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定额管理制度

一、实行定额管理的意义

定额,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对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标准。它是企业决策、计划、预算的基础,是分析、考核、控制的依据,是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尺度。因此,加强定额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定额是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的依据

企业各项计划或者预算的制订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定额,以合理的定额为依据来制订计划或者预算。否则计划或者预算本身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企业的计划管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二)定额是企业开展全面经济核算,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

企业开展全面经济核算的核心,是考核经济效果;成本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按照目标来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水平。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定额为基础。离开了定额基础,企业就无法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无法进行科学的成本管理,也不可能开展全面经济核算。

(三)定额是企业衡量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业绩考核的客观尺度

企业各项定额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定额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推动企业各部门、各班组以及职工个人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材料物资以及动力消耗。同时,定额执行的结果,也反映出各部门职工努力的程度以及职工素质的高低,可以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客观尺度。

二、定额的种类和内容

定额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材料物资消耗定额,如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损耗率、工具消耗定额等。

(2)劳动定额,如单位产品工时定额、产品产量定额、停工率、缺勤率等。

(3)动能消耗定额,如单位产品的水、电、气、风消耗定额。

(4)费用定额,包括各种制造费用定额、管理费用定额、辅助生产费用定额,如办公经费、差旅费、劳动保护费等开支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等。

(5)质量定额,如产品合格率、一级品率、废品率、返修率等。

(6)固定资产定额,如各种设备需用量、设备利用率等。

三、定额的制定与修订

企业的材料物资消耗定额、劳动定额、质量定额等各项定额的制定方法虽然不尽一致,但主要有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等三种方法。

(一)经验估计法

经验估计法,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主要根据各自的经验,并结合分析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制定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制定定额花费的时间较少;但它对构成定额的各种因素缺乏详细的分析、测定和计算,受估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企业主要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并在分析当前生产经营条件和技术水平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它同样对构成定额的各种因素缺乏详细的分析、测定和计算,受企业过去的统计资料的影响较大。

(三)技术分析法

技术分析法,是指企业在充分研究其当前的生产经营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技术测定、详细的经济分析和精确的计算来制定定额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制定的定额比较准确,但运用起来比较复杂。技术分析法适合于大量大批、稳定生产的产品各项定额的制定。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来选用。通常,将三种方法结合运用是比较适宜的。

企业制定的定额要具有全面性、可行性、稳定性、适时性。全面性,就是凡能制定定额的经济活动都要有定额。可行性,是指定额要切合实际,符合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条件和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稳定性,是指定额不能经常变动,应当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适时性,是指企业的各项定额应当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适时地加以修订,以保持定额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