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
- 陆俭明 沈阳
- 14字
- 2020-07-09 18:12:51
第四讲 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
4.1 句式变换分析的局限和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的产生
前一讲里曾经指出,句式的变换分析的运用扩大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并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但是变换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某种句式有歧义的原因。就拿前面讲过的“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来说,通过变换分析可以分化为“A式”和“B式”两个不同的句式,即写成(1):
现在需要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的句式为什么会产生歧义?经过细致考察发现,原来这种句式的歧义跟句式中的动词有极大的关系。比如先看A式的实例:
可以发现,(2)这些实例中的动词,如“坐、站、蹲、躺、贴、放、写、挂、钉”等,虽然具体的意思各不相同,但是又都具有某种共同的语义内涵,那就是“使(某样物体)附着(于某处)”,简称“使附着”。一翻词典,果不其然,词典中对这些动词的注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请看词典中对这些词语的解释:
如果把这些出现在A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A”,那么“动词A”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4a)。相应地也就可以把出现在B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B”,那么“动词B”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4b)。例如:
这样也就可以把前面那个“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的句式直接根据动词的不同,分开来表示为(5):
以上用来分析说明“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这个句法格式之所以会是一个歧义句式和之所以能分化为“A式”和“B式”两种格式的原因而采用的手段,就是“语义特征分析”。不难发现,在上面这个实例中,是通过分析该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在该句法格式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该同形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的。而这一点正是语义特征分析的主要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