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的碳水化合物
营养家族的老二有个很洋气的学名——碳水化合物,不过它更喜欢人们叫它的小名——糖类。碳水化合物可不像蛋白质一样喜欢在人体“小镇”里到处留下足迹,更多时候,它扮演的是“及时雨”的角色。人体只有缺乏能量的时候才会呼唤它。
人体“小镇”的镇长,就是那个叫作“大脑”的部位,最喜欢和碳水化合物交朋友。当它和碳水化合物在一起时,大脑就可以运用它的智慧,指点江山,让“小镇”的一切事物都井井有条;当大脑找不到碳水化合物时,不但大脑会变得晕头转向,整个人体“小镇”都会陷入一片混乱。
不过,碳水化合物不能直接帮助大脑补充能量,必须先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而果糖或半乳糖又经肝脏转换变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在没有人理睬碳水化合物的时候,它就会回到自己的地盘,将蔗糖等糖类食品,大米、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高粱等谷物,甘蔗、甜瓜、西瓜、香蕉、葡萄等水果,核桃、榛子、开心果等坚果,胡萝卜、地瓜、土豆等蔬菜,一起倒入“八卦炉”中,好从中提炼能量。
碳水化合物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来修炼“能量团”,因为“小镇”里的每个建筑都需要这种“能量团”。如果能量不够,它们就会疲乏、无力、头晕、心悸……严重的时候会让整个人体“小镇”昏迷倒塌。但如果有人贪心,多拿了“能量团”,这多余的“能量团”就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让人体“小镇”变得臃肿肥胖,甚至会堵塞人体“小镇”里的各种道路,让“小镇”陷入瘫痪。
人体每日需要多少碳水化合物
根据目前中国国民对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入量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建议,我国在2000年重新修订了健康人群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量,规定由其提供的能量应占摄入总能量的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