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源配置

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会面临着就业的选择问题:我要找什么单位就业?我的劳动力资源含有知识和技能,应该投向哪里发挥作用?同样,社会也要选择劳动力。有些企业招聘掌握机械技术的人员,有些企业招聘掌握化工技术的人员,有些企业招聘掌握财务知识的人员,有些企业招聘掌握营销知识的人员。这就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源于资源的稀缺性。

一、资源的稀缺性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当一种需要满足之后,新的需要又会产生,整个人类的需要具有无限性。

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一般来说,人们取用自然物品时不需花费任何成本。另一类是经济物品,它们是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如粮食、衣服、住房等,人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才可得到。经济物品的供给是有限的。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绝大多数都属于经济物品。

为什么经济物品的供给是有限的呢?这是因为生产经济物品的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用于生产的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①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河流等,一般以土地为代表;②劳动力和劳动;③人造的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工具等,一般统称为资本。这是三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此外还有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

土地、森林、矿藏、河流等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是很明显的事实。劳动力受人口的限制,劳动还受时间的限制,都不可能无限供给。至于高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劳动则更是稀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工具等生产资料既是生产的前提,又是生产的产物,要受生产它们的生产要素的限制,不能无限供给。

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而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就得进行选择,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上,即进行资源配置。如何在经济活动中最好地利用资源,也就是进行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有关资源配置的基本经济问题

任何社会进行资源配置,都要解决以下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不论是社会还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都会面临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例如,我们应当生产粮食还是生产服装?是生产少量优质服装还是生产大批廉价服装?我们现在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消费品,还是生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如制面粉的机器),以便让将来有更多的产出?

(二)如何生产

这包括了采用怎样的资源组合、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进行生产。例如,用石油发电还是用煤炭发电,或是用太阳能发电?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或是技术密集型?是小型企业还是中型企业,或是大型企业?是手工劳动还是机械化操作,或是自动化控制?

(三)为谁生产

这是指谁来享受经济活动的成果,也就是说,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例如,谁应当得到高的收入,是经理、技术人员、工人还是土地所有者?社会的收入分配是贫富悬殊还是比较均等?社会是否应该给穷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三、市场经济

在许多国家中,多数经济问题是由市场来解决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被称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来协调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将成千上万的知识和活动汇集在一起,解决了连当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无能为力、涉及亿万个未知变量或相关关系的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中,虽然没有人或组织来专门负责社会的生产、消费、分配和定价等问题,但是市场却一直相当成功地运行着。

什么是市场?我们平常说去市场买东西,这个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这里我们讲到市场经济的时候,这个“市场”是指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价格和交易量的经济活动形式。在市场中,供求、价格和竞争等市场因素相互影响。供求变化通过竞争引起价格变化,价格变化又通过竞争引起供求变化,这种市场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市场机制。在市场中,价格影响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抑制消费,同时刺激生产;较低的价格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着平衡供求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如何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的呢?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量,即需求。消费者每天都在做购买的决策。消费者支付给企业的货币形成企业的收入。企业如果生产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消费者就会较多地购买,企业也就会得到较多的收入;否则,如果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消费者需要,就很难销售出去,企业就很难获得收入。企业的生产行为是受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的。利润即净收益,等于总销售额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要想得到最大的利润,就要按市场的需求来生产。市场需要多的就多生产,市场需要少的就少生产,市场不需要的就不生产。

第二,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相降低价格的竞争中获胜,取得最大利润,生产者的最佳方法便是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资源组合与生产规模,以便将成本降到最低点。蒸汽机代替马匹,内燃机又代替蒸汽机,是因为每次改进都能使成本更低。

第三,为谁生产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的供求决定了工资、利息、地租等要素价格的水平。这些要素的价格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收入在人们之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人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价格。要素的市场供求影响要素的价格,也就影响居民的收入。例如,供不应求的技工市场会形成较高水平的技工工资(技术劳动的价格),从而使技工获得较多的收入。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些资源配置问题是由市场来解决的。

图1-1是市场经济的环流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图的上部是产品市场流程,反映了居民需求决策和企业供给决策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生产什么。图的下部是生产要素市场流程,反映了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居民对生产要素的供给相结合,共同决定工资、地租和利息等收入的水平,决定为谁生产。企业之间为购买生产要素和以最低价格出售商品而展开的竞争决定了如何生产的问题。

图1-1 市场经济的环流图

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增进社会利益的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人们通过追逐个人利益而增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好于以实现社会利益为直接目标的做法。“看不见的手”这个说法是对市场经济的形象描述。

四、经济人

按照“看不见的手”原理,市场机制能够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因为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主体(包括人和企业)的一个本质特征。经济学把经济主体的这种特征概括为“经济人”。

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经济主体。经济人概念包含以下两个主要内容。

第一,经济人是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人或企业。例如,消费者追求的是自身需要满足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的是收入的最大化等。经济人不是古典小说《镜花缘》中虚构的“君子国”中那些甘心让别人得利、自己吃亏的“君子”。[1]

第二,经济人是具有理性的人或企业。也就是说,经济人的行为都是有意识有理性的,他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进行精确的计算,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能够做出购买多少商品的正确决策,生产者能够做出生产多少产品的正确决策。经济人不是糊涂人,更不是傻子。

在研究资源配置时,经济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分析就是以经济主体是经济人为前提的。从一般意义来说,这个分析前提符合客观现实。

五、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

虽然市场机制是组织生产和配置资源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是,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实践之后,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现实世界中,还没有一种经济能够完全受“看不见的手”引导顺利运行。现实中存在着“市场失灵”,例如,垄断、外部性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两极分化等现象,还有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都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

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因此,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都不会对经济袖手旁观。在现代经济中,政府要为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而干预经济,政府也具有经济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三项:①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主要通过促进竞争、控制外部性问题、提供公共产品等来实现;②增进平等,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向某些群体进行有倾斜的收入再分配来实现;③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主要通过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既不是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消费的所有重大决策的计划经济(指令经济),也不是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的自由放任经济。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存在的。当今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都是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财政支出和管制)来应对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和市场失灵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