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艺术内涵界定

“艺术”一词,古已有之。在人类社会早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艺术”定义为人们所掌握的各类技艺。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进一步了解,艺术的内涵被逐步认识,并且最终以较为科学的定义确定下来。然而,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研究角度不同,对艺术内涵的界定也纷繁多样。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是什么》一书中,给出了几十种相关学者对艺术的定义。此外,还有众多的美学家、史学家、艺术理论家也对艺术内涵作了种种界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人们关于艺术的定义已达上百种。

关于艺术的每种学说与定义都有一定的学理。如《辞海》对艺术的解释: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艺术的解释: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辞海·文学分册》对艺术的解释: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可见,这些诠释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艺术内涵,多维度地拓展了人们对艺术内涵的立体认识。

近些年,艺术教育的广泛普及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艺术概论》课程无论是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还是在综合类高等院校,无论是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还是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都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然而,人们学习、汲取艺术理论知识,理性鉴赏艺术作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其前提和基础必须是科学地认识艺术的内涵与特质。对此,仅就艺术内涵,本书作出以下几方面的诠释。

一、艺术是高超技巧的结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匠”的称呼不绝于耳。“匠”与艺术家共同从事艺术活动,但他们与艺术家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区别在哪里呢?

“匠”与艺术家的区别有很多,首先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技巧的高低与优劣。一位德国美学家说:“掌握技术是创造一个艺术作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每一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都意识到,技术能力以及对用于自我表现的那些技术手段的准备对于创造一个艺术作品来说是多么不可缺少。”[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对艺术家而言,他们所拥有的必须是高超技巧,这些高超技巧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往往呈现美的形象。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讲演时指出,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代表画作《拾穗》整个画面色彩柔和,构图平稳,具备了感人至深的力量,这就是美的艺术形象。可见美的艺术形象离不开画家的高超技巧。

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有一位叫乔托的画家。乔托以其绘画技艺高超闻名于世,当他在一面墙壁或一道栅栏上画上一只羊或狗,那个地方就会奇迹般地瞬间变得生机勃勃。有一次,乔托在他师傅画的一幅肖像画的鼻子上画了一只苍蝇,他师傅看到这只苍蝇竟去驱赶。乔托正是以其高超的画技,成为当时意大利很有影响的画家。翻开人类艺术史册,古今中外、无以计数的艺术作品——贝多芬的音乐、莎士比亚的戏剧、李白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徐悲鸿的绘画……,为什么会成为传世不朽的经典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寓予作品美的内涵、美的意蕴,沁人心脾,感人肺腑,而它们无一不是艺术家高超技巧的结晶。可以说,具备高超技巧是作为艺术家必不可少的条件。

视野拓展

乔托作品(组图)

二、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凝定

《忆秦娥·箫声咽》据说为唐代诗仙李白所作《忆秦娥·箫声咽》是否为李白所作,一直未有定论,本书不做探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秦娥伤别的情感,下半阕表达的是诗人在残阳夕照中的怀古情感,整首词表达了诗人怀古伤今的忧郁情怀。清代学者王国维评论这首词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4页。确实,李白在夕阳残照中怀古所表达出的,正是千年以来人们怀古时的共同感受,这就是这首词能够打动人们心灵、撼人魂魄的重要原因之一。

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凝定。艺术家凝定于作品中的情感,源自艺术家个体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既不是唯一、纯粹的个体情感,也不是琐碎、卑微、低下的个体情感,而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当然,这种普遍共有情感的涵盖面是不同的,有的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有的是少数人共有的,有的甚至是极少数人共有的。由此可见,艺术家凝定在作品中的情感是艺术家个体的特殊情感与人类普遍共同情感的聚合与交融。正因如此,其艺术作品才具有感染力与生命力,才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纵观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传世经典作品,艺术家在表达与抒发个人自身情感的同时,也无不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普遍情感。这种情感深刻而鲜明,丰富而鲜活,在共性中张扬个性,在普遍中彰显特殊。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情感的汇聚与凝定,艺术作品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才打动和感染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的艺术鉴赏者。

三、艺术是有规则的形式系统

有人把现实世界比喻为声音或音响的世界确实有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被诸多纷乱的声音所包围,飞机、汽车的轰鸣声,人们的喧哗声、鸟兽虫的鸣叫声,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交融,作用于人的感官,往往令人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然而,当同样是由多种声音组合而成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时候,却让人感到优美动听,身心愉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则的,而且往往以陡然发生和令人猝不及防的形式,给人们的感官造成震动和惊恐,干扰人们宁静、平和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灵和感觉中形成一种不和谐感。因此,这些杂乱和无规则、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不和谐的声音,只能是不具有美感,不能够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的噪声。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将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等多种属性,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旋律。这些按照一定规则组织的声音,是以一种或优美和谐,或高亢和谐,或忧愤和谐的旋律来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的。以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虽然小提琴模仿的是人悲痛欲绝的哭泣声,锣鼓模仿的是自然界的电闪雷鸣声,但乐曲却凄美动听,扣人心弦。其原因就在于乐曲把现实中的不和谐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优美和谐的旋律,以此表达出人们特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因此,这种声音已成为具有美的表现形式,承载人们思想情感,体现文化意义的艺术形式,这也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人们百听不厌的经典作品的原因。

陈钢、何占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唱片封面

绘画艺术也是如此。绘画的形式因素包括色彩、线条、体面、明暗等,但是并非色、线、形等形式因素的任意排列组合就能成为绘画艺术。只有将这些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后才能够感染人,才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否则,都不能够称其为绘画艺术。即使现代主义美术流派在形式上看起来无序可循,但其中无不存在规则,无不是通过大胆想象来表现丰富的意味的。事实上,不仅音乐、绘画,而且文学、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也都具有一定的规则形式,也都是表达情感和意义的有意味的规则形式系统。

四、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化表达

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不与赖以生存的社会建立和维系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各种关系中产生兴奋、喜悦、快乐,痛苦、悲哀、愤怒等不同情感。例如,当一个人失去亲人时,其情状痛不欲生,痛苦不堪;当他苦苦思念亲人时,其情状忧思、伤感、苦楚。然而,这一特定的现实关系如通过艺术表达出来,人们从中观赏到的就是一种审美化的形象,这一审美化的形象使人们体会到创作者寓于其中的痛苦或思念情感,在生发出同情怜悯的同时,还会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现实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同在,酸、甜、苦、辣、咸俱全。而艺术能把产生于现实诸种关系中的复杂真实的各种情感,转化为审美化的艺术形象。对鉴赏者来说,现实的各种情感,由于这种审美化的表达,而从中获得了审美享受,丰富了生活情趣,提升了精神境界。对创作者来说,一方面把真实复杂的情感通过宣泄而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把真实复杂的种种情感,通过审美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表达,从而得到世人的认同,其作品也获得了永恒的价值。

泰姬陵(图)

《祭侄文稿》(图)

闻名于世的印度建筑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1592—1666)为皇后泰姬·玛哈尔所建的。由于泰姬不幸死于分娩,沙·贾汗皇帝十分悲痛,为了表达失去妻子的悲伤之情及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沙·贾汗皇帝建造了这座宏伟壮丽的泰姬陵。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泰姬陵》一诗中描写到,沙·贾汗建造泰姬陵,就是借助于这一审美化形象来表达他失去皇后的痛苦和对皇后的思念的。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为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所作。整篇文稿用笔情如潮涌,气势磅礴,纵笔豪放。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悲愤激昂的情感,这是书法家对审美化形象的淋漓表达。由此可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的表达。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将艺术内涵定义如下:艺术是凝结艺术家高超技巧和思想情感,并以一定规则形式,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审美化形象的社会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