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历史逻辑的结果

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各种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旧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不可持续。唯一的出路就是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实施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来赢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

1. 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历史必然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轻工、纺织产品和家用电器等。2010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达到19.8%,超过占比为19.4%的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然而,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研发、设计、品牌、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薄弱。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是生产加工大国,并不是制造业大国。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走出困境。中国制造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低技术发展模式已到了尽头。首先,作为这一发展模式基础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越来越小。近年来劳动力报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致使我国的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走向结束,这已经导致许多公司向中西部转移,有的已经转移到周边国家。其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再加上金融危机引发的美国等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抬头,限制和提高出口门槛,导致依靠外需的中国制造面临难以为继的压力。最后,制造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其在国内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中国制造的主体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不仅先天不足,起点低,而且后天营养不良,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代工企业。目前,它们面临贷款难、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不完全竞争规则的影响,生存困难。另一方面,自身转型缓慢、乏力。

制造业的核心并不是加工制造业本身,而是以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以产品研发和设计为龙头,通过全球采购进行集成,获取高附加值。按照微笑曲线来分析,在价值链两端,包括研究开发、采购、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物流管理、金融等,拥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率,而处于中段的加工、组装、制造等传统制造企业,附加值低、利润率低。我们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但利润的大头却在别人手里。唯有强化创新驱动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实现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升级,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源泉。

2. 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有效解决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现在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人口老龄化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在增加,唯有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201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0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9%,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7%,达到1.31亿,目前全球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2亿老年人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的总人口数,已超过巴西、俄罗斯、日本各自的总人口数。如果这2亿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也能排在世界第四位。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数据,我国65岁以上老人总数将从1950年的0.24亿增至2050年的3.31亿。

我国人均资源少,发展面临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无论是能源、矿产,还是土地和水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水和耕地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油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

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利于促进由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资源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同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能有效降低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这既有利于缓解国内生态环境压力,又有利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显然,“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现实逻辑的结果

创新驱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和最为关键的力量。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规模巨大,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挑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在耕地、淡水、能源、生态环境等刚性约束不断强化,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成效。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无论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确立,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另外,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而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强化创新驱动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创新型国家有四项重要指标:一是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二是对外技术依存度不超过30%,目前我国超过了50%;三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我国目前总体刚超过50%;四是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战略目标的时间不到7年,时间紧、任务艰巨,必须切实加快创新型国家驱动发展的步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三、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未来逻辑的结果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而要掌握未来先机,就要解决我国发展的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而要掌握未来先机,就要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我们要突破“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要突破“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的瓶颈。为此,“我们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而要掌握未来先机,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们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我们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总之,我们要把握好历史、现实、未来发展的逻辑,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努力寻找好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好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