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酒姬之笑也|酒姬与酒令

你在唐朝结识了一帮朋友。这帮花花公子带着你花天酒地,你们经常出入长安城里的各种酒肆,你也因此接触到了这样一类人——酒姬。

酒姬在唐朝是以卖酒卖笑卖艺为生的女子。她们从小学习歌舞弹唱以及待客之道,是酒肆酒楼用来招揽顾客的重要手段。

你跟你的朋友们刚刚落座,就有一队酒姬捧着酒进来了。她们个个娇艳妩媚。你惊奇地发现这些姑娘中居然还有外国人:这唐朝人也太矫情了吧,需要看着酒姬唱歌跳舞才能喝下去酒也就罢了,居然还要外国美女来助兴。你别目瞪口呆了,这个现象在唐朝太常见了。这些外国美女大多是西域人,和你之前在西市上看见的卖胡饼的人是老乡。他们要么为了生计自行来到长安,要么被人拐卖到这儿,要么因为爱情私奔到这里,要么祖上迁移定居在长安于是世代留在这里,总之,当时的长安城里有很多西域人。男的,大多卖胡饼,女的,大多做了酒姬。这些西域人被称为“胡姬”。李白似乎经常与胡姬打交道,看他的诗就知道了:“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胡姬招素手,醉客延金樽”“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看看,还真不少吧!

酒姬们穿插着坐到你们中间,斟上美酒,酒席要开始了。这个善于玩乐的朝代当然不止这些花样,酒桌上还有个重量级嘉宾呢,那就是——酒令!

这酒令是酒席上助兴的好东西,不过你可别把它跟你在现代的酒桌上脸红脖子粗地跟人划拳画等号。那种大呼小叫的划拳在唐朝也算是酒令的一种,只不过呢,是最低级的一种。没办法,那是个被诗浸润着的时代嘛,爱喝酒的又多是那些咋咋呼呼的文人,所以呢,酒令的花样也是比较文艺的。你快抓紧学学,待会可别露了怯,让人嘲笑你没文化。

这酒令要怎么行呢?

首先,要进行人员设置,或者换种说法:角色扮演。具体呢有这两种角色设置:明府和录事(律录事和觥录事)。明府需要由酒席上最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说明行令规则,并对整个酒令活动起着监督的作用;律录事又叫“酒纠”“席纠”,他的职责是向大家解释酒令规则,以及罚酒、敬酒的具体事宜,比如判断某人是不是应该罚酒,还有阻止人赖皮等等,是酒令的执行者。“律录事”可不是谁都能当的,要担当律录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善令,也就是要熟悉酒令,能够巧宣;第二要“知音”,能唱会跳;第三要“大户”,就是能喝酒。在有些隆重的宴会上呢,还会另外设一名觥录事(即主罚录事),专门负责在席间跑来跑去给输的人灌酒。听起来十分欢乐啊!

你在席间惴惴不安地坐着,不知道待会得醉成什么样。律录事是一位美丽的酒姬,她告诉在场的各位,今日行的是抛打令。

这抛打令可不是录事一声令下,然后大家一起抬着某个人把他抛起来,摔在地上再扑上去打一顿。

抛打令呢,得分开来解释,抛是抛花球(也可以是花枝等可以用来传递的物件),打是跳舞。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吧,这个抛打令是类似于击鼓传花的一种游戏。谁接到了花球或者其他的物件,就得起来为大家跳舞。不过有时候也用唱歌来代替舞蹈。唱歌的叫作歌令,跳舞的就叫作舞令。行歌令大多是酒姬来唱,人家是专业的,总比你扯着嗓子狼嚎似的乱吼好听多了。有时也有主人和客人深情对唱的情形。不过他们唱的可不是现代流行歌曲,人家唐朝也是有自己的流行歌曲的,比如诗人们的名句。有个典故你一定听过: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有一次他们一起到酒楼喝酒。忽然有乐官十几个人,漂亮的歌女四人,上楼联欢,歌舞、奏乐。王昌龄对二人说:“我们这些人都享有诗名,到底谁好谁差,我们无法定高下,今天就看各歌女所唱的诗,被谱作歌词多的就算优胜。”第一个歌女唱了“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不久又一歌女唱“开箧泪沾臆”,高适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又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伸手画一道说:“两首绝句。”王之涣对王昌龄、高适说:“这几个都是失意的乐官罢了。”接着指所有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人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永远不敢和你们争高下了。”于是边说笑边等着。过了一会儿,那女子开始唱了,唱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立即得意地对两人说:“乡下人,我没有胡说吧!”这就是旗亭画壁的典故。

舞令相比歌令就豪放得多了。舞令的动作有招、摇、送等。招是招引宾客一同跳舞的动作;摇是摇晃你的脑袋、手或者肩膀等部位来表示推辞不饮。送这个动作呢是舞者用优美的舞姿把酒送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比如你可以迈着太空步去给客人送酒。

知道了这抛打令是怎么回事,你就可以放心地与唐朝朋友们一起玩啦,毕竟吼几嗓子扭几下,还是很容易的。

唱唱跳跳了半天,你和你的小伙伴都累出了一身汗。这时候有人提议了,咱们来行律令吧!

你刚松弛的神经又紧绷起来了:这律令是什么呀?不会要作诗吧?

听过怕什么就来什么没?没错,这律令就是跟作诗有关的。坐好了,你看都跌到桌底了,快爬起来吧。好歹小时候也是背过《唐诗三百首》的,小事一件,别紧张,没你想的那么可怕。

律令也分文字令和口语令。文字令是文艺青年和们喜欢的酒令。文字令是用诗文行令,出令者说一句诗文,对答者所对的文辞要与之对偶、押韵,文意也要相吻合。比如一位美女说了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哪位公子对了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就算对上了。不过这位公子这么一对,大家就要起哄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二位对的是文字令中的“断章取义令”。这断章取义令呢,就是说对令的人不需要去考虑全诗的整体内容,只需要取其中的某一句或是某一点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了。而刚刚酒姬与公子对的令呢,正好是妾有情、郎亦有意的意思,怪不得大家要扯着脖子起哄了。除了这断章取义令,常见的文字令还有成语相对令、征名令、数字成语令、逐月报花令等。

除此之外呢,律令中还有一种口语令,相比文字令来说简单多了,它不需要咬文嚼字,受到广大青少年、老年的喜爱。例如口语令中有一种拆字令。据说隋炀帝有一次在后宫与美女们饮酒作乐,就行了这种拆字令。隋炀帝指着一位姓杳的爱姬说:“杳子为十八日。”这位姓杳的美人便答道:“羅字为四维。”这样就算是成功对上了。如果席间有人出这种拆字令,你应该不难应付了吧!其实,口语令中还有更简单的。比如让在座的人都讲出自己的小名。哈哈,这个可太简单了吧!完全不要技术含量啊!唐太宗有次和大臣们宴饮,就行起了这种酒令。轮到大将军李君羡时,他回答说自己的小名叫作“五娘子”,在场的人都被逗乐了,唐太宗还调侃说“何物女子,如此勇猛”,酒席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你要是把“二狗子”“狗蛋”之类的小名说出来,也能供众人一乐的。

还有一种骰盘令。这骰盘令就是投骰子决定谁喝酒。骰子、盘子一端上来,酒桌简直一秒变赌场啊!这时候大家都只要扯着脖子喊就行了,这玩意没什么技巧,也不需要有文化,全凭运气。要是席上有几个文化人呢,还可以一边扔骰子一边吟几句诗。相传杜牧曾在一次酒席上对一位美丽的酒姬一见钟情,于是索要骰子来行骰盘令,这样就能看到酒姬被袖子遮掩住的纤纤玉手了。可是这位美女酒姬在投掷骰子的时候缩着手,杜牧还是没能瞧见她的手,于是十分遗憾地吟诗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与杜牧一同饮酒的一人回应道:“但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露指尖。”这话的意思是让杜牧把酒姬头上的金钗拂掉在地,这样酒姬伸手去捡,就一定会把手从袖子里拿出来了。杜牧依言而行,果然如愿见到了纤纤玉手。

大家都玩累了,在座的有人提议,上酒胡子吧!大家纷纷举手赞同。你虽然也举起手来表示赞同了,但你其实根本不知道酒胡子是个啥。没办法,大家兴致这么高,你可不能扫兴。而且你也不想轻易暴露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美丽的酒姬端来了酒胡子放在桌上。你使劲瞅了瞅,这不是个长得像胡人的不倒翁吗!这酒胡子相貌有趣,引人发笑,可以放在桌上旋转,停下时所指的人就得依据酒令被罚酒,以此增添酒桌上的乐趣。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红筵丝竹合,用尔作欢娱。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描绘了酒胡子在酒席上指认时无私正直的形象。

有了这些欢乐的酒令,才有了那么多泡在酒里的诗情画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