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的拖延,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感到非常头疼,毕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很多父母都忙于生活和工作,总是风风火火的,尤其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父母很少有时间等待孩子。然而,生活哪怕再忙碌,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内心的节奏,不要随意扰乱孩子的规律。事实上,有些孩子并非真的拖延,而是孩子的内心节奏决定了他们的“慢生活”。即使对于拖延的孩子,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给予他们时间,引导他们渐渐加快速度。
1.妈妈越心急,孩子越拖延
每天早上,相信很多家庭都是以紧张忙碌来开始一天的生活。尤其是工作日的早上,悠闲从容的家庭少,紧张忙碌的家庭多,甚至有的家庭因为缺乏秩序,导致手忙脚乱。有孩子的家庭总是平添几多忙乱,这原本是正常现象,但是即便再忙碌,家庭生活也要遵从一定的秩序,才能从容向前推进。要想让早上更从容一些,作为父母就不要过分催促孩子。很多父母对于帮助孩子戒除拖延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区,总觉得只要催促孩子,孩子就能快起来。殊不知,有的时候催促会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甚至父母越是着急,孩子越是拖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明智的父母知道,只有让自己找到秩序,保持理性,才能把良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真正让孩子做到忙而不乱,秩序井然。
首先,父母着急,未免在催促孩子的过程中带着情绪,导致孩子变得很紧张,甚至无法听清楚父母的话,也就不能理解父母的意思,由此引起延误。其次,很多孩子都有叛逆心理,在家庭生活中,假如妈妈比较啰唆,孩子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故意与妈妈对着干,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因为大一些的孩子更有主见,也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有的父母一直唠叨,一件事情说很多遍,以致孩子潜意识中认为妈妈还会叫我起床,还会提醒,反而变得不着急,形成依赖,形成父母唠叨后的拖延错觉。
事实上,孩子内心的节奏原本就比成年人慢,越是年纪小的孩子,越是喜欢慢节奏,这也是如今主张还给孩子“慢生活”的原因。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合理安排好家庭生活的节奏,尽量不要扰乱孩子内心的节奏,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城市的清晨从静谧开始,豆豆的妈妈却万分苦恼,因为她每天早上最大的工作量就是催促豆豆起床、洗脸、刷牙、吃饭、如厕……总而言之,早上,刚刚起床的豆豆显得慢吞吞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慢三拍。提起忙碌的早上,妈妈就万分焦虑:“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不需要催促呢?现在已经读幼儿园大班了,等到进入小学,继续当迟到大王,那可怎么办啊!”原来,妈妈本身就是个急性子,又因为豆豆去幼儿园总是迟到,所以妈妈更加心急如焚。
奶奶告诉妈妈:“不要这样催促孩子,孩子本来就慢嘛!”妈妈却不以为然:“怎么能慢下来啊,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而且,他这样慢慢吞吞的,浪费多少时间,别人的孩子都跑出去半里地了,他还在起跑线呢!”奶奶无奈地说:“孩子的时间不就是用来浪费的嘛,你觉得他在浪费时间,实际上他在悄悄地、慢慢吞吞地长大呢!”作为一名退休的老教师,奶奶也难以说服妈妈,只能说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但是随着妈妈的催促,豆豆的动作越来越慢,甚至有些蓄意性拖延了……
还记得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叮嘱孩子的话吗?孩子一出生吃奶,奶水太急促,孩子太饿,因而未免着急地吞咽,甚至被呛到,妈妈总是柔声地说“宝贝,慢点儿吃啊,没人跟你抢呢”;孩子渐渐长大,开始学习走路,时常摔倒,爸爸总是安抚孩子“宝贝,没关系,再来一次,这次要慢一点儿啊,不要着急”;孩子上幼儿园了,遇到完成不了的作业,父母也总是告诉孩子“要有耐心,慢慢来,总能学会”……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从而让孩子保持稳定的速度,慢慢地长大。等到孩子稍微长大一些,走出家门,进入幼儿园,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父母又会不停地催促孩子。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不再对孩子充满耐心,他们不知看似已经长大的孩子,其实内心还停留在慢慢长大的阶段。
作为父母,要想解决孩子拖延的问题,一定要了解孩子内心的节奏,而不要一味考虑自己的节奏,强求孩子跟上自己的节奏,这样才能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好地引导孩子,陪伴孩子成长。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过高,总是不停地催促孩子,往往会让孩子陷入被动的状态,导致孩子的内心紧张局促。
2. 家有唠叨妈,孩子拖延成性
在假期都不用每天盯着孩子早晨按时起床、洗脸、刷牙、放学之后写作业及预习复习的妈妈们,一旦学校开学或者出游,常常会陷入着急焦虑中。还有些妈妈因为“忍耐的功夫”有限,时不时地上演“河东狮吼”,虽然把自己气得七窍生烟,却丝毫没有起到效果。只见孩子依然故我,慢慢吞吞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并没有因为妈妈的唠叨就提高速度,甚至有些孩子还刻意地慢半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果妈妈过于唠叨,不管孩子是慢速还是已经加速,都始终以唠叨同样对待,那么天长日久,孩子就会认为不管自己速度如何,都无法摆脱妈妈的唠叨。既然如此,他们还有必要加速吗?孩子的厌倦与拖延行为的固化,正是在妈妈的唠叨之中逐渐形成的。
毋庸置疑,对于父母上班、孩子上学的家庭而言,日子过得每天都像是在冲锋打仗。尤其是妈妈,因为肩负着照顾孩子的主要任务,所以更加火急火燎。然而,大多数忙碌的妈妈一边忙着,一边嘴巴也没闲着。她们总是手里的活儿不停,嘴里的话也不断。因此,有很多孩子都为自己有一个“话痨妈妈”而感到非常苦恼。如果妈妈的唠叨能起到预期的效果,那么被冠以这样的“美名”尚且还算值得。遗憾的是,很多妈妈的唠叨都如同用拳头打棉花,所有的劲道都会被孩子置若罔闻的耳朵吸进去,消散于无形,甚至形成未来青春期的逆反现象。曾经一个“卓越种子训练营”的孩子形容妈妈是闹钟,问题在于人醒了,闹钟还是不停地响,那接下来的就不是闹钟了,而是烦人了。以至于生活中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相当一部分孩子非但没有在妈妈的唠叨声中变得快速,反而还养成了拖延的坏习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丁丁是个特别爱拖延的孩子,不管妈妈怎么催促他,他都无动于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妈妈的唠叨充耳不闻。有一次,同学大刘来找丁丁一起去游泳。因为丁丁没有提前准备好泳衣泳裤,因而妈妈又开始唠叨:“丁丁,你看看你,我都提醒你几遍了,让你提前准备好游泳的东西,这样就不用让同学等了。你呀你呀,你不知道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吗?”听到丁丁妈妈说得如此严重,大刘有些不好意思,赶紧说:“阿姨,没有那么严重的。我没什么其他事情,也不着急,让丁丁慢慢收拾就好,正好我还可以看看丁丁的书呢!”即便如此,妈妈依然不依不饶:“他呀,从小就是个慢性子、拖拉鬼,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我催促很多遍,有的时候都火烧眉毛了,他也不着急。”丁丁抬起眼睛看了妈妈一眼,反而把手里正在收拾的泳衣放了下来,然后喊同学:“大刘,咱们一起玩会儿游戏再去吧!”趁着妈妈张开嘴巴欲言又止,丁丁把妈妈请出房间,关上了门。
门才关好,大刘就冲着丁丁不停地吐舌头,丁丁说:“你现在知道我妈有多么唠叨了吧,也知道我说的每天生活在炼狱中是什么意思了吧?!”大刘非常同情地拥抱了丁丁一下,似乎深感丁丁之苦。
毫无疑问,丁丁对于妈妈的唠叨已经有了免疫力,那就是不管妈妈怎么唠叨,他都充耳不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妈妈的唠叨过分了,伤害了丁丁的自尊心,他也依然什么都不说,对妈妈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所以,丁丁放下了自己手中收拾了一半的泳衣泳裤,索性和同学一起玩游戏,以此让妈妈更生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妈妈的唠叨还会无形中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慢性子的人,接受了这个慢性子的身份暗示,因而对于现状不愿去改变。
正如丁丁所表现的那样,唠叨不仅会使孩子产生免疫力,还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因而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对妈妈的敌对心理,这也就可以理解丁丁为何要与妈妈对着干了。换个角度,即使妈妈的唠叨没有伤害到孩子,一旦孩子对妈妈的唠叨产生依赖性,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妈妈千叮咛万嘱咐,那么孩子必然拖拖拉拉,变成真正的慢性子。总而言之,智慧的妈妈们一定要自我反省,从而避免成为爱唠叨的妈妈。要知道,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哪怕说出千百句话来,如果都不入孩子的耳朵,反而招致孩子反感,那也是毫无效果的。反之,即使只说一句话,只要能被孩子听到耳朵里、记在心里,那么这一句话也胜过千言万语。当妈妈说得越来越少而精,日久天长,必然会发现孩子的拖拉行为有了好的转变,孩子也会成为自尊、自重、自律的人。
3.以身作则,父母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父母的照顾和保护下长大,而且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母很大的影响。如果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父母就是一位画家,要先在孩子这张白纸上着笔。只有孩子渐渐长大,拥有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更有主见,才会成为自己人生的画家。
从呱呱坠地开始,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成长之中。随着孩子的成长,人生画布上的形象越来越丰富,孩子的个性也渐渐明朗。很多人都喜欢孩子纯真可爱的样子,尤其是父母更想让孩子变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期望的样子成长,而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根据孩子的本性和特点,引导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这幅画卷感到不满意,其实孩子并非天生就是现在的样子,而孩子之所以成为如今的模样,是因为孩子经受了父母的影响和塑造。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受父母影响的程度更深。因而要想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杜绝拖延,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拖延,却不知道他们自己因为工作忙碌,对待家务总是一拖再拖,导致家里乱糟糟的,孩子缺乏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最终不但会养成拖延的坏习惯,而且也会对生活的面貌存在误解,觉得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混乱的。这样一来,孩子未来的人生也会有类似的习惯,要想变得干净利索就很难了。所以人们常说,如果妈妈邋遢,女儿也必然很邋遢,如果爸爸窝囊,儿子也会窝囊,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要想让孩子戒除拖延,父母就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身教大于言传,在父母榜样的作用下,孩子才会养成好习惯。
妈妈特别喜欢睡懒觉,所以在入园之前,西西也很爱睡懒觉。每天晚上,因为爸爸下班晚,西西总是要等到十一二点才睡觉。每天早晨,爸爸去上班了,西西和妈妈一起睡到日上三竿,才懒洋洋地起床。本来,妈妈准备在西西3岁半入园之前先改正作息习惯,和西西一起习惯早睡早起的。但是妈妈晚上也睡得晚,早晨未免觉得困倦,最终这个入园的准备工作也就不了了之。直到入园的第一天上亲子课,西西和妈妈还迟到了呢。
一直以来养成的坏习惯,使西西上了幼儿园之后起床很困难。妈妈原本觉得幼儿园不重要,再加上自己也喜欢睡懒觉,所以总是接二连三地迟到。后来老师强烈要求每个孩子入园都不要迟到,才引起妈妈的重视。为了帮助西西早一些起床,妈妈一开始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喊着西西,但是效果很差,西西在被窝里不停地躲闪,有的时候还会故意用被子蒙住脑袋,不听妈妈喊她。后来,妈妈意识到自己这样躺在被窝里喊西西不行,因而向其他家长取经,最终改变方式。西西需要7点半起床,妈妈自己7点就起来了,把窗帘拉开,让屋里变得明亮。果然,西西起床变得容易一些了,因为她看到天已经亮了,而且妈妈都已经起床准备好一切了。就这样,渐渐地,在妈妈的带头作用下,西西改变了起床难的习惯,越来越喜欢早点去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
对于起床难的孩子,父母躺在被窝里喊他们起床,显然太缺乏说服力了。就像事例中西西的妈妈,后来改变了自己的懒散和拖延,才有效地帮助西西克服了起床难的问题。当然,除了以身作则之外,妈妈早些起床的好处也很多。例如,可以提前给孩子做好早饭,用食物的香味诱惑孩子起床;也可以打开音乐,让孩子意识到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总之千万不要粗暴地催促或者喊醒孩子,否则孩子会在糟糕的心情中开始新的一天。
除了帮助孩子养成不拖延的习惯之外,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体会高效生活带来的好处。例如,有些孩子写作业一直拖延,那么父母可以创造便利的条件,让孩子在写完作业后能够有丰富的课余生活,体会到高效率完成作业的好处,这样孩子自然会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也就不会再拖延了。
总而言之,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不但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的镜子。正如有人曾经说过的,任何人在成为父母之后,都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所以,每一个父母都要当好孩子的榜样和镜子,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统一战线
现在,随着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都会产生分歧,严重的还会因此而爆发家庭矛盾和纠纷。其实,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或者有一些家庭中还有负责带孙子的爷爷、奶奶及姥姥、姥爷,管教孩子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既然目的是相同的,那么负责管教孩子的几方面力量就不要相互冲突,而要取得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教育集中力量,起到最好的效果。否则如果爸爸要往东,妈妈要往西,孩子到底听谁的姑且不说,孩子的心中也会因此产生混乱,导致爸爸妈妈在孩子心目中都失去威信。明智的父母知道,哪怕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而是要背后进行友好协商,在取得一致之后,才能同心协力教育孩子。
在孩子稍大一些时,智力发育到更高的水平,心眼儿也变得更多。如果他们发现父母在教育他们的问题上有分歧,根本没有统一战线,那么他们一定会钻空子,不但给父母制造矛盾,也会找“理所当然”的借口故意拖延下去。这样一来,家庭教育就会失去统一战线,别说正面的效果了,还有可能导致事与愿违,产生负面的效果。所以在发现彼此之间意见有分歧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商量,从而总结出一个对孩子更好的方案,展开对孩子的教育,千万不要因为意见不合就争吵,甚至我行我素,让孩子受夹板气,或者被孩子钻空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也就是一个小的国家,需要统一制度,才能规范管理。否则,如果家里只有三口人还施行多头管理,如何能在很多事情上达成一致呢?尤其是对于缺乏主见的孩子而言,更是不知所措。要想让孩子成长不迷惘,父母一定要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达成共识,也一定要杜绝在孩子面前产生争议和分歧。不同的意见会让孩子发现这个家长之间的不同从而出现在这中间的等待选择,慢慢形成了该完成的事情不完成,该做的决定不做,以致慢慢形成拖延。不同的意见还会让孩子不知道听谁的,以致在执行一个人的指令时还想着另外一个人的意思,做事的专注力得不到保证,慢慢地形成效率低下的坏习惯。
为了默默的教育问题,爸爸妈妈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架。妈妈总是对默默盯得太紧,要求也很高,逼得默默一学习就头疼。爸爸常常劝说妈妈不要强求默默,可以给默默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每个孩子天赋不同,不能要求默默必须向第一名看齐。当然,爸爸也有些处理不当,因为他每次指责妈妈教育方法不当的时候,都是在妈妈逼得默默太紧而爆发母女冲突的时候,这样一来,默默心中对妈妈自然更加不满,也因为有了爸爸撑腰,根本不愿意服从妈妈的安排。
有一次,妈妈正在训斥默默月考的成绩太差,爸爸又在旁边说开了,妈妈当即与爸爸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你别给我在这里当好好先生!你只会说好听的,闺女的学习你管过几次?你要是想管,以后就都由你来管,我心脏病都快气犯了,你还在这里说风凉话!”趁着妈妈斥责爸爸,默默悄悄地溜回自己的房间,并没有按照妈妈所说的那样订正试卷,完成家里准备的复习题。和爸爸吵架之后,妈妈去默默的房间检查作业,发现默默正在看课外书,不由得更加火冒三丈:“你考得这么差,还有心思看课外书?你作业写完了吗?”默默一脸无辜地说:“妈妈,你刚才没说让我完成课外作业啊!我以为我就听爸爸的,不用写了呢!”妈妈这才想起自己刚才气昏了头,作业还没布置完,就开始与爸爸吵架了。检查了默默的作业本,妈妈发现默默连她之前已经布置好的作业都没写,不由得暗暗想道:“这个小鬼头,原来是在钻空子!”但是妈妈已经没有力气吵架了,因而直接通知默默:“以后你的教育问题归我一个人管,你就听我的。”
事后,妈妈与爸爸和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不由得暗自好笑:这个丫头,看来是学聪明了!不过,妈妈义正词严地告诉爸爸:“以后,默默的学习归我主管。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可以背后告诉我,但是不能当着默默的面否定我。否则,默默钻了空子,就算被批评了,也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爸爸对妈妈的话很赞许,连连点头。
现实生活中,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之间发生争吵的不在少数。不懂教育心理学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导致教育毫无效果;明智的父母背着孩子吵架,这样才能在教育问题上统一战线,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避免孩子钻空子而故意拖延。
爸爸妈妈之间,哪怕不是争吵,而只是小小的分歧,只要是关于孩子的,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否则孩子一旦发现自己可以不听妈妈或者爸爸的话,就会不信服爸爸妈妈,也会导致对爸爸妈妈的一切教育和教导都不放在心上,由此使得家庭教育效果很差。特别是当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爸爸妈妈督促孩子改正时,意见不一致更会导致孩子无限拖延下去,甚至对爸爸妈妈所说的一切话都完全不放在心上。当然,有时候爸爸或者妈妈教育孩子的做法未必对,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另一方,而要在事后与另一方认真沟通,达成一致。有很多家庭里的爸爸妈妈经常一个唱红脸,另一个唱白脸,这样一个人可以严厉教育孩子,另一个人可以帮孩子求情、“和稀泥”、给孩子台阶下,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于孩子的严厉和宽容,让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积极地改正自己的不当言行。
5.隔代疼爱,让孩子的拖延变本加厉
“你要是敢打你的儿子,我就打我的儿子!”为了保护孙子,曾经有爷爷追赶孙子的爸爸——自己的儿子,口中念念有词如是说。看到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即爷爷隔代亲,为了疼爱孙子,不惜阻止自己的儿子——孩子的爸爸教育孩子,难免让人啼笑皆非。
现代社会,父母盼望子女成才,因而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一个家庭之中,并非某个人就能说了算,这也直接导致当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姥姥姥爷还是爷爷奶奶,都会横加干涉,甚至因此引发了家庭矛盾。那么,教育孩子到底是谁的责任呢?毋庸置疑,从血缘关系上来说,父母当之无愧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孩子的教育者,那么父母就要排除万难,对孩子进行教育。
有些父母也非常苦恼,尤其是和老人一起生活、由老人主要负责带孩子的家庭中,老人往往弄错了自己的位置,觉得自己既然带孩子,那么就有权利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指手画脚。而且自己还是孩子爸爸妈妈的长辈,那么教育孩子就应该听老人的了。其实,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人大多数已经退休在家,他们常常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教养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可以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应该交给父母来完成。而且,人世代繁衍,当了父母,就必然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偏偏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家庭都因为老人的隔代疼爱,导致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两难问题,也使得孩子在祖辈的庇护下变得更加任性。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应改正的缺点,也会肆无忌惮无限制地拖延下去。可以说,一个家里一旦发生文章开头描述的情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根本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这样一来,家庭教育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正常进行家庭教育,而避免老人隔代疼爱和宠溺孩子呢?如果有条件,妈妈亲自带孩子当然好;如果不具备条件,妈妈必须去上班,那么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就必须针对教育问题与老人进行友好的沟通和协商。其实,大部分老人还是很通情理的,而且他们也是为了孙子孙女好。相信只要爸爸妈妈把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说清楚,老人还是能够积极配合的。尤其需要告诉老人的是,在爸爸妈妈管教孩子的时候,哪怕老人看不惯,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训斥孩子的父母,否则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会失去威信,导致在以后的教育中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老人有意见,可以等到教育结束后再与孩子父母私下沟通,这样既不影响教育效果,也使得沟通能够理智、顺畅地进行。总而言之,即使作为祖辈,也要维护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尊严,不要擅自对父母的教育指手画脚。
从出生后,乐乐就由姥姥姥爷一手带大,所以乐乐和姥姥姥爷之间的感情很深,甚至对姥姥姥爷比对爸爸妈妈还要亲。虽然这是一个大家庭,在一起生活,但是爸爸妈妈每天白天都要上班,有的时候加班回家乐乐都已经睡着了,所以也难怪乐乐更亲近姥姥姥爷了。
光阴飞逝,转眼之间乐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姥姥姥爷无法辅导乐乐学习,所以爸爸妈妈开始接管乐乐的学习。然而,乐乐特别拖延,做什么事情都慢慢吞吞的。妈妈第一天看着乐乐写作业,就忍不住抓狂了。原来,乐乐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吃个苹果,一会儿喝杯牛奶,过去了一个小时,却没写几个字。四年级的作业量很大,如果乐乐继续以这样的速度写下去,只怕要到晚上10点才能完成作业了。妈妈心急如焚,对着乐乐“河东狮吼”,姥姥马上过来护着乐乐:“他刚刚放学,中午在学校还不知道吃饱没有,肯定会感到饿的。吃点东西又不耽误多少时间,不要对孩子横鼻子竖眼睛的。”看到姥姥在这种关键时刻跑来了,妈妈更恼火,严肃地对姥姥说:“妈,你先回你屋。他中午在学校吃得很好,也吃饱了,不会这么快就饿了。他们班里的其他孩子,有很多都要等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吃上饭,因为他们的父母都上班,下班太晚。对于乐乐来说,五点半吃饭,中间根本不用加餐。”这时,乐乐钻了空子,马上说:“中午吃得不多,我放学就饿了。”姥姥为难地看着妈妈,但妈妈一脸严肃,姥姥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识趣地回到了客厅。
为了纠正乐乐放学之后不停吃零食的坏习惯,妈妈花费了很大的工夫,连续好几天都用心地盯着乐乐,帮助乐乐提升写作业的效率。然而,这天放学还没写作业呢,乐乐又喊饿,姥姥赶紧拿着面包和牛奶送到乐乐房间。妈妈没有说话,给了乐乐10分钟吃东西。后来,妈妈私底下告诉姥姥:“妈妈,以后放学回家不要给乐乐吃东西。他长得那么胖、那么壮,一顿两顿饿不坏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写作业的时候三心二意的,本来作业就很多,要写到几点呢,睡眠时间也不够了。”姥姥觉得妈妈说的话也有道理,因而点点头。后来,姥姥渐渐控制自己,不再着急为乐乐提供食物了。
在这个事例中,乐乐刚开始时无疑是在钻空子,趁着姥姥为自己说话,就赶紧说自己饿了。幸好妈妈态度很坚决,知道帮助乐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因此丝毫没有妥协。后来,姥姥又给乐乐送吃的,妈妈在事后和姥姥沟通,也把话说得很清楚,最终得到了姥姥的理解,从而让自己对乐乐的教育能够顺利地推进下去。
家庭教育中,教育观念不一致,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来说,的确能够解决很多实际的困难,有利于孩子上学、爸爸妈妈工作。然而,要想避免隔代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爸爸妈妈一定要提前和老人沟通好,从而在教育观点上达成一致,使得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爷爷奶奶也需要注意,哪怕再疼爱孙辈,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也要更理智地爱孩子,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在爸爸妈妈背后耍小聪明、因为意见不同而故意拖延的坏习惯。只有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都是必须去做的,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哪怕再怎么拖延也是避免不掉的,孩子才会主动积极地做事情,消除自己的小心思,配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教育和安排。
6.不要给孩子贴上拖延症的标签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就是给孩子贴标签。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孩子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无法对大人的话作出准确的判断。又因为孩子最依赖和信任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的话更容易给孩子造成影响,甚至误导孩子无法对自己作出正确中肯的评价。明智的父母知道,哪怕孩子真的很拖延,也不能给孩子贴上拖延症的标签,否则孩子非但无法改变拖延的状况,甚至还会因为认定自己的本质就是拖延,因而在拖延方面变本加厉,因为在意识中一旦接受自己是拖延的人,就不会有意识地改变,反而会将自己的拖延合理化。
孩子毕竟还小,身心都处于发展的状态。孩子小时候理所应当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慢慢吞吞的,而且看起来很呆萌,有些笨笨的。比如,小孩子扣好一个纽扣就需要几分钟,穿好衣服差不多要用上半个小时,父母在看到这样的“小蜗牛”时,往往感到心急如焚,恨不得为孩子代劳。即使能勉强忍住不为孩子代劳,也会在一边不停地催促,最终导致孩子在父母一味催促下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慢。又或者认可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心安理得地继续拖延下去。每当这时,父母往往感到很气愤,因而不合时宜的话也就脱口而出“你真是比蜗牛还慢,我怎么生了你这个拖拉鬼呢”!有的父母还会说“你成天都磨磨蹭蹭的,以后可怎么活啊,你难道天生就比别人慢半拍吗”?毫无疑问,类似的话虽然没有给孩子冠以“拖延症”的名字,却使得孩子变得更加缓慢,因为孩子已经陷入恶性循环,他们原本就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如今又被自己最信任的父母指责,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没有信心耐下心来做事情了。尤其是父母的负面定论,更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无所适从。
大学同学十年聚会,女生基本都已经当妈妈了。每个女生说起自己的孩子,全都是一副眉飞色舞的模样,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是无人能及的。然而,一个女生无意间说起孩子的拖延,马上把这一场对孩子的赞美大会变成了对孩子的控诉大会。几乎每个妈妈都在控诉自己孩子的拖延,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抱错了孩子,为何自己以前那么风风火火的,生出来的孩子却比蜗牛还慢呢!
曾经的班长——如今的妈妈更是立刻从得意扬扬显摆孩子急速切换成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家孩子就有拖延症,典型的拖延症,真的没有谁比他更能拖延了!”听到班长的话,一位路过的男生突然插嘴进来:“班长,你所说的拖延症可是不具有代表性,你要区分,是你太快还是孩子慢,你是否留意到,你的节奏太快了。别说那几岁的孩子了,就算是我们当时也完全跟不上你啊!你就别为难孩子了,为难他的话节奏就更慢了。”原来,这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所以深谙儿童心理学,再加上知道这位老班长的作风,因而给出了善意的提醒。女生们马上邀请这位已经当了爸爸且对教育特别有心得的男生也加入讨论。这位男生告诉女生们:“你们女人总是容易情绪冲动,当然这有一部分归咎于你们的性格特征。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孩子本身就是慢的,不可能跟得上大人的节奏,所以要想当好妈妈,就要放缓自己的节奏,让自己适应孩子的节奏,这样才能避免给孩子造成紧张和压迫感。尤其是在冲动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口不择言,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义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朝夕相处的妈妈论断的影响。”这个男生话音刚落,女生们全都鼓起掌来。很多女生啧啧感叹:“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们经常忍不住给孩子贴标签,看来真是大错特错了,马上改,马上改,没想到我们这些妈妈还不如你这个爸爸在行呢!那句话真没说错,活到老,学到老。”
很多孩子都有拖延的表现,越是低龄的孩子速度越慢,这种现象对于孩子而言是完全正常的。任何时候,作为父母,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否则孩子就会因为受到心理暗示,渐渐变得越来越符合标签的定义。记得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那么你就要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去表扬和赞美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贴标签和赞美对于人的心理暗示作用一样,因此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谨言慎行,不要因为一着不慎就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必须区分清楚的是,虽然拖延的显著特征就是慢,但是有些孩子的慢并非是故意拖延,而是因为能力不强导致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妈妈做家务轻车熟路一定很快,而孩子做家务,哪怕只是简单的扫地,也会因为不擅长,导致花费了很长时间而没有完全做好。妈妈要知道,让孩子扫地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学习做家务,孩子根本不可能一开始就又快又好地完成家务,因而只要孩子态度端正,积极地去做,也能够竭尽所能地做就足够了。只有在孩子心有余力的情况下,父母才能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做得更快、更好。记住,面对孩子的拖延,首先要区分是否真是拖延,还是父母以为的拖延,即使孩子确实有点慢,父母也要鼓励,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更不是肆无忌惮地打击和否定。
7.马上,马上,不要让孩子误解“马上”
大多数父母都觉得孩子拖延,殊不知孩子也会嫌弃父母拖延。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某些事情,或者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父母总是以手中做着家务或者还有工作没有完成为由敷衍孩子:“马上就好,马上就好,乖乖等着。”孩子还小,对于马上并没有准确的概念。在数次被父母敷衍之后,孩子渐渐地就会觉得马上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因而他们也就学会了“马上”的错误用法。
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自身的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身心也渐渐变得成熟。年幼的孩子对于很多概念都没有正确的理解,因而始终处于对外界的观察和认知之中,观察身边的人是如何做的,观察父母是怎样说话的。当孩子对“马上”产生误解,如何能够正确使用“马上”呢?其实从这个角度而言,孩子还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才变得拖延。
此前,妈妈给子子规定每天晚上8点半洗漱,9点准时上床熄灯睡觉。子子对于这样的安排也表示同意,但是坚持了没多久,他就因为贪玩不愿意再坚持了。这不,到了8点半,子子还在假装没事人一样聚精会神地看电视。眼看着时间已经过去了10分钟,妈妈实在忍不住提醒子子:“子子,已经八点四十了。”子子头也不回地说:“知道了,马上!”这一个马上,转眼之间时间又过去10分钟,子子的屁股依然黏在沙发上,不愿意挪动分毫。妈妈接着又说:“好吧,子子,‘马上’是什么意思?”
子子听到妈妈突然问这个问题,有些惊讶,说:“‘马上’就是很快的意思。”妈妈问:“但是,你都已经说‘马上’很长时间了。”子子无辜地说:“你和爸爸告诉我‘马上’的时候,也会过去很长时间啊。我以为你已经默许我再看一会儿电视,等我把这个电视节目看完呢!”已经读三年级的子子伶牙俐齿,把妈妈说得哑口无言。沉思片刻,妈妈只好说:“对不起,我和爸爸向你检讨,不应该用‘马上’敷衍你。但是我现在必须严肃地告诉你,子子,‘马上’就是立刻的意思,就是不再拖延的意思。以后,我和爸爸不会以‘马上’敷衍你了。”子子若有所思,说:“那这次我还有十分钟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说‘马上’就是立刻。”妈妈点点头。
因为爸爸妈妈总是以“马上”这个不量化的词敷衍子子,导致子子对于“马上”产生了歧义,以为所谓的“马上”就是还要拖延和等待很长时间的意思。妈妈也意识到子子所说的“马上”是因为受到自己的影响,所以当机立断,赶紧向子子说明情况。不得不说,这个妈妈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父母学习的。
父母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以身示范,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了解“马上”的意思,让一些模糊的时间字眼不出现在生活中,从而帮助孩子远离模糊时间概念而引起的“拖延”。尤其是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而且非常信任和依赖父母,父母更要谨言慎行,不要随随便便就说一些可能带来不确定的机会甚至是给孩子的心理带来紧张压力和阴影的话。唯有父母做得好,孩子才能学得好。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折射出父母身上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也要学会自我反思,才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