的韦孝宽阵前病倒,属下三位大将又涉嫌收受敌军贿赂,很可能阵前倒戈。此事对于杨坚非常棘手,他打算将三位将领换掉。大臣李德林对此事表示反对,他说:“阵前受贿真假难辨,而且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派一个有胆识的监军才是上策。”杨坚茅塞顿开,派高颎到阵前,给韦孝宽打辅助。

此前,三方势力早已和突厥、后梁、陈朝勾搭连环。杨坚为了避免这些势力趁火打劫,他下嫁千金公主稳住北方突厥;威逼利诱搞定后梁;主动出兵压制江南的陈朝。这些外地势力对北周的威胁很大,然而,就在杨坚的举手之间搞定了。至此,阻碍杨坚的诸多不利因素均被排除。

三方之乱表面上一团乱麻,待杨坚抽丝剥茧地分析之后,问题又走向了简单化。王谦和司马消难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二人是文官出身,不懂兵法,因此不足为惧,最难对付的就是尉迟迥。因此,只要撂倒尉迟迥这棵大树,那两方总管也就不足为惧了。

胜负的关键在于韦孝宽是否能战胜尉迟迥。韦孝宽何许人也?他不仅智谋过人、能征善战,而且是个战略家。他与尉迟迥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鹿死谁手很难讲。

韦孝宽的第一个对手是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当时正逢雨水泛滥之季,沁水暴涨,两军只能隔河相望。在监军高颎的催促之下韦孝宽打算架桥过河。在战场上,破坏敌人的行动是每个军人乐此不疲的事。尉迟惇打算对桥梁搞搞破坏,他在沁水上游点燃几只木筏,打算顺流而下烧掉韦孝宽的木桥。韦孝宽早有防备,他在中途设置拦河土狗,使尉迟惇火烧木桥的计划就此搁浅。

知识链接 拦河土狗

土狗就是一种拦河坝,前面高后面低,将它放在河里,可以挡住木筏等一些船只,由于其特殊的形状就像是一只狗蹲在河中,所以称之为土狗。

韦孝宽亲自上阵,军队从数个木桥杀向尉迟惇。尉迟惇并没有选择把守桥头,反而让大军后撤,他打算等敌军冲过一半之时,再打韦孝宽一个措手不及。这个主意非常不错,但是他的对手是久经战阵的韦孝宽,韦孝宽将计就计,施了一招“破釜沉舟”。韦孝宽身先士卒,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没等尉迟惇反应过来,大军已经渡过沁水。

过桥之后,韦孝宽将所有桥梁尽数烧毁。这招实在是高,切断了归路,全军只能背水一战,只有战胜尉迟惇才能有活的希望。被逼上绝路的士兵们的战斗意志被逼到了极限,在韦孝宽的带领之下,大军如下山猛虎一般直扑尉迟惇,尉迟惇大败,他被打成光杆司令,只身逃到相州向他爹尉迟迥复命去了。

过了数日,在相州的邺城,韦孝宽和尉迟迥终于打上了。双方先是一通混战,尉迟迥非常厉害,韦孝宽没有占到半点便宜。正所谓兵者,诡道也。韦孝宽属下将领宇文忻提出一条计策。两军交战地点附近有个高坡,高坡之上站着许多邺城百姓,这些百姓都是跑来看热闹的。宇文忻的目的是要拿这些人做文章,韦孝宽听了宇文忻的具体分析之后,暗挑大指。

▲南北朝时期书法

韦孝宽一声令下,弓箭手万箭齐发,百姓纷纷受惊,一股脑往邺城里逃。尉迟迥军队本是背城而战,在百姓队伍的冲击之下,尉迟迥队伍阵形被冲得大乱。宇文忻大喊一声:“叛贼失败了!”韦孝宽趁机击鼓出兵杀向敌军,尉迟迥大败。

尉迟迥输得憋屈,无奈之下自杀身亡,韦孝宽大功告成。尉迟迥失败十天后,司马消难被王宜干掉了,司马消难本人逃到陈朝。两个月后,梁瑞攻破成都,蜀州总管王谦兵败被杀。自此,三方之乱就此告终。

知识点思考 没有观战习惯的古代百姓为何围观邺城之战?

原因有二:

一、邺城是北齐的国都,北齐为北周所灭,邺城百姓依然怀念北齐,对北周没有好印象。如今北周内部自相残杀,他们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思来看热闹。

二、韦孝宽和尉迟迥是大规模作战,作战地点选在平原,当时的百姓都在土坡之上,这样显得非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