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5
- 李廉水
- 1825字
- 2025-02-16 16:08:31
前言
2013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立项,这是对我们十几年坚持不懈努力的认可与肯定。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开始,我们的研究始终贯穿着“新型制造业”理念,不断探索科技支撑和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我们的报告已经连续出版了十一辑(2009年既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等的快速提升。我们希望这份研究报告能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自主创新进程中,成为准确反映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轨迹的报告,成为助推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创新驱动的报告。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5》,由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为主体进行研究并编写,继续贯穿了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线,倡导新型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既延续了前十辑的风格,保持了规范研究的内容(总体评价、区域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和学术动态综述),同时针对当前“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力求及时分析这些重大战略布局的深刻影响和学术价值。今年研究报告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动态”部分。(1)深度解析了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日本《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2)遴选出2014年发表的与制造业密切相关且被SCI、SSCI、CSSCI等检索的高质量国内外期刊论文,从能源投入或效率、技术创新、环境影响、信息化、贸易、回流与聚集等维度对国内外制造业文献研究动态展开评述。(3)推荐了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学术论文。
“综合评价”部分。(1)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能源节约能力以及环境保护能力四个维度阐述了制造业“新型化”的内涵。(2)运用“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发现:中国制造业经济指标不仅逐年提升,而且中国制造业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效率总体上不断提高,但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和电力消耗总量仍在递增,生态环境压力还需要持续缓解。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前景广阔。
“区域研究”部分。(1)从经济创造、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评价区域制造业“新型化”发现:东部的广东和江苏制造业综合能力领跑全国,自主创新引领区域发展成效明显;中部的安徽、河南、湖南快速崛起,制造业规模迅速增长,但各项污染排放也大幅增加,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现各区域之最,需警惕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西部制造业表现相对疲软,经济创造能力与发达区域的差距继续拉大,应当有效刺激制造业集聚和崛起。(2)评价30个中心城市的制造业“新型化”发现:东部城市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突出,尤其是江苏省,苏州和南京均进入三强,但环境保护能力堪忧,尤其是苏州的环境保护能力排名最后;深圳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表现优异,资源保护能力同样突出,值得其他制造业城市学习和借鉴。
“产业研究”部分。(1)基于制造业“新型化”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离差最大化”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的新型化进行了评价及排序。(2)构建相关计量模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科技创新对中国制造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信息化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增长的影响效应、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等问题。
“企业研究”部分。(1)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资料和定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来看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效益、成长性以及创新性方面来看,高新技术制造业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2)采用多维评价50家“最应受到尊敬”的制造业上市企业,列前5位的是上汽集团、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等。
“专题研究”部分。围绕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热点话题展开,研究了生态文明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比较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异同,探讨了基于“一带一路”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景,分析了“互联网+”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归纳了美德创新驱动战略特征及其启示。
我们愿与更多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朋友们共同研究、探索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轨迹和路径,为中国制造业涌现更多“中国创造”而努力奋斗。由于水平所限,报告难免会出现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