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会展空间
(一)石器遗址
在山西怀仁的鹅毛口石器遗址现场,我国考古人员发现,在现今鹅毛口村附近的两条冲沟的源头及附近山包地表,分布着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整个遗址的范围约2万平方米,形成一个制造石器的大型场所(图1-10)。经过碳-14测定,该遗址年代为距今10 500~11 600年。
可以想见,那时,生活在附近的先民们,长期利用这个合适的原料产地,加工制作生产中所需的各类石器,他们为了生产与生活而聚集在一起,劳作、交流,乃至于展示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石锄、手斧、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龟背状斧形器等。远古人类的这些活动有意或无意中已包含了“会”或“展”的因素——人员与物品的集聚、交流、展示。
我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全国26个省区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北京周口店、河北阳原后石山、山西大同青磁窑等就有100多处。它们分布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来说,古代先民生活、聚集的场所可谓古代会展活动的源头。
图1-10 山西怀仁的鹅毛口石器遗址
(二)集市之展
中国古代集市的形成促进了商品流通。中国会展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具有商业性质和作为早期展览会雏形的集市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大约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代奴隶社会。
据考证,“市”字最早出现在彝器金文中(图1-11)。近代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中就收录了“市”字。
图1-11 金文“市”字
我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就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吕氏春秋·勿耕》也有“祝融作市”的记载。
“市”作为人们交换产品的场所,到西周时期发展成为官府控制的市场。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市的设立或撤销由官府来决定,市坊制曾一度流行,市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市区不建住宅,坊区不设店铺。
在“市”的设计方面,《周礼·匠人》中记载:“左祖右社,面(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面(前)朝后市”的原因是,“朝”是群臣朝见帝王的地方,所以是在前面(南面),而集市是为后勤服务的,所以是在后面。
《说文解字》对于“市”的解释是:买卖所之也。市有垣,从冂从绁,绁,古文及,象物相及也。
集市交易形式是远古时代会展业的早期雏形。在古代,集市是市、集、庙会等多种市场交换形式的统称,在我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有许多种形式和名称,如集、市、草市、村市、墟、场等。几千年来,集市一直是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不同地域的集又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墟、场等。
“集”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经济交流的扩大而发展起来的。“集”的地点较为固定,举办的时间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之间的买卖活动既是生产者向消费者直接出售,也是生产者之间的产品流通,这些特点已经构成了展览活动的雏形。
《诗经·卫风·氓》中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给人们描绘的就是一幅老百姓在集市中交易劳动产品,并表达青年男女情感的古代生活图景。
据“兮甲盘”铭文记载,西周与南淮夷做买卖而设立了“互市”,这是中国历史上与其他民族和国家开展贸易活动而设立的市场,又称通关市或榷场。古代的互市大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并由被称为“市监”的专职官员来监管。互市中以马市最为有名,马市是官府用金、银、帛、茶、盐等物与边境外的民族如突厥、回、满、蒙等换马的集。
“市”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时期市场上的商品,所有“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都待“商而通之”,东西南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商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原来武装驻守初期的都市形态逐渐转变为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繁荣城市。战国时代的陶(相当于今山东定陶县)就曾一度成为当时的经济都会。
到了汉朝,市集遍布全国。市,除了城市之外,还有“军市”——戍边驻地的商场,“胡市”——少数民族的货物展示交易之处,“集市”——定期的货物交易场所。贸易展览热闹纷繁。
南朝时期,商业繁荣,市场活跃,贸易展览也有较大的发展。除建康(南京)外,京口(镇江)、义兴(宜兴)、永嘉(温州)、东阳(金华)、新安(淳化)、吴兴等地都设有展示贸易的市。
到了唐代,市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期。当时,全国最大的两个市为西京和东京。西京市在都城长安,东京市在洛阳。
长安当时为全国第一大城市,城内南北14条街,东西11条街,分东西两市。光东市就有220个行,400多个店,3 000多家肆。西市中还有中亚、波斯、大食等国的“胡商”集聚,“胡风”“胡俗”很兴盛。
洛阳是当时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当时有120个行、3 000多个肆、4 000多家店。洛阳城内的通远市,邻接通济渠,周围6公里,有20门分路入市,商贾云集,有数以万计的船舶停泊在通济渠内。
李庾在《西都赋》中有一段描述唐代当时市内的展览与交易的文字,繁盛景象跃然纸上。
货隧分廛,物次骈连,中署肆师,夕咽朝昏。越璞楚琛,蜀贿巴賨。裁绮张绣,纹轴蕉筒。声教之所被,车书之所通。交错杂沓,斯焉会同。黄宅缁庐,金篆玉扃。以张帝居,用壮天庭,千形万声,不可多名。
到了宋朝,市的地域、时间都被打破,官府控制的市逐渐消亡,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货币和商人的介入,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区,商业色彩日益浓厚,如市中先后出现零售性质的肆和批发性质的邸店。
在古代农村,集市一般称为草市、市等。草市产生于东晋,发展于唐,到北宋年间,则已遍布各地城郊。在北宋苏轼有“春江围草市”,在南宋陆游有“草市寒沽酒”的诗句。
“集”的展示交易概念至今流传,我国不少乡镇仍有逢集、赶集、集上、上集、下集等叫法。集市作为农副产品买卖双方交易的场所,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常见exhibition、exposition、fair等英文名称。其中fair一词原指集市,源出于拉丁语feriae,意为节日。显然,这样的集市往往是融贸易与庆祝、娱乐为一体的。因而,西方展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种融商业贸易与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大型集市——fair。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700年的奥林匹克时期,古希腊就有了和奥运会同期举行的集市。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将集市日期逐步固定下来,一般是每周举行一次,称为“周市”(weekly marketplace),这些周市按交易内容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特色的集市,如米市、油市、鱼市、马市等。
历史上最为显赫的是欧洲北部的香槟区的市集,它是名义上依附于法兰西国王的香槟伯爵在其领地上建立的跨国界的集市贸易中心。它位于当时法国的东北部,东临德意志,北靠弗兰德,其边界为法兰西所环抱,正处在北欧诸国与地中海之间的贸易商道上,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交通都极为方便,因而这里商贾云集,成为来自意大利、弗兰德、英格兰、德意志和法国其他地区的商人聚会之地(图1-12)。
图1-12 香槟区市集遗址
香槟区市集每年定期在伯爵领地内的4个城市轮流举行。12—13世纪市集最风光时,每次市集约6个星期,商人们从欧洲、中东、非洲涌来,有来自40个地区和城市的多种物品在这里交易。在这里,东方的香料和奢侈品,弗兰德的呢绒,法国的葡萄酒和家畜,德国的金属制品,英国的羊毛和铅、锡,北欧的皮毛等都在集市上出售,香槟伯爵则从商品交易中抽取税利。1300年,香槟伯爵的领地归法王治理,封建主沿途征税,损害了商人利益,商路开始由内陆转向大西洋。1337年爆发英法百年战争,纷乱的战争环境最终使曾经兴旺200年之久的市集在14世纪逐渐衰落。
(三)宗庙场所
在我国,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人立禹、二昭、二穆五庙。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纪念馆。春秋战国时期王宫建筑按照周代的格式,三门中的应门之侧有阙,阙也称观、象魏,它是古代观察天象的图画、悬挂通告、法令等的地方(图1-13)。
《周礼·夏官》中有记载:“正月之吉……乃县(悬)政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这里的“象魏”就是展示法令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通告、布告栏。
图1-13 敦煌壁画中的门阙
在我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有一篇《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考证,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500家为党)有庠,术(12 500家为术)有序,国有学。比年(每年)入学,中年(隔一年)考校。”这里的庠、序都是行礼观化之地,也是供参观、演习的地方。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上文中的“碣石宫”在河北蓟县西30里的宁台东,现在已成为游览胜地了。当时的“碣石宫”是一所既能住宿又能教学的宫馆,相当于交流馆、科技宫,也是展示的场所。
随着宗教信仰,用于供奉、展示、纪念、祭拜寺庙建筑逐渐多了起来。汉代以后修建的著名寺院有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登封少林寺,临汝风穴寺,镇平菩提寺、石佛寺,信阳灵隐寺,光山净居寺,安阳高阁寺,济源盘谷寺,辉县白云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许昌文明寺,项城高丘寺等。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高度发展,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也迅速繁盛起来。道教文化是强大的本土文化,庙、台、祠、宫、观、庵等道教建筑在中原地区的分布十分密集,如登封中岳庙、洛阳关林庙、桐柏淮渎庙、汤阴文王庙、洛阳周公庙、内乡文庙、淮阳人祖庙、西华女娲庙、商丘阏伯台、鹿邑太清官和老君台、陕西药王山庙等。
唐代较兴盛的还有各地的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泰山庙、虫王庙等,数不胜数。这些庙宇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
在《东京梦华录》卷三里有这样的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古玩、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到了明清时期,在京城,甚至在各个中小城市和乡村都有了庙市。最初,在宗教节日,寺庙及祭祖场所因有许多人云集,求神拜佛,一些小生产者、商贩便借此机会兜售烟火、供品等产品。后来,逐渐百货云集,成为比一般集市规模更大、货物更多的大型集市,如苏州的文庙。这种集市是因宗教事件并在宗教场所产生、发展起来的,故又称庙市。
可见,庙会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它以寺庙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很多地区至今仍在举行。
在西方,也有不少的宗庙场所至今留存。宙斯神庙可谓是一座具有宗教展示作用的纪念馆。神庙位于希腊雅典卫城东南面依里索斯河畔一处广阔平地的正中央。该神庙由建筑师Libon设计,建于公元前470年,采用科林斯式石柱风格,一概使用大理石。由于战争与岁月的侵蚀,宙斯神庙遭受严重的破坏,原有的104根柱子仅存13根(图1-14)。
图1-14 古希腊宙斯神庙遗址
帕特农神庙(也译为“巴特农神庙”),是由力量和智慧之神雅典娜的别号Parthenon转写而来,希腊文的原意为“处女”。它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图1-15)。
图1-15 希腊的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它不仅是崇神的地方,而且也是古希腊人举行体育竞技、歌舞活动以及庆祝节日的场所。现存在神庙内有一幅巨型壁画,描述的就是雅典人庆祝节日的盛况。
虽然,这些形态各异的宗庙场所最初的建设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在这些宗庙场所中,展示有人们膜拜的神像、信物以及设有供人们开展纪念活动的种种设施,它们是当时人们精神与文化的栖息地。更进一步,这可视为今天众多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的滥觞。
(四)宫殿博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殿有很多。如阿房宫,为秦统一全国后,在咸阳所建,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是皇权穷奢极欲的象征;长安未央宫,为汉代刘邦统治时期所建,是迄今为止存在时间最久的宫殿群;大明宫,在古长安城的东北角,面积超过4个紫禁城,安史之乱后屡遭劫难,后渐毁损。
古代宫殿本是帝王生活与处理朝政的地方,到了宋代,宫殿又增加了皇家收藏奇珍异宝的功能。
宋朝崇尚收藏,宋太祖在开宝五年(972)下令天文、玄象器物等禁止私藏,只准宫廷收藏。北宋末皇宫里建有保和殿、宣和殿、崇政殿、汲古阁、博古阁、尚古阁等,都是庋藏古玉、法书、名画、古籍、青铜器、印玺等文物的地方。
宋徽宗时期,宫殿收藏的文物特别丰富。不仅是收藏,对金石、文物的考证、鉴别也很兴盛,一时形成了古代博物展示的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在书画的收藏方面,如传世的《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分别收有名家197位的法帖1240余轴和画家231人的名画6396轴。这些收藏,其规模、数量、品质乃至分类立项、收藏方法,都堪称无与伦比。
(五)建筑展示
人类的建筑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巢”或“窟”。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为的物质环境。人类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建筑。
“建筑由于社会功能的差异,呈现出层次性结构,如宫殿、庙宇等国家性、纪念性的建筑物,别墅、亭榭等休闲型建筑”[12],展览展示作用是国家性、纪念性的建筑物主要功能之一。
例如,建造于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在位期间的沙丘苑台(今广宗县城北侧),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台苑”皇家园林。而修建于公元前540年至公元前535年的章华台,是当时的楚灵王举全国之力历时6年修建的离宫,在东周时期被诸侯列国称为“天下第一台”(图1-16)。
据记载,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台的周围修建了大量亭台楼榭,极尽精美。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的女子,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忍饿”的宫女拾阶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所以章华台又称“三休台”。
图1-16 章华台遗址
楚灵王建章华台,从《左传》《国语》到《战国策》《史记》《吴越春秋》《新书》《后汉书郡国志》《文选》《左传注》《水经注》《括地志》《渚宫旧事》《太平环宇记》《岳阳风土记》《湖广记》《荆州记》等史籍文献中均有大量记载。[13]章华台以其建筑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开创了中国帝王园林化宫殿建筑之先河,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座层台建筑,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章华台代表着当时土木建筑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园林建筑“高台榭,美宫室”的风尚,对同时代的层台建筑及后世的园林建筑影响极为深远。
我们再以宋代的建筑展示空间为例。
开封都城是在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城的旧址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从市容建筑空间设计来看,宫城前御街很宽,两旁有御廊,街面用杈子(木栅栏)分割为三股道,中间一股为皇帝御道,御道两侧还有御沟。由于商业发达,城中到处临街设店,住宅、酒楼、饭店、医铺、浴室、货行、伎馆随处可见。此外还有内城东北隅的“艮岳”和外城西水门与新郑门之间的金明池、琼林苑,这些都是汴京有名的苑囿圣地,可谓市容妖娆。据祖秀的《华阳宫记》所载,建成于宋宣和四年(1122)的“艮岳”,人称“天下奇观”“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于斯尽矣”,尽显园林建筑空间之美。
建于北宋的河南开封祜国寺砖塔,塔上外壁为褐色琉璃砖,近似铁色,故俗称铁塔。塔高50多米,8面13层仿楼阁式,俨如擎天巨柱(图1-17)。塔门有“天下第一塔”的横匾额。塔外壁琉璃花纹砖图案繁多,有飞天、坐佛、菩萨、僧人、伎乐、龙、麒麟、狮、花卉等50多种。
这一时期,有名的佛塔建筑还有寿圣寺塔(河南商水县),河北武安县的舍利塔、湖北当阳县的玉泉铁塔等。
此外,宋代的经幢建筑展览,如湖南常德的铁经幢;桥梁建筑展览,如北京的卢沟桥等都蔚为壮观,成为名胜古迹。
毋庸讳言,在几万年之前,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创造生活,创造艺术的时候留下了“线条”与“色彩”乃至绘有动物和“手印”的几何符号,难以想象,它们是“承载着先民的信仰?是否记录着宗教仪式?先民是否企图通过这些图形来控制神秘的自然力量?”[14]这些,在今天都不得而知。但是,面对这些神秘的图案,沉静而庄严的历史遗迹,依然残存的文化遗址,当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也许,它可以引领着我们去寻找答案,去理解远古人类在会展领域所做出的辉煌而灿烂的贡献。
图1-17 开封国寺砖塔
本章参考文献
[1] 沈爱凤.中外设计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127.
[2] 朱伯雄,王镛.世界美术史·原始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17.
[3]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4] 徐琛.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61.
[5]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 12.
[6] 潘杰.中国展览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14.
[7]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3、42.
[8]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2.
[9] 王勇等.中国世界图腾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1.
[10] 车文博.图腾与禁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107.
[11] 曹勇.隋炀帝时甘肃焉支山曾举办万国博览会[N].兰州晨报,2010-05-17.
[1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第二版前言.
[13] 陈跃钧,楚章华台考[J].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14] [美]玛丽琳·斯托克斯塔德.艺术简史[M].王春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