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6
- 叶朗
- 10752字
- 2020-07-09 18:09:49
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一 出版传媒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2015年,出版传媒产业有着良好政策环境、经济背景和社会氛围,具备了转型升级和革新业态的外部条件。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传播媒介在2015年迅速扩张,为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传统出版进一步转型的需求十分迫切。无论是对于报纸出版、期刊出版,还是对于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新兴传播媒介既冲击着传统出版的格局,也创造着传统出版嬗变的机遇。另一方面,伴随着内容融合的时代趋势,数字出版与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潮流更为契合。不过,无论是游戏出版、互联网出版,还是手机出版、社交新媒体出版,都同样既有前进的张力,也遇到发展的阻力,因而都对业态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环境
2015年,出版传媒产业处于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管理的政策环境之中,发展中更为重视出版传媒产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效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互联网+”的提出,也使出版传媒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另外,2015年强调“两个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优先”的社会氛围,也规范和约束着出版传媒产业的进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2015年出版传媒相关管理部门更为重视出版传媒产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效益,强调出版传媒产业属于党的宣传思想舆论主阵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特别是201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把握讲话的基本精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在这一政策引导下,为推动出版传媒产业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15年出版传媒相关管理部门继续开展“优秀少儿报刊”“百强报刊”等评审活动,力图培育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舆论引导能力、传播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产品。同时,2015年出版传媒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互联网出版和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出版的管理。例如,2015年2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责令新浪、腾讯等网站依法依规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成为2015年强化出版传媒产业管理的标志性事件。据统计,2015年全国网信系统依法关闭严重违法违规网站4977家、依法约谈违法违规网站820余家1000余次,有关网站则依法关闭各类违法违规账号226万多个。[16]另外,2015年相关管理部门对出版传媒产业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着力推动出版传媒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版传媒产品“走出去”和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关键年。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2015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二个年头,中国经济从数量型增长转为质量效益型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一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出版传媒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此外,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发业界对经济发展中出版传媒与互联网关系的讨论。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扶持“互联网+”出版传媒产业,以激发出版传媒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
2015年,全社会更为重视出版传媒产业的社会效益,形成了强调“两个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优先”的时代氛围。2015年9月,为进一步营造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有文化企业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作用,在推动两个效益相统一中走在前列,并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各地出版传媒企业进一步探索制定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机制,之前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得到了一定扭转。同时,为回应社会对出版传媒产品质量的期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出版物质量提升年活动的通知》,并开展了多次出版物质量检查,督促出版传媒企业提升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提高了社会对出版传媒产品质量的认可度。
二、出版传媒产业发展概况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快报统计,2015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营业收入超过2.1万亿元,数字出版营业收入4400亿元。其中,日报发行量、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印刷业整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二。不过,2015年在出版传媒产业内部,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进一步加大。典型体现之一就是纸介质出版用纸量在持续20多年同比上升后,2012年起连续四年递减,2015年降幅急剧加大。据统计,历年降幅分别为0.79%(2012年)、2.27%(2013年)、6.49%(2014年)、18.15%(2015年)[17],体现出近年来出版传媒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业态嬗变(如图1-1-1)。
图1-1-1 2012—2015年度纸介质出版用纸量
就产业发展态势而言,首先,2015年出版传媒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在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重点平台建设、扩展内容传播渠道、拓展新技术新业态、推动原创动漫和网游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其次,2015年出版传媒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包括传统出版传媒企业装备改造、优质内容资源数字化、出版传媒领域前沿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再次,2015年出版传媒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涉及现代出版物流通体系、出版传媒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最后,2015年“三农”出版、盲文出版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迅速推进为出版传媒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出版传媒产品的海外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海外传播渠道建设、“走出去”产品制作与对外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进展。例如,在2015年8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4721项,比上年增长8.6%,一批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主题类图书版权输出到美、英、德、法、俄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输出总量240多项;再如2015年上线“亚马逊中国书店”的中国图书规模已达39万种,销售范围覆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发行26万多册。这些都显示出2015年我国出版传媒产业“走出去”效果不断增强的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6年2月2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发行到百余国家和地区,全球发行537万册[18],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著作海内外发行的最高纪录,受到了各国读者广泛关注。
三、新兴媒介背景下的传统出版嬗变
就传统出版而言,无论是报纸出版、期刊出版,还是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新兴传播媒介的扩张,均对其原有业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受其影响,2015年传统出版在应对挑战中蹒跚前行,正经历着自身转型的艰难嬗变。
作为最古老的出版形式,2015年报纸出版力图在新兴传播媒介背景下破茧成蝶、自我革新原有产业形态。虽然这一过程中报纸出版存在着内容失范、虚假广告、忽视新兴终端等问题,但新的业态已然悄然萌生、破土而出。
据初步测算,2015年共出版报纸1900种,总印数约460亿份,总印张1900亿,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不过,在新兴传播媒介的强势影响下,报纸出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般而言,传统报业利润来源于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然而,近年来企业更愿意将广告费用投向受众定位更精准、价格更低廉的新兴传播媒介,从而对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产生了冲击。据估计,2015年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不超过690亿元,利润总额不超过75亿元,同比都有所下降,甚至被业界认为是“最低端的分散内容提供商”。
不过,面对挑战,2015年报纸出版企业也力图顺应新兴传播媒介发展的潮流,探索复合开发,重构报纸出版产业链。据统计,2015年报纸类网站超过了300家。通过复合开发,报纸出版实现了“一种内容、多种出口”,激发出新的商业价值。同时,一些报纸出版企业主动出击,以开发手机客户端为突破口,力图打开市场“蓝海”。例如上海报业集团依托旗下《东方早报》打造的澎湃新闻客户端,2015年下载量突破了1000万,“澎湃新闻”微信账号粉丝也在一年内从零增长到50万,日均阅读数超过28万,成为报纸出版转型的年度范例。同时,2015年报纸依然在传媒生态中具有较强的信息发布权威性,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发布的《中国舆情指数报告》显示,在人们非常信任或比较信任的媒体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电视(81.1%)和报纸(70.3%)。[19]今后,如能基于自身公信力,顺应新兴传播媒介的潮流,打破报纸与新兴传播媒介的界限,报纸出版将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2015年,报纸出版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依然未能解决,甚至在新兴传播媒介勃兴的背景下愈演愈烈。首先是内容失范日渐突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民众越发倾向即时、易得和免费的信息,报纸的竞争劣势愈发明显。一些报纸出版企业为扩大发行量、增加广告收入,对报道内容缺乏把关,舆论导向偏差、虚假炒作等问题屡见不鲜。其次,一些报纸出版企业主动放弃在原创报道上的“内容优势”,轻视实地采访获取信息的传统,反而沉溺网络来寻找新闻线索。其次,虚假广告屡禁不止,不断透支报纸公信力。最后,除“南方报业LED联播网”等个别案例外,多数报纸出版企业仍未尝试运用新兴终端,发行理念革新缓慢。
2015年,期刊出版继续整体下滑,特别是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和文化、教育类期刊的印数下降更为明显。不过,虽然遭遇各种转型阻力,但通过开发手机期刊、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杂志等多种方式,2015年期刊出版依然在探索中砥砺前行。
2015年,期刊平均期印数下降,整体萎缩。据初步测算,出版总印数不超过30亿册,总印张不超过180亿印张,营业收入约200亿元,利润总额约25亿元,同比都有所下降,反映出期刊受众面正在减少,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和文化、教育类期刊的衰减更为明显。
不过,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期刊出版企业2015年也进行了各种探索,特别是手机期刊、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杂志的规模不断增长。据测算,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约为3500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约15亿元,包含电子期刊APP在内的移动出版则接近800亿元,显示出期刊转型破局的锐利势头。
2015年,在新兴传播媒介的冲击下,一些期刊出版企业长期无法找准转型中的定位。首先,期刊出版企业大多拥有技术提供商无法比拟的内容资源优势,但在技术和资金上却往往需要与技术提供商合作来开发数字期刊产品,利益分配成为难题。同时,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需要运营理念的转变,但多数期刊出版企业虽或主动,或被动地尝试数字化,却对“互联网+”这一时代脉搏缺乏敏感,尤其是在盈利模式和版权保护等方面比较模糊。另外,由于技术提供商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期刊出版企业在开发过程中与其磨合不足,一些数字期刊原创力欠缺、内容同质化严重。
据初步测算,2015年全国图书出版数量仍维持在40万种以上,但是初版图书出版下降明显,约为24万种。同时,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出现下滑,受众阅读兴趣越来越转向网络出版物。为应对这一态势,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图书出版企业2015年的普遍选择,然而这一过程也存在着亟待破解的现实危机。
出版社“转企改制”和出版集团的成立,推动了图书出版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但是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阅读氛围的改变。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反观发达国家,以色列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64本,俄罗斯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5本,日本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0本,法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20本,我国与其存在明显差距。
与此同时,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54.87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3.82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3.79分钟,都有明显增加。鉴于此,进行数字化转型成为图书出版企业的重要选择,例如2015年4月,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在其“时光流影”平台正式开通了“微信时光书”功能;2015年9月,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进军儿童移动听书市场。
不过,我国电子图书在出版传媒产业的销售收入中份额依然不大,多数图书出版企业在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只是扮演资源提供者角色。截至2016年2月,我国图书数字化出版绝大多数份额掌握在平台运营商手中,其凭借技术优势、读者资源等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方正、超星、读秀等在图书数字化整合方面占据了制高点;百度文学、阅文集团、阿里文学等在网络文学出版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移动运营商则抢占了手机图书出版的先机。
2015年,图书出版粗放型经营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特别是,民营图书工作室策划的畅销书占据了市场半壁江山,引发传统出版社集体焦虑。一些传统出版社为实现效益而跟风出版、粗制滥造,不少图书创新不足、质量下滑。
同时,2015年,众多图书出版企业希冀依靠数据优势和数字化转型来占领市场、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例如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开发了“微视频课程与习题讲解”,可通过手机支付即时观看;浙江出版集团树立了“全国重要的数字移动多媒体出版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是,就图书出版企业数字化突围的有效途径而言,2015年依然处于探寻之中。究其原因,多数图书出版企业资源单一并缺乏整合,难以满足数字出版对海量内容的需求,实践中其又往往把数字出版看作纸质图书出版的一种辅助手段,或把已有的纸质图书电子化,或把现有内容资源用数字技术储存附带赠送,或把已出版的图书放到网上传播,普遍缺乏对盈利模式的深入思考和对数字出版的长远构想。
另外,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侵权问题成为图书出版面临的严峻问题。尤其是,数字图书出版面临的版权保护难度更大,被侵权形式五花八门,例如将原书内容重新录入,以纯文本文件格式传送;直接扫描原书,以电子书格式供下载阅读;将原书改头换面、增删内容,以“汇编本”或“篇章节”形式呈现等。
2015年,电子音像出版在全面式微中也展露出努力重生的熹光。但这些探索与尝试究竟是行业回光返照的征兆,还是潜能激发后新一轮辉煌岁月的晨曦,依然晦暗难明,整体发展轨迹在2015年呈现出龙蛇莫辨的图景。
电子音像出版曾是出版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娱乐、教育等功能曾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7月,全国音像出版企业已发展至376家,包括205家独立音像出版单位和171家拥有音像出版权的出版单位。[20]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普及,加之受到盗版和网络免费下载的冲击,2015年电子音像出版继续陷入低迷,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据初步测算,2015年音像制品销售收入约15亿元左右,出版品种约14000种,单品种销售额约11万元,全国独立音像出版单位的资产总额约70亿元。这些统计数字,映衬在新兴传播媒介勃兴的背景下,更显单薄,例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5.01亿,较2014年年底增加了2330万,占网民总体的72.8%。其中,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4.16亿,较2014年年底增加了4997万,占手机网民的67.2%。[21]从整体态势来看,由于新兴传播媒介兴起和实体盗版、网络非法下载的多重挤压,电子音像出版出现了全行业衰退,产值萎缩,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生存危机。
为应对挑战,近年来电子音像出版企业顺应媒介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多种转型尝试,例如,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曾集中推出《中国新华电视(CNC)海内外获奖精品选集》,分别基于移动通信网、移动互联网及固网模式的PC端进行出版,并同步推出移动硬盘、光盘等多种介质来立体展示。不过,2015年大部分电子音像出版企业活力不足、处境困难,其产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境遇。
同时,虽然2015年国家采取了众多措施维护电子音像出版市场秩序,例如7月8日国家版权局就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并启动规范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行动,但是盗版与网络免费下载依然扰乱着电子音像出版的市场秩序。同时,部分电子音像出版企业迫于生存压力,违法违规经营,使含有低俗或色情内容的电子音像制品流入了市场,给其未来重生蒙上了阴影。因此,为发掘自身潜能,电子音像出版企业转型改制亟待深化,电子音像出版市场秩序也需进一步规范。
四、内容融合趋势下的数字出版革新
2015年,数字出版继续与新兴传播媒介勃兴相伴而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与一些传统出版形态或将奏响落幕哀歌不同,无论是游戏出版、互联网出版,还是手机出版、社交新媒体出版,整个数字出版产业正循着内容融合的乐章鸣响业态革新的强音,不过这一演奏过程中也夹杂着阻力所摩擦出的杂声。
2015年,游戏出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无论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还是移动游戏、电视游戏,都在游戏出版的春天中摇曳多姿。不过,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运营开发理念的短视和创意人才的稀缺,依然是游戏出版不得不努力突破的瓶颈。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游戏约750款,其中客户端游戏占11.2%,网页游戏占32.8%,移动游戏占49.7%,电视游戏占6.3%,整个游戏市场出现端游、页游、移动游戏等多形态共同繁荣局面。据《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统计,庞大的中国游戏用户催生了可观的市场规模,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4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9%。[22]另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91亿,较2014年年底增长了2562万,占整体网民的56.9%,其中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2.79亿,较2014年年底增长了3105万,占手机网民的45.1%。整体而言,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市场规模,2015年中国已跃居为全球用户最多、发展最快的游戏出版市场,游戏出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张力。
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2015年游戏出版也显现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作品同质化、技术平庸化等劣势,成为进一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瓶颈。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创新的最大风险并非来自游戏出版企业自身,而是来自同行“跟风者”,游戏研发中的“山寨化”模仿直接导致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损害了游戏出版的长远利益。
同时,虽然我国已有《关于加强游戏产品内容审核工作的通知》《关于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净化游戏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但其法律层级比较低,事实上难以对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实施有效管理。一些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为吸引游戏玩家、追求短期利益,一味顺应游戏玩家需求,在游戏情节和人物设置中添加色情、赌博、凶杀等刺激性、诱导性内容,降低了游戏的价值品位,尤其给青少年玩家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
另外,2015年我国本土游戏创意人才依然比较缺乏,大量人才集中于产品制作环节,并且游戏出版与其他产业的配合也比较欠缺,在延伸产业开发和经济带动方面作用不明显。
在经历了“烟雨红尘小说网”“翠微居小说网”等网站被取缔、新浪网等网站被吊销《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净网2014”专项行动后,2015年互联网出版企业更为重视依法依规运营,互联网出版逐渐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网络文学发展势头迅猛,深刻影响着受众的阅读习惯与方式。不过同时,2015年互联网出版在内容管理、知识产权流转方面的缺陷依然有待破解。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站数量为423万个,年增长26.3%;网页数量为2123亿个,年增长11.8%,都创历史新高。
图1-1-2 中国网站数量
图1-1-3 中国网页数及增长率
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互联网出版的发展。以网络文学为例,至2015年12月,其用户规模已达2.97亿,较2014年年底增加了289万,占网民总体的43.1%,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同时,互联网出版不仅革新了出版传媒产业的面貌,而且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与方式。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研究报告》,截至2015年12月,网络文学PC端月度覆盖人数为1.41亿,移动端为1.48亿。日均覆盖人数上,移动端是PC端的近3倍,达3297.5万人;月度浏览时间上,移动端高达8.03亿小时,远超PC端的1.62亿小时。[23]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大型互联网企业相继加大了对网络文学的投资力度,例如百度文学与苏宁阅读达成战略合作,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联合成立阅文集团,阿里巴巴打造了阿里文学。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网络文学领域,一方面是为了利用网络文学提高自身人气、扩大流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掌握网络文学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资源,为今后进行知识产权运营,以及介入游戏、电影、电视、动漫等领域奠定基础。
2015年,在互联网出版快速扩张的同时,行业生态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在内容方面,相关管理部门要求传统媒体不能播、不能报的内容,互联网却堂而皇之地进行刊载,甚至对事实进行夸大、渲染、扭曲。同时,一些内容阅读产品明显脱离社会主流文化,成为低级趣味的代言。其次,一些互联网出版企业持“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比“发布正确消息”更重要的取向,往往不做核实就以最短时间抢先报道一个似是而非的信息,随后边核实边发布,从而导致“小问题大炒作”、正面舆论被负面舆论绑架等现象。最后,互联网出版产品的知识产权流转遇到了网络全球共享带来的挑战,亟待规范和保护。
2015年,4G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进一步普及,手机出版呈现出全面崛起、阔步前行的矫健姿态。如能逐步突破产品价格、内容质量、编辑人才、手机技术所带来的阻碍,手机出版将迎来更开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4G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在2015年大幅增长。《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较2014年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随之而来,手机出版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出版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5年仅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就达2.59亿,较2014年年底增加了3283万,占手机网民的41.8%。
2015年,在手机出版迅猛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其自身缺陷所带来的阻隔。首先,手机出版产品的价格偏高。以中国移动“和阅读”平台为例,2015年阅读一本100万字原创连载作品约需12元,接近一本纸质图书在互联网上的售价。其次,大量手机出版产品内容单一、缺少思想深度,甚至部分产品充斥暴力、色情、恐怖、无厘头、恶搞等庸俗、低俗、媚俗内容。再次,2015年,手机出版专业编辑人才依然缺乏,制约着手机出版的长远发展。最后,手机作为信息承载平台,自身也存在技术局限性,如操作系统不一、屏幕偏小等。
随着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等各类社交新媒体出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社会舆论场和传播生态圈的变迁。以光盘、磁带等为介质的传统音像出版逐渐式微的业态、《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公司收购的案例、青年“网络新一代”走上舆论前台的现实,都是社交新媒体出版崛起于当下媒介裂变情景中的时代表征。同时毋庸讳言,作为新生的、充满希望的出版形式,社交新媒体出版在2015年依然存在一些乱象。
2015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空前的6.2亿,随之而来的是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体出版的强劲增长,受众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有着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具备的优势。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业绩报告》,2015年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则超过85000个。《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则统计出微博的网民使用率为33.5%。另据新浪微博2015年第四季度财报,截至2015年12月,其月活跃用户数(MAU)为2.36亿,其中83%为移动端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DAU)则达1.06亿。年龄方面,80后、90后、00后等“网络新一代”成为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体的领跑者和主力军,他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积极从事着创造资讯、传播新闻的社交新媒体出版工作。例如,据《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统计,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86.2%的用户在18岁至36岁之间。[24]另外,传统以书报刊为话语阵地的党政机关也积极介入微博等社交新媒体出版。2015年,新浪微博平台上的政务微博账号已超过10万个,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则超过16万个,同样凸显出社交新媒体出版迅猛发展的态势。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交新媒体出版急速扩张,原有的出版传媒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嬗变,业界甚至认为“全民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就社交新媒体出版的特质而言,其便捷性、即时性、广泛性,都使其更加大众化、平民化。2015年,随着社交新媒体出版的发展,民间话语力量崛起,民意表达途径增多,“出版”成为多数人享有的权利。但同时,社交新媒体出版的自由和便捷,也滋生并扩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对于社交新媒体出版能否在集成信息的同时实现向受众传达正确、准确、有价值的资讯,2015年业界依然存在着强烈的质疑。
五、出版传媒产业未来展望
机遇与挑战并存,限制自身的往往是自身本身。基于对2015年业态特点的透视和产业问题的剖析,未来出版传媒产业将呈现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彼此交融、业态不断嬗变的格局。一方面,依托内容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将是传统出版业态的共同选择,有着巨大的潜在空间。以逐渐式微的电子音像出版为例,其产业链其实包含着创意、录制、出版、制作、复制、批发、零售和出租等多个环节,与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演艺、卡拉OK、动漫、家庭娱乐等领域都有交集,如能基于数字化转型理念,对其内容资源进行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整合开发,将能在网上课堂、电子书包、专业数据库以及提供配套服务等领域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激发重生的活力。另一方面,无论是游戏出版、互联网出版,还是手机出版、社交新媒体出版,不断涌现的数字出版形态也需借助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来维持和扩大其传播优势和受众优势。可以说,跨界与融合是当今一切产业寻找新高地的必由之路,基于内容融合的理念,顺应新兴传播媒介的潮流,将促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淡化边界、逐渐交融。随着原有出版业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兴出版业态“破茧成蝶、乘风纷飞”,未来出版传媒产业的不同业态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建构起出版传媒产业新的发展之基和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