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1

※原文

君子战虽有陈2,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3


※注释

1 修身:指自身品德的修养。2 陈:同“阵”,作战阵形。3 无务博闻:不必努力去广见博闻。


※译文

君子作战虽然有阵势,但勇气却是最根本的东西;办理丧事虽然有诸多礼仪,但哀伤却是根本;做官虽然需要学问,但德行却是根本。因此,根基扎得不牢固,就不会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和周围的人处不好关系,就说不上招徕远方的贤人;连自己的亲戚都不能归附,又从何说起可以对外开展交际活动;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贪图办许多事情;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那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


※原文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1来远2,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3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4之言,无入之耳;批扞5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6,无存之心,虽有诋讦7之民,无所依8矣。故君子力事日彊,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9,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10;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注释

1 迩:近,左右。2 来远:引来远方之人。3 反:反省。4 谮慝(zèn tè):诽谤陷害。5 批扞(hàn):诋毁,批驳。6 孩:为“刻”之误,残酷,残暴。7 诋讦(jié):诋毁、攻击他人。8 依:凭借,效仿。9 见廉:表现为廉洁。见,同“现”。10 无以竭爱:无止境的爱。


※译文

因此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一定要先明察左右,而后方能招徕远方的人。君子能够明察左右的人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由于道德修养不够而行为受到批评的,去自我反省,因此,人们的怨气少而自身品行的修养也提高了。(对于)谗言恶语的话,不用去听,攻击他人的话,不要去说,残害人的念头,不要放在心里。那么,喜欢诋毁、攻击他人的人,也就无计可施了。因此君子每天勤勉地做事,志向也日益远大,功业也日益兴盛。君子的德行:贫穷时能够廉洁自守,富足时能够表现道义,对众生者表示出无限的爱心,对死者表现出无比的哀痛。这四种德行不是可以伪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所具备的。蕴藏在内心的是无限的慈爱,体现在身体上的,是无尽的谦恭,嘴上说的,都是文雅之词。这种修养应贯穿于全身,直到白头如雪,仍然持之以恒,达到这种境界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原文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1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2。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3智无察,在身而情4,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5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注释

1 辩:同“辨”。2 耗:失。3 彼:借为“非”。4 情:为“惰”之形讹。5 戴:同“载”。


※译文

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思想不会明达;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会有善果。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也不值得和他相交;遵守道义不专一,辨别事物不能从大处着眼,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人,也不值得和他来往。根基不牢固的必然会出现危机,有勇气而不注重修养的人,他以后一定堕落,源头浑浊的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诚实的人,名声必定会受损伤。名声不会凭空而来,荣誉不会自己增长。功成名就,名誉不可虚假,是由于自我反省、从自身修养中取得的。致力于空谈而行动迟缓,即使能言善辩,也不会有人相信。出力多而自诩其功劳的人,即使辛劳也无所可取。真正有智慧的人心里明明白白,嘴上却不多说,努力做事而不夸耀自己,因此名扬天下。说话不在多少,而在有无智慧,不在言语华丽,而在思路是否清晰。因此,有智慧又能明察的人,如果十分懒惰,那就不能长久保持美德。善良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留也留不住,高尚的德行如果自身不能申辩的,就不能树立;名声不能轻易得到,荣誉也不能用巧诈的方式获得,君子必须是言行合一的。而利欲熏心,轻易忘记名声,却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则是从来没有过的。


※解读

墨子生活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当时的社会,儒家文化盛行。据《淮南子·要略》所记,墨子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当时,为了纠正孔门儒学“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声”,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另辟新说。这篇《修身》正是他在转变时期所做的,他所接受的学派是儒学,因此这篇还带有很多的儒学色彩。

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本篇从修身养性出发,强调一个人的修养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亡。修养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而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但在当今的社会中,有时会出现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人与人的交往不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而是互相猜疑。这时修身养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事。墨子在《修身》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要的是先学会做人。


※事例一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善于做人。那怎样做人呢?修身养性是最为重要的,现在我们来看看沈攸之是怎样做到让众军士都信服的呢?

沈攸之的风度

殷孝祖凭仗自己对刘家王朝的忠心,瞧不起别人。建康的将士中有家属在叛军中的,他都准备严惩。因此整支军队的士气大受打击,人心涣散,没有人愿意为之效命。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宁相将军沈攸之,他对内极力安抚下属,与兵士打成一片,对外则与其他将领关系良好,处处以和为贵。他的做法获得了全体将士的尊敬和信赖。

殷孝祖每次作战时都要带上战鼓和统帅用的华盖,军队中的人对此不以为然,议论纷纷:“他这样做简直是自寻死路。如果跟叛军打起仗来,他还用这些仪仗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岂不是把主帅的位置暴露给敌人了吗?叛军只要找来十多个神射手对准他发箭,他还活得下来吗?!”果不其然,三月初三,叛军水陆并进,攻打赫圻,陶亮带兵前来增援。在一片混战中,仍不忘自己排场的殷孝阻身中流矢而死。他手下的将领范潜率领了五百名兵士投降陶亮,这对朝廷的军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失去统帅的军队顿时乱了阵脚,人人惶恐不安,大家只好推荐沈攸之代替殷孝祖指挥全军。

当时,沈攸之被不利的局势搅得焦头烂额。一方面,陶亮等叛军得到官方主帅已死的消息,必然会趁机发动攻势。如果不能果断出兵,先发制人,在气势上就比敌手弱了一截,对往后的战斗形势非常不利。所以无论如何要在当天晚上选出新的统帅,稳定军心,以争取战争的主动权。而另一方面,与自己同在军营中的江方兴是个心高气盛的人,加上他与自己的官位相当,一定不会甘心屈居于自己之下接受指挥。如果沈攸之此刻应大家的要求接替主帅之位,必定会让江方兴十分不满,甚至引起内乱,这反而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思前想后,沈攸之考虑了每种方案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最后决定率领各将领到江方兴的驻地,他拜见江方兴时说:“现在全国各地叛军四起,朝廷所能控制的地方只有百里之内。大家把期望都放在殷孝祖身上,不料才刚交战他就不幸战死沙场。文武百官都十分失望,朝廷内外一片惊慌,但现在也只能靠我们自己,成功与否就看明日一战了。如果失败,我们就大势已去、胜算不大了。说到明天的战斗,有几位将领提议由我统率全军,但我自知缺乏果断的判断力和指挥大军的胆识,才干与谋略也远远不如您。所以想推举您为总帅,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杀敌,听从您的指挥。”江方兴听了这一席话,不觉飘飘然,心中大喜,立刻同意了。

从江方兴驻地出来之后,将领们都埋怨沈攸之的自作主张。沈攸之说:“我的目的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保全我那一家老小,用得着计较官职的高低吗?这点我做得到,但江方兴不会心甘情愿居于我之下。如今形势这般危急,怎么能先起内讧呢?”这就是沈攸之可以深得人心,成为众军士心目中的头领的原因。


※事例二

墨子说:“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也就是说谋利之心很重,忘记名声又很快,却可以成为天下的贤士,则是从来没有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宋弘的魅力何在吧。

宋弘的人格魅力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婚守寡,刘秀和她一块儿评论朝臣,暗中观察她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威仪容貌,道德气度,群臣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刘秀说:“我正计划这件事。”不久,宋弘被刘秀召见,刘秀事先让公主坐在屏风后,然后对宋弘说:“俗话说‘地位高了换朋友,财富多了换妻子’,这符合人情吧?”宋弘说:“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忘记;贫贱时的妻子不能分离。”刘秀回头对公主说:“事情办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