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的变化与重新崛起
- 张国有
- 3121字
- 2020-07-09 19:42:43
五 俄罗斯“双头鹰”式的牵动机制,影响东西方及世界格局
俄罗斯在全球格局中地位特殊,在东西方态势中就像其国徽里展翅的“双头鹰”,向东,与中国及亚洲在合作中有竞争,伙伴关系居多;向西,与美国及欧洲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保持警惕心态。向南,可南望亚洲和非洲。俄罗斯“双头鹰”式的牵动机制,在全球格局中,灵活地施加着“全球性影响”。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兼顾东西方、地位特殊的大国。我们一说东西方关系,常认为是中美关系。其实,对“东方”,代表性的国家不仅有中国,还有印度、日本等。日本是发达国家,虽然与美国同盟,但仍属于东方国家。印度是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东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长期潜力很大。中印日关系中,两个是大陆型的发展中经济体,一个是大岛型的发达经济体,中印日的鼎足关系要从哲学上进行思考,而从经济态势看,发展中经济体占优势。对“西方”,代表性的国家也不只是美国,还有欧盟和俄罗斯等。欧盟是个很特殊的联合体,可以近似地看成一个多国的发达的“国家体”。俄罗斯的重心在欧洲,也可以看成的西方国家。美国、欧盟、俄罗斯形成的关系中,两个是发达经济体,一个是发展中经济体,美国、欧盟、俄罗斯的鼎足关系要从利益上进行思考,而从经济态势上看,发达经济体占优势。
如果将中国、印度、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六个经济体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这是三个发展中经济体对等三个发达经济体。这个结构态势很有味道,其中的关系很有意思。从经济态势上看,发展中经济体,目前弱势,将来强势,变化较大。发达经济体仍然稳健成长。东方、西方的区分只是个受历史影响的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并不确切。这里只是为分析需要,做个大致的区位方向。这里,俄罗斯在六个经济体中,地位、作用、趋势很特殊,其态势像俄罗斯国徽里的“双头鹰”。一个独立的鹰身,上面两个头,一头朝西方,一头朝东方,两头兼顾,向南伸,可南望亚洲和非洲。展开双翅,力求协调地飞行。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国土的大部分在亚洲,但重心在欧洲,立足欧洲东部,兼顾东方、西方,以此为基点,协调各国各方的关系。俄罗斯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制,想持续地平衡国际关系,平衡地发展国民经济。
历史上,俄罗斯最早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体制,震动了西方国家。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后来采取的政府干预、宏观调控等措施来抑制自由资本主义弊病,这也是受到社会主义体制的启发。俄罗斯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激励了东方国家。中国共产党就是吸取了俄罗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目标,1949年也确实建立了工农政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近似于东方集团和西方集团,对两个集团的态势,中国称为“东风压倒西风”。
俄罗斯向东看,看到的是中国和亚洲等。长期以来,苏联、俄罗斯与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属于伙伴关系。虽然其中有过意识形态分歧、援助合作破裂、小规模的边境冲突等,但总体上看,大多的是局部的、非全局性的冲突。所以,俄罗斯与中国的交往,现在是两个发展中国家之间、金砖国家之间的交往,是合作中的竞争,主要部分是合作,是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中俄合作,共同面对全球挑战。再过30年,俄罗斯复兴,中国强大,亚洲繁荣,那时,全球化更加发达,多极化更加扩展,全球治理机制更加完善,中俄仍然可以保持战略伙伴关系,仍然可以共同发挥“全球性影响”。当然,俄罗斯国内也有提防中国强大反制俄罗斯的声音,但现在的任何无根据的推测只能妨碍对现实关系的判断。所以,现实状态:俄罗斯向东看,基本是伙伴格局,包括印度、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合作是主导,在合作中有竞争。
俄罗斯向西看,看到的是美国和欧洲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和美国、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一起抗击法西斯侵略,取得最终胜利。二战后,局势发生变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美苏之间相互竞争。美国一直想搞垮苏联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设置了军备竞赛、和平演变、战略围堵、科技制裁等,与苏联进行了四十多年的较量。而苏联在此环境下,加上自身国内的原因,终于解体。原来的超级大国,变成了以俄罗斯联邦形态存在于世界格局中的发展中国家,留下美国独霸世界。
曾有一部纪录片,里面说到美国总统里根当政时(1981—1989)采取石油价格策略,作为打击苏联经济的手段,造成苏联外汇困难,很是令人深思。片中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瓦连京·法林说:“在美国中情局局长的交涉下,美国最终说服沙特向国际市场抛售大量原油,导致原油价格暴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经济委员会主任罗杰·鲁宾逊谈到这个策略时说:“我们特意将目标瞄准苏联提供日常保障的外汇硬通货货币来源。每桶原油每下跌一美元,苏联就要损失5亿至10亿美元。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要彻底打败苏联这个敌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每桶110美元,里根实施石油价格策略后,以及国际市场变动,1985年底,每桶价格跌至26美元,1987年跌至23美元,1988年为22美元,到里根卸职的那一年,1989年每桶近19美元。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回忆说:“那段时期,我们的出口每年大约损失了800亿美元。”[19]外汇的锐减,对苏联是个严重的经济威胁。
里根对付苏联的方式和前任不同,不是围堵而是直接对抗。里根奉行罗斯福的“说话温和,手持大棒”的强硬外交方式,以最终赢得冷战胜利为目标。美国从三个方面对付苏联:一是从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减少它的外汇储备。二是在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造成国民经济困难。三是秘密地支持全世界的反苏势力,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等,造成苏联的外部困境。1987年6月12日,里根访问西柏林,在柏林墙的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讲时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三年后,柏林墙真的就被推倒了。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还有其他一些苏联加盟共和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正式瓦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此过程十分欣赏,说:“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20]里根的作为,只是四十多年来苏美对抗、美国瓦解苏联的一部分,但在里根的任期上,见到了成效。
现在,俄罗斯弱化了,但美国仍没有放弃对俄罗斯施加各种各样的钳制策略,普京对美国的有些伎俩也十分反感。加上普京曾经的克格勃背景,对美国和欧洲的作为有着切身的清楚的体验。所以,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对美国保持着更多的警惕,对美国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规则的做法,敢于直面对抗。俄罗斯对欧盟较为平和,但对一些国家无原则地追随美国也有看法,但并不影响经济往来。现实状态:俄罗斯向西看,一个发展中经济体面对两个发达经济体,俄罗斯处于劣势。俄罗斯对美国更多的是竞争格局,但在竞争中有合作,互赢互利,在竞争与合作中,俄罗斯保持警惕的心态。还有,俄罗斯“鹰”向南伸,可南望亚洲和非洲。这将涉及南北问题,涉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在东西方和全球格局中,总是谨慎地施加着“全球性影响”。
俄罗斯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优势。即使在现在,其资源、科技、军事、国民素质等,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苏联解体后的20年,俄罗斯一直在处理改革和苏联解体后的体制问题,以及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近10年,俄罗斯重新崛起,重新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如果这个势头继续下去,再有30年左右的时间,俄罗斯又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势国家之一。现在,在东西方及全球格局中,俄罗斯举足轻重,俄罗斯的“全球性影响”将左右世界格局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