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熟制稻田生态种养的历史与发展

1.稻田养鱼种稻

我国是世界上稻田养鱼最早的国家,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和考古发掘推断,我国最迟在东汉时就已开始稻田养鱼,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陕西等地的汉墓中,陆续发现了有关稻田养鱼起源的证据。到了唐代,稻田养鱼已推广到关中,明代也有相关记载。民国时期已进行稻田养鱼试验,据1935年报道,江苏省稻作试验场稻田养鱼试验取得成果,但连年战乱,未能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的全国水产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在全国发展稻田养鱼。1959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达到1000万亩。1981年倪达书研究员提出了稻田养鱼种稻,稻鱼共生的理论,得到了国家水产总局的重视。1983年8月农牧渔业部在四川温江召开第一次全国稻田养鱼经验交流现场会。1990年10月,农业部在重庆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稻田养鱼的发展。

2.稻田养鸭种稻

稻田养鸭种稻源于中国,在世界稻区都有发展,尤其在日本已规模化发展。稻鸭共生由春秋战国时期“灭蝗”而开始,逐渐形成一种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在800年前的同一时期,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如日本、越南、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稻田养鸭也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农民发现稻田养鸭在获得一定鲜蛋产量的同时,稻鸭系统水稻产量比单一种植稻的水稻产量高。在20世纪60~70年代,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许霭云等专家就已总结出传统稻田放鸭的做法,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系统的研究观察,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系统总结出稻田养鸭技术,20世纪90年代广泛推广于四川。但是,这项兼具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的技术当时没有大力推广。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农药、化肥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稻鸭共生模式被认为是低效率的落伍农法而逐渐萎缩,直到20世纪后期,我国专家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成果为一体,形成了适合现代生产的稻鸭共生配套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