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故事

人物小传

人物:齐小白

别称:齐桓公、公子小白、齐侯

生卒:约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

故乡:临淄(今淄博市东北)

历史地位: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经历: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子,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成为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国君。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国,推行改革,尊王攘夷,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鄄(juàn)地会盟,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晚年昏庸,任用小人,最终病逝。

西周灭亡

公元前781年,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继位。周幽王,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聩的末代天子。周幽王即位后,接连发生的旱灾和地震使周朝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昏庸的周幽王对此竟然不闻不问,终日沉醉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

周幽王十分宠爱美人褒姒(bāo sì,姒是她的姓,褒国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在其生下儿子伯服以后更加宠爱。周幽王和褒姒不仅每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而且还上演了“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的闹剧。周幽王为了宠妃褒姒,还不惜废(chù)原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史官伯阳对周幽王废嫡立庶的行径实在看不下去,他认为周朝已酿成了亡国之祸,谁也无法挽救了。

穷奢极欲的周幽王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任用了擅长逢迎拍马、钻营私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了百姓的普遍不满和怨恨。

此时,申侯对于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一事愤怒不已,认为这是奇耻大辱。申侯私下联合缯国、勾结犬戎族,对周幽王大兴问罪之师,共同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等消息传至宫中的时候,申侯大军已兵临城下,周幽王赶紧命人点燃烽火报警。这一次,各国诸侯害怕再次被戏弄,没有一个人发兵前来保护周幽王了。镐京被攻下,周幽王带着褒姒逃到骊山山麓,结果命丧犬戎兵手中,褒姒被掳走。至此,从周武王建立周朝到周幽王被杀,统治了约250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周幽王死后,各国诸侯拥立其子姬宜臼即原太子为王,称周平王,以别于西周,史称东周,共传位25王,历时515年。

从东周开始,周王室日渐衰微。东周的前半期,各国诸侯互相争斗,夺取霸权,武力征伐时有发生,这种情形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其中,齐国国君齐桓公第一个当上了中原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东周的后半期,诸侯大国继续征战讨伐,称为“战国时代”。

公子小白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推行改革,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子,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他的大哥是齐襄公诸儿,二哥是公子纠。

齐桓公雕像

齐襄公是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在位期间,荒淫无道,国政混乱。齐襄公和自己异母的妹妹文姜乱伦,还派人杀害妹夫鲁桓公,挑起了一系列政治纷争。由于情势所迫,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而鲍叔牙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国。

当时,齐国国力渐强,齐襄公曾出兵攻打卫国、鲁国、郑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遭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所杀。公孙无知是齐襄公父亲齐僖公的侄儿。后来,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公元前685年,雍廪(又作雍林,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约活动于齐襄公、齐桓公时期,是齐国著名大夫。廪,lǐn)袭杀公孙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之事。

听说公孙无知已经死了,大臣高傒等人私下赶紧派人去莒国请出公子小白,希望由小白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鲁国也听到了消息,没有丝毫耽搁,马上发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齐国国君之位。此外,鲁国还让管仲带领一支部队,专门到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去阻挡公子小白。管仲带兵封锁了莒国到齐国的路,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很精明,随即假装倒地而死,逃过一劫。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就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就不紧不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走了好几天才到。谁知,公子小白早已日夜兼程赶回齐国,高傒已拥立他为国君。

公元前685年,齐襄公之幼弟公子小白即位,称齐桓公。

重用管仲

齐桓公当初被管仲射中衣带钩,本来应该记恨管仲才对,可后来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贤相。这是怎么回事呢?

齐桓公得到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之后,立刻发兵攻打鲁国,鲁军败走。齐桓公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杀他,请鲁国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我的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回来。如不从命,我将出兵讨伐鲁国。”鲁侯害怕了,就把公子纠杀掉,召忽也跟着自尽了。管仲则被囚禁,遣送回了齐国。

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道:“臣幸运地跟从了您,您现在成了国君。如果您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但是如果您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您千万不可以失去他。”

贤明的齐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之后,齐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后来,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推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齐桓公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指的是齐桓公时期,相国管仲为齐桓公举荐的五位杰出的人才,他们分别是:隰(xí)朋、宁戚、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

管仲像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这两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好朋友。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

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鲍叔牙深知管仲的才干,一直尽心尽力地帮助管仲,并且在最关键的时刻将他推荐给齐桓公。

齐襄公在位时期,国政十分混乱。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逃到莒国,而管仲跟随公子纠逃到鲁国,二人各为其主。

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后,齐桓公关押了管仲。鲍叔牙最清楚管仲的才华和能力,就极力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官职,自己则甘居管仲之下。后来,齐国的确因为管仲的治理而强盛起来,鲍叔牙举贤让能的美好品行,被称赞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管仲对于鲍叔牙的让贤,也甚为感激。管仲后来回忆起自己和鲍叔牙的种种经历总是十分感慨。管仲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鲍叔牙。二人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家境贫寒就多分了一些钱给自己,鲍叔牙不但不认为管仲贪婪,反而体恤管仲的难处。

鲍叔牙像

后来,二人又一起从军,上了前线。有一次,齐国与邻国开战,管仲总是躲在最后面,还时不时临阵脱逃,别人都嘲笑管仲贪生怕死,只有鲍叔牙体谅管仲家有老母需要奉养。

连管仲自己也感叹,说:“我曾为鲍叔牙做事,却让他为难,但鲍叔牙不认为我笨,反而认为时机不对;我曾多次为官,却都被罢免,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无才,反而开导我生不逢时;公子纠争位失败,召忽自杀,我却甘愿成为囚犯,别人都瞧不起我,但鲍叔牙反而明白我不因小节为耻,只因功绩名声不能彰显于天下为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呀!”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已成为中国世代流传的佳话。后来,天下人都称赞鲍叔牙慧眼识英才。因此在中国,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助齐称霸

齐桓公迎接管仲回来后,君臣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于是,齐桓公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后来的事实证明,管仲确实让齐国强大了起来。

有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齐桓公十分生气,他对管仲说:“我打算讨伐宋国。”管仲说:“现在还不是时候。齐国现在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的。”谁知,齐桓公不听从管仲的建议,还是一意孤行,起兵伐宋。一时之间,各诸侯国都来兴兵救宋,大败齐军。由此可见,管仲有着惊人的判断分析能力。

还有一次,齐桓公三年(公元前683年)时,谭国不遵守礼法。于是,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出兵讨伐谭国。谭国国力弱小,果然很快就被齐国消灭了。齐国消灭谭国之后,随之也扩大了疆土面积。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管仲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国、陈国、蔡国、郑国等诸侯国,在齐国的北杏会盟,共同商讨安定宋国的事情。其中,遂国虽被邀请但没有参加,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管仲出兵一举消灭了遂国,震慑了其他诸侯国。

鲁国本来国力强大,由于在与齐国的争战中接连失败,又看到其他诸侯国都听命于齐国,而不服从齐国的遂国和谭国都被消灭了,最终也屈服了。

不久,齐国与鲁国交好,在柯会盟。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曹沫是鲁国人,以勇力事鲁庄公。曹沫劫盟是有记载以来第一次劫持人质的事件)事件。在双方准备签订盟约的时候,突然,鲁国将领曹沫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并且用匕首指着齐桓公的脖子,愤怒地大喊:“把你们侵占鲁国的土地还给我们!”

齐桓公碍于当时的情势,只得答应了。曹沫见齐桓公妥协,立刻扔掉了匕首,面向北方站立着。由于北面是臣子的位置,曹沫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为臣之礼。但是,齐桓公被释放之后,马上就后悔了。他不仅不想归还鲁国的失地,还想杀掉曹沫。

管仲谏言,说:“您在被劫持时,已经答应了对方的要求,答应了又要反悔,还打算杀掉曹沫,您这样做虽然心里痛快了,但是却会使您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进一步失去天下百姓的支持。这不是大国的做法,您不能这样做!”

管仲像

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把曹沫三次打败仗所失掉的土地统统归还给了鲁国。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都信任齐国,想归附于它。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先是消灭了弱小的遂国和谭国,到齐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的时候,鲁国、宋国、陈国、蔡国、卫国等国都先后屈服了。

这时,就剩下一个郑国还在内乱。郑厉公要挟傅瑕帮助自己回国复位,傅瑕杀死了公子婴,迎接郑厉公回国。郑厉公重新复位后,杀死了恩人傅瑕。为了巩固君位,需要联合齐国。

管仲建议齐桓公,亲自出面调解郑国的内乱,达到进一步提高齐国威信的目的。紧接着,管仲又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还要邀请周王室,在(古地名。春秋卫邑。汉为鄄城县。在今天山东省鄄城北旧城)会盟。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管仲抓住时机,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又让齐桓公以自己的名义,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各国诸侯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各诸侯国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从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救援燕国

齐桓公得了管仲,又有鲍叔牙、隰朋等大臣的辅佐,开始大力整治齐国。

管仲辅佐齐桓公时,主要利用齐国在海滨优越的地理位置,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们保持高度一致性。管仲称之为:“仓库充实,而懂得礼节;丰衣足食,而懂得荣辱;国君的作为遵守法度,则各种关系就会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宣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下达犹如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乎民心。”所以,管仲主张政令要简单而容易施行。百姓所需求的,就顺势给予;百姓所厌恶的,就顺势除去。

管仲还能将局势上的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他深知,如果要想得到,必须先行舍弃。齐桓公时期,救援燕国一事就体现了管仲的这一才能。

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攻打燕国。燕国随即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孤竹国是北方建国最早的子姓墨氏侯国)才回师。感激不尽的燕庄公诚恳地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之间的相送是不能出境的,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呀!”于是,齐桓公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

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了此事,钦佩齐桓公之大义,都拥护齐国。

攻蔡伐楚

齐桓公有个姬妾叫蔡姬,来自蔡国。

齐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和蔡姬一起乘船在水中游玩,蔡姬懂得水性,不停地晃船,齐桓公心里害怕,阻止蔡姬。但是蔡姬不听,还是晃个不停。齐桓公很生气,大发雷霆,把蔡姬送回了蔡国。

蔡侯不高兴了,禁不起这般侮辱,就把蔡姬嫁给了别人。蔡姬改嫁后,齐桓公更加愤怒了,打算兴兵讨伐。

第二年春天,也就是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军队,对楚国的盟国蔡国采取军事行动。蔡国是个小国,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被打得溃不成军。战胜蔡国之后,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就近讨伐南方的楚国。

同年秋天,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齐国、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中原八国诸侯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随后,齐桓公率领联军进攻楚国,要求楚国承认错误。通过协商谈判,楚国承诺遵守诸侯本分,向周天子进贡。于是,齐桓公和上述七国诸侯,与楚国一道,在召陵订下盟约,联军与楚国相继退兵,这一事件史称“召陵之盟(春秋时期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召陵之盟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此事件后,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迫使楚国订立盟约之后,齐桓公才放心地返回了齐国。齐桓公率联军讨伐楚国,目的有二:一是加强周天子的威信;二是警告、削弱楚国。楚国长期对中原各国怀有觊觎之心,齐桓公这次讨伐,教训了楚国,令其暂时不敢轻举妄动。

葵丘会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支持自己继位十分感激,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zuò ròu,指祭祀时供神的肉)彤弓矢(指特制的红色的专用弓箭。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之一,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能征不义者赐之)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巅峰。

管仲纪念馆

同年秋天,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己任的齐桓公,又约集了各国诸侯在葵丘会盟。这是齐桓公多次召各诸侯会盟中最为盛大的一次,而且上一次周天子赐给他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后,齐桓公的心态便逐步膨胀起来,甚至十分不客气地说:“夏、商、周三代所受之天命,我看和我立下的功绩没有分别嘛!”于是打算到泰山和粱父山去进行封禅。可封禅不是诸侯能举行的仪式,管仲眼看劝谏无用,绞尽脑汁总算想出一个说辞:“您若要封禅,也得拥有远方的珍禽异兽才能进行。”此事难以实现,齐桓公只好作罢。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一代贤相管仲重病。病榻前,齐桓公问管仲:“群臣之中,谁可以担任下一任宰相?”管仲回答:“了解臣的没有人比得上您啊。”齐桓公问:“易牙这个人怎样?”管仲说:“他杀了自己的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能用。”齐桓公又问:“开方这个人怎样?”管仲说:“他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能用。”齐桓公再问:“竖刁这个人怎样?”管仲说:“他阉割自己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能用。”其实,管仲已经直接指明这三个人不能任用了。

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非但没有听从管仲临终的劝告,反而重用了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后期,齐桓公年事已高,朝中大权落入这三人手中。这三人将齐桓公囚于宫中,假传旨意,在外作乱。

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五公子各率党羽争位。同年冬天,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以至于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都无人收尸。一代霸主就这样可悲地离开了人世。

词语收藏夹

老马识途

释义: 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了路,他下令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近义词:识途老马、轻车熟路、谙熟门路、驾轻就熟

毋忘在莒

释义:该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喻不忘本,不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山东莒县,就是“毋忘在莒”的古莒国。出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三《直谏》“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

近义词:归正首丘、饮水思源

读原典

管仲既任政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任政:任,担任。处理政务。③相:辅佐。④俗:指老百姓。⑤仓廪:储藏米谷的地方。⑥服:行事。⑦度:合乎法度。⑧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⑨四维:指礼义廉耻。⑩原:通“源”。⑪论卑:主张简单。论,论述。卑,简单。⑫否:否定。

看译注

管仲已经担任齐国的相国,辅佐齐桓公,利用区区齐国在海滨的位置,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们保持高度一致性。所以他陈述说:“仓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丰衣足食,百姓才能懂得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则各种关系就会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宣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下达犹如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乎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施行。百姓所需求的,就顺势给予;百姓所厌恶的,就顺势除去。

历史好奇问

由管仲提出、齐桓公实施的“尊王攘夷”政策具体是怎样的?

“尊王攘夷”,顾名思义,是指尊崇君王,攘斥外夷。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尊王攘夷”原意是为了尊奉周天子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齐桓公执政期间,管仲对齐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策,为齐桓公称霸做准备,使齐国霸业具备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