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情报研究的现代方法
随着时代特点、技术手段、情报议题的不断演进,情报工作的复杂性也在不断提升,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因此情报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然更加多元和具有综合性。情报工作和情报研究的涉及面越来越广,既有内部的因素,又有外部的因素;既有国内的因素,又有国外的因素;既有经济的因素,又有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甚至还要顾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既要对历史成因进行分析,又要对现时的状况进行调查,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因此,只有发展出更符合时代特点的情报研究新方法,才能在更广范围内捕捉到环境变化的消息,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情报研究的新方法中,具有全局性、预测性、基础性、前瞻性以及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方法最引人注目,例如全谱分析、情景分析、地平线扫描等,下面对这些情报研究的新方法进行阐述。
2.2.1 全谱分析
(1)全谱分析的内涵
全谱分析(Full Spectrum Analysis)是21世纪以来逐渐流行的一种情报分析方法,国内杜元清等人从情报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了全谱分析的思想及相关应用表现。全谱分析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情报分析方法,而是一种在现代复杂情报工作环境下指导具体情报分析实践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全谱分析强调情报分析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力求通过结构化和框架化的方式对情报工作进行分解、组织与重构,以实现对情报工作及其对象的“全面覆盖,互不重叠”,即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借此能够有效地把握问题的核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覆盖”则意味着全面、周密;而“互不重叠”意味着问题的分类是在同一维度上,明确区分,不可重叠。
全谱分析的核心是“全方位,成谱系”,它特别适合运用在问题复杂和资料众多的研究问题中,擅长借助事物的本质进行分类(分解)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需求对其进行重构(图2-4)。
图2-4 全谱分析“全面覆盖,互不重叠”内涵示意图
(2)全谱分析的原则
在进行全谱分析时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完整性,即对项目、工作或对象进行分解时不要漏掉某项,要保证完整性;第二是独立性,强调了每项工作之间要独立,每项工作之间不要有交叉重叠。如果分类没有涵盖问题的所有方面,那么最终推演出来的方案或者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以偏概全;如果分类有很多是重叠的,那么我们就无法厘清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
(3)全谱分析的优势
全谱分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全面性。通过明确问题的边界,情报研究者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限定,防止研究范围无限扩大;同时,可利用关键维度对问题进行框定和组织,沿着相关维度逐渐展开,保证不遗漏关键因素和重要信息。
[2]科学性。通过全谱分析,我们能够建立共同的框架基础,便于在同一体系下讨论问题,防止缺乏逻辑的叙述造成的混乱,同时,框架的建立为研究议题提供了可证伪性,便于后期检验。
[3]有序性。通过对议题和对象的全面、有效组织,可以降低对象的不确定性,将对象状态由无序混乱变为有序系统,因而情报研究及其成果就容易被理解。同时,由于研究是在特定框架下进行的,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同样的研究可以被复制和模仿;此外,经过处理的情报产品也因此更具备传播价值和生命力。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落实全谱分析。
[1]确定范围。确定范围的作用是明确研究的议题到底是什么,以及研究的需求和目的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决定了研究的边界。只有在明确边界的情况下,“全面覆盖”才能成为可能。
[2]寻找“切入点”。所谓的“切入点”是指: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合适的分类方法或划分维度。一般来说,切入点需要根据问题和对象的共同特征,比如,颜色、大小、时间序列、重要性等。寻找切入点的过程一般最具有难度,但也最关键。在找切入点的时候,一般要依照“以始为终”的原则进行,即需要反复思考最初要解决的问题或目的是什么,而不能脱离具体的目的进行分类。此外,在上一级分类的基础上,还应根据需求对每一类或每一层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再分解,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寻找切入点的常用方式是“有选择的借鉴”,正如《麦肯锡方法》里提到的:“不要试图重新发明轮子”,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分析模型可供使用,这些模型大多数都符合全谱分析的全面性和独立性原则,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比如SWOT分析、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营销4P模型、战略分析3C模型。
[3]检查是否存在遗漏或重复。在确定范围和划分类别的基础上还必须重新检视,以发现明显的遗漏或重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一种可行的方式是画出金字塔结构图,用可视化的方式来检查是否有重复项。此外,对于无法划分到现有类别体系中的事物可以做保守处理,例如列入“其他项”中。
全谱分析在现实中有大量的应用,在情报分析领域,如基于主题领域和目的的“战略情报谱系分析”;基于时间谱系的“技术年谱分析”;基于空间的“五大空间谱系分析”;基于问题的“兰德问题谱系分析”;基于要素的“要素全谱分析”;基于“层级”的情报工作全谱分析,及基于工作流程的“输入端全谱、方法端全谱、输出端全谱等”。部分应用实例介绍如下:
(1)基于主题和目的的战略情报谱系
战略情报是创建和实施战略所必需的情报,特别是较大的战略所需的情报,如这种战略通常是国家层面上的战略[28]。从全谱分析的角度看,战略情报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主题领域划分,战略情报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八个类别,即所谓的“BESTMAPS”[29]。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如下:
B—人物传记情报(biographic intelligence);
E—经济情报(economic intelligence);
S—社会情报(sociological intelligence);
T—交通与电信情报(transport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telligence);
M—军事地理情报(military geographical intelligence);
A—军力情报(armed forces intelligence);
P—政治情报(political intelligence);
S—科学与技术情报(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telligence)。
每一个大的情报类型下还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战略情报类别。
[2]按照目的用途划分,战略情报可以分为基础类情报、动态类情报、推测/预测类情报。
●基础类情报的目的是更深入了解对象,进行情报储备,了解对象的本底情报、基本情况、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与事件等。基础类的情报主要有:百科全书式文献、概览;其他类情报的基石;特定事件的基础性情报等。
●动态类情报的主要目的是跟踪世界范围内影响国家政策和国家利益的事件,它往往因时而变,不断更新原有结论分析和判断,在新事件频发时,动态情报生产活动变得尤为紧张。
●推测/预测类情报在现实中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比如预测外国在近期或可预见将来从事某活动、发展某能力、与某国结盟的可能性;防被突袭,了解外国决策者的意图,以及根据当前实力、现实进行预测。
(2)基于时间轴的技术年谱分析
在研究技术发展路径的众多研究中,特别是与颠覆性技术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对技术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和概述,一种实用的方法是基于时间顺序来展现技术之间的演变和替代关系。2014年,美国国防部负责研究与工程的部长助理沙佛尔在其关于“国防部研究与工程战略”的演讲稿中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一战以来在战争和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并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展现,最后基于过去的技术年谱分析,提出了关于下一次冲突中的关键技术设想(图2-5)。
图2-5 沙佛尔演讲稿中关于战争与冲突中的关键技术的谱系示意图
(3)基于“要素”的赛博空间定义
20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活动越来越频繁,由此产生了所谓的人类活动的“第五维空间”赛博空间[30]。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形态及观念在这个空间中发生着急剧变化,人们不得不正视赛博空间带来的巨大影响。
“赛博空间”本意是指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甚至还包括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为内容的新型空间,这是人类用知识创造的人工世界,一种用于知识交流的虚拟空间,因此采用电脑空间等译法都不能表达其广博的内涵。
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和军队把“赛博空间”纳入视野,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形成了“赛博空间”“是信息环境中的一个‘全球公域’,由相互关联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网络构成,这些网络包括国际互联网、电信网、计算机系统以及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通常还包括影响人们交流的虚拟心理环境”的基本定义,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单纯虚拟空间到物理、信息、认识、社会多维空间的认识转变。
美国国防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屈尔(Dan Kuehl)博士从要素的角度对“赛博空间”提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他认为,“赛博空间”是一个运用电子装备和电磁频谱,通过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互联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进行信息生产、存储、修改、交换和利用的作战(行动、作业)疆域[31]。这种定义建立在“赛博空间”的四要素框架上,即:空间—ICT—应用—联通四种要素的框架。
“赛博空间”定义的第一个要素是空间。“赛博空间”是人类借助必要技术就可进入其中去活动,并产生效果的一种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的效果,可以发生在“赛博空间”内,也可以发生在陆、海、空、天等疆域内,因此,从活动的角度看,这个空间可以和陆、海、空、天这四个疆域相提并论。
“赛博空间”定义的第二个要素是ICT[32]技术。屈尔博士明确指出,创建和进入“赛博空间”的必要技术是运用电磁频谱特性的电子技术。例如:[1]类似于陆上的车辆、水中的舰船、空中的飞机、天上的卫星,是人类创造出来借以利用陆、海、空、天疆域的装备;[2]电子装备(如嵌入式处理器)、cyber craft则是人们制造出来用以利用“赛博空间”的装备;[3]要进入大气飞行,往往要搭乘飞机;要进入太空轨道,往往要搭乘宇宙飞船,要进入“赛博空间”,往往要开启一个计算终端(如入了网的耳麦、手机或计算机等电子技术装备)。
“赛博空间”定义的第三个要素是应用,即明确“利用赛博装备来做什么”,在赛博疆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与装备来创造(采集)、存储、修改、交换、利用信息。“赛博空间”对信息世界的作用是现实世界的其他技术所难以企及的。通过让信息在赛博世界中流动就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免去了在“陆、海、空、天”领域中的车马劳顿,从而大大提升了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赛博空间”定义的第四个要素是联通。互相连接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所构成的网络,是“赛博空间”得以存在的环境条件。这些系统和基础设施或直接部署在陆、海、空、天疆域内,或部署在那些运行在陆、海、空、天疆域内的载具中,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连所形成的独特力量,这种力量遵从麦特卡菲定律,即N台互连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装备给人们带来的效益与N的平方成正比。同样一个3G手机若未接入网络,就无法发送和接收关键指令,无法实现任何指挥与控制的操作。一颗在轨卫星若因其中嵌入的遥测信号收发装置失效而与地面失去联系,无法完成其任务,卫星就变成了太空垃圾。因此,没有联通,人们就无法接入和利用“赛博空间”,“赛博空间”也难以存在。
从全谱分析的角度看,这四要素所形成的框架是“赛博空间”构建的必要支柱,缺一不可。反过来,人们对“赛博空间”的认识、利用与改造也要围绕着这四个要素展开。
2.2.2 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又称前景描述法、脚本法等,是预测工具的一种,但情景分析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言或预测,而是对未来各种不可知现象的一种描述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军队、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变的战略环境,传统的基于历史数据的定量统计预测方法在揭示未来长远发展战略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各方急需一种面向未来分析的有效工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德(RAND)公司的研究员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在其研究中率先提出了情景“scenario”一词,并将这一术语引入军事战略研究中,之后兰德公司在其承担的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计划的咨询项目中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1960年,卡恩出版了《论热核战争》一书,公开讨论美国与苏联之间可能发生的核战争,直至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卡恩及情景分析的思想也因此声名大噪。1967年,卡恩和维纳(Wiener)合作出版了《2000年:关于未来33年猜想的框架》(The Year 2000:A Framework for Speculation on the Next Thirty-Three Years),该书被公认为情景分析方法的历史里程碑,卡恩也因此被称为“情景分析之父”[33]。
20世纪60年代末,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Shell)在其战略规划中使用了情景分析法,这一方法帮助该公司成功应对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皮埃尔·沃克(Pierre Wack)于1971年正式提出了情景分析的概念,随后,情景分析法逐渐受到西方国家和企业的重视,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34]。今天,情景分析法已经成为壳牌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波音公司等跨国公司所青睐的预测方法。20世纪90年代情景分析法被引入我国,目前在许多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如能源预测、环境预测、经济预测等[35]。
目前对情景分析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卡恩和维纳等人认为:情景是指事物所有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描述,这里的“描述”既包括对各种态势基本特征的定性、定量描述,同时还包括各种态势的可能性的描述。而情景分析则是在对经济、产业或技术的重大演变提出各种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详细地、严密地推理和描述来构想未来各种可能的方案,并随时监测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方案做出相应调整[36]。
可见情景分析法是一种在推测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未来情景加以描述,同时将一些有关联的单独预测集成一个总体的综合预测的方法,它是一项提供环境全景描述的方案。因此,情景分析的结果至少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未来可能发展态势的确认、各态势的特性及发生可能性的描述以及各种态势可能的发展路径。结合以上对情景分析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情景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37]:
[1]承认未来的发展是多样化的,有多种可能发展的趋势,其预测结果也将是多维的;
[2]承认人在未来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分析未来发展中决策者的群体意图和愿望作为情景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情景分析过程中与决策者之间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
[3]在情景分析中,特别注意对组织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协调一致性关系的分析;
[4]情景分析中的定量分析与传统趋势外推型的定量分析区别在于:情景分析在定量分析中嵌入了大量的定性分析,以指导定量分析的进行,所以是一种融定性与定量分析于一体的新的预测方法;
[5]情景分析是一种对未来研究的思维方法,它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手段大都来源于其他相关学科,重点在于如何有效获取和处理专家的经验知识,这使得情景分析具有心理学、未来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特征。
娄伟等研究者认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情景分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定性与定量的情景分析;前推式与回溯式情景分析;演绎式与归纳式情景分析;预测性、探究性与预期性情景分析等[38]。
(1)定性情景分析与定量情景分析
定性情景分析通常指在目前所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不同专家的知识和能力,对某一事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发展和可能存在的不同结果进行较为主观的预测与判断的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可视化的图表、大纲、图谱、关键词和情景故事等(表2-3)。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易于理解、观点有代表性,可以通过洞见获取数据分析无法得出的结论;劣势在于较为主观、缺乏数据支持、分析基于难以证明的假设。
定量情景分析通常是基于数字化的信息,利用较为严谨的数学方法进行模型构建和理论推导,从而对未来情景进行判断的方法(表2-3)。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有可检验的模型,论证过程较为严谨并可以进行重复检验;劣势在于无法充分地概括复杂的现实世界,许多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往往是不可以量化的,而且这种方法不容易展现价值观、社会结构、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表2-3 定性与定量情景分析特点比较
(2)前推式情景分析和回溯式情景分析
前推式(Forward)情景分析模仿人们预测未来的一般方式,它从目前的状态和可能的发展路径作为开端,目标是推导出最终的状态,即基于某些关键驱动因素的状态及未来延伸,概括将来的可能性(表2-4)。这种情景分析法想说明的是:我们将到哪里?
回溯式(Backcasting)情景分析则是在确定未来若干种状态的前提下,再反过来推导可能导致这些状态的现时因素,目的是在确定目标的情况下,找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推动或抑制(表2-4)。这种方法解答的是:我们如何到达我们想到的地方?
表2-4 前推式与回溯式情景分析特点比较
(3)演绎式情景分析与归纳式情景分析
演绎式情景分析是通过构建逻辑框架,再在这个逻辑框架内对影响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推导出未来可能的情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未来情景的一种线性接近,其目的在于逐渐减少不确定性(表2-5)。
归纳式情景分析则是非线性的分析,通过各种现有的资料、观点和现象,总结出未来可能的情景,而并不预先设置逻辑框架(表2-5)。
表2-5 演绎式与归纳式情景分析特点比较
(4)预测性、探究性与预期性情景分析
预测性情景分析(Predictive/Forecast Scenarios)应用在未来相对确定的情形,主要回答“将要发生什么”的问题,一般采用“要是—怎样(What-if)”情景。预测性情景对未来的预测有较大把握,一般作为基准情景(Business As Usual, BAU)。
探究性情景分析(Exploratory Scenarios)是基于目前的情形,然后推导出未来情景。一般回答“能发生什么”问题,如果想思考未来几种可能的结果,探索性情景分析可能是有用的(表2-6)。
预期情景分析(Anticipatory Scenarios)是从描述未来情形出发,然后向后推,描述未来情景如何出现,一般回答“如何实现特定目标”问题(表2-6)。
表2-6 探究性与预期性情景分析特点比较
在实际应用中,情景分析有着不同的步骤,但是总体思想是相近的,常见的情景分析法如下:
(1)直觉逻辑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之父”沃克提出的直觉逻辑(Intuitive Logics)是常用的定性情景分析方法之一,直觉逻辑法的一般步骤为:[1]界定情景分析的主题、难点与焦点;[2]识别和检查关键因素;[3]识别关键不确定性;[4]确定情景逻辑(通常使用情景矩阵);[5]编写情景故事;[6]评估情景对各方面的影响与意义;[7]提出解决方案或应对策略[39]。
(2)吉尔伯特情景分析十步法
吉尔伯特(Gilbert,2000)将情景分析法分为十个步骤,即:[1]提出规划的前提假设;[2]定义时间轴和决策空间;[3]回顾历史;[4]确定普通和相矛盾的假设;[5]为与多样性相联系的结构变量决定指标;[6]为填充决策空间而构建情景草案;[7]为所有的竞争者草拟策略;[8]将策略映射到情景;[9]使替代的策略有效;[10]选择或者适应最好的策略[40]。
(3)斯坦福研究院情景分析六步法
现在一种更为广泛使用的是斯坦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SRI)提出的六步情景分析法(图2-6)[41],即:
[1]明确决策焦点。明确所要决策的内容项目,以凝聚情景发展的焦点。所谓决策焦点,是指为达成企业使命在经营领域所必须做的决策。焦点应当具备两个特点:重要性和不确定性。管理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上,而且既然情景分析法是一门预测未来动荡环境的重要技术,焦点问题必须难以预测,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它们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问题十分重要但结果是能够确定的,则不能作为焦点。
[2]识别关键因素。确认所有影响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即直接影响决策的外在环境因素,如市场需求、企业生产能力和政府管制力量等。
[3]分析外在驱动力量。确认重要的外在驱动力量,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各层面,以决定关键决策因素的未来状态。某种驱动因素如人口、文化价值不能改变,但至少应将它们识别出来。
[4]选择不确定的轴向。将驱动力量以冲击水平程度与不确定程度按高、中、低加以归类。在属于高冲击水平、高不确定的驱动力量群组中,选出两到三个相关构面,称之为不确定轴面,以作为情景内容的主体构架,进而发展出情景逻辑。
[5]发展情景逻辑。选定二到三个情景,这些情景包括所有的焦点。针对各个情景进行各细节的描绘,并对情景本身赋予血肉,把故事梗概完善为剧本。情景的数量不宜过多,实践证明,管理者所能应对的情景最大数目是三个。
[6]分析情景的内容。可以通过角色试演的方法来检验情景的一致性,这些角色包括本企业、竞争对手、政府等。通过这一步骤,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并达成一致意见,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可以看到未来环境里各角色可能做出的反应,最后认定各情景在管理决策上的含义。
图2-6 斯坦福研究院情景分析六步法
情景分析法适用于资金密集、产品/技术开发的前导期长、战略调整所需投入大、风险高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等产业。此外,对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太多,无法进行唯一准确预测的行业,例如,制药业、金融业等,也可以尝试使用情景分析法进行预测。此外,在影响较为重大的环境、交通、政策、经济方面,情景分析法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情景分析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不胜枚举,其中南非蒙特佛利会议中关于南非未来政治变革的情景分析以及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做的系列情景分析尤为著名。
(1)南非蒙特佛利会议情景分析[42]
1991—1992年的南非蒙特佛利会议(Mont Fleur Conference)是一个成功运用情景分析法的典型案例,该会议所构建出来的四种情景对当时南非成功实现政治变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杨立华、葛佶等人在《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一书中对南非这段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了介绍,牛长振等人对蒙特佛利会议中使用的情景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20世纪90年代初,南非当局相继取消了对多个反对组织的禁令,撤销了多项种族隔离制度,这使南非进入了由种族隔离向民主政治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然而,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当局政治合法性的丧失,国内进入了经济停滞、政治混乱的动荡时期,南非走到了政治变革的十字路口。这一时期,能够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有三个:非国大与白人当局争夺政治主动权的斗争、黑人运动内部的分歧和黑人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执政的国民党(National Party)与右翼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对白人选民的争夺[43]。围绕着这些矛盾,南非的各利益团体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其中以1991—1992年的蒙特佛利会议最为著名。
蒙特佛利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南非未来10年可能的发展状况,它因在南非开普敦市蒙特佛利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而得名。会议的总召集人是南非西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ern Cape)教授皮尔特·拉诺斯(Pieter Le Roux),他邀请了22位在南非较具影响力的、来自不同利益团体的个人。这些人主要包括左翼政治激进分子、非国大官员、主流经济学家、工会代表、资深学者和开明的白人企业家等。
此次会议共开发出了30种情景,后经过整合缩减为9种。之后,会议成员分为四个小组,各个小组从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四个层面,为这9种情景增添内容。在1991年11月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上,各个小组首先对修改后的9种情景做了汇报,然后从中选出4种最重要也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情景。
蒙特佛利会议将所达成的4种情景分别用4种不同的鸟类进行了形象的比喻:
[1]“鸵鸟”(Ostrich)。这种情景以“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来比喻德克勒克政府的不作为,即不与黑人团体谈判、不举行自由大选。这种情景会造成白人和黑人的严重对立,甚至导致内战的爆发。
[2]“跛脚鸭”(Lame Duck)。该情景描述了南非陷入无限期转型的深渊之中。政府虽声称为全民服务,但实则人人厌之。由于这个原因,投资商望而却步,社会发展也停滞不前。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情景,因为很多人都期望组建联合政府,而现在他们却可以预知其潜在的危机了。
[3]“伊卡洛斯”(Icarus)。在这种情景中,黑人取得国家政权,并极力实现竞选承诺。于是,政府斥巨资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但由于没有充分的财政支援,结果导致国库空虚、经济崩溃。
[4]“红鹤飞翔”(Flight of the Flamingos)。与“跛脚鸭”情景一样,它也倡导组建联合政府,只不过这种联合政府能带领南非走出困境。该情景选择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尽管红鹤飞得很慢,但都是群聚而飞。在该情景中,政府对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是逐步进行的,以图实现平稳发展。最重要的是,南非不同利益团体共同参与到变革进程之中,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我们可以将蒙特佛利会议上达成的四种情景构建成相应“事件树”,如图2-7所示:
图2-7 南非蒙特佛利会议情景分析“事件树”[44]
蒙特佛利会议对南非各利益集团的思想和主张产生了重要影响。“鸵鸟”情景的可怕后果使德克勒克总统做出“我不是鸵鸟”的强烈回应,并促使他在制宪谈判上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伊卡洛斯”情景对促使“泛非大”放弃武力斗争路线、参加制宪谈判起了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伊卡洛斯”情景使非国大的领导层意识到如果只重视政治、宪法、政府和军事转型,而忽视经济问题或不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南非的平稳过渡就会是一句空话[45]。鉴于前三种情景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各方调整了自己的主张,并在制宪谈判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相互妥协,最终使南非走上了相互包容、平稳增长的民主化道路。
(2)壳牌石油公司情景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壳牌石油公司一直是世界石油“七姐妹”中的丑陋的小妹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壳牌石油公司在60年代末启动了情景分析工作,试图通过对未来世界石油的商业环境的预见占据发展先机(图2-8)。
20世纪70年代初,各大石油公司对未来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国际油价和供需关系,人们认为在当时,国际上石油需求逐年上涨,石油储量丰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开采量可以得到保障。而壳牌石油公司的沃克认为,当时的石油供给存在一定危机,谁能够控制原油储量,谁就能最终决定实际的产量。尽管当时石油储量主要由几个石油巨头控制,然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实力日益壮大,逐渐显现出对国际油价和国际原油供给的巨大影响力。从地缘上来看,OPEC国家主要是仇视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一旦爆发政治危机,其影响很有可能波及石油领域。沃克认为,在进行未来预测时,不能仅仅着眼于技术或宏观现象,还应将背后的政策制定者的倾向纳入分析范围。这使得壳牌公司敏锐地意识到,阿拉伯国家极有可能会提高输出石油的价格;并得出结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必要进行新的部署以应对可能爆发的石油危机。
图2-8 壳牌公司情景规划流程图[46]
1972年,壳牌公司建立了以沃克为核心的“能源危机”情景规划小组,他们围绕“经济增长、石油供给和石油价格”首次提交了六个情景,其中一个为“危机情景”,即设想一旦西方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并就此制定应对措施。1973年10月,OPEC宣布实施石油禁运,对西方国家实行“三种油桶策略”。壳牌及时实施预案,有效化解了危机。其措施包括:[1]放缓对炼厂的投资,提高炼厂对不同品种原油的适应能力。壳牌一方面针对欧洲炼油业过度饱和的情况,压缩其在该地区的炼油能力,另一方面放缓对亚非拉地区新建、扩建炼油和石化装置的投资进度。加快以外国家和地区的油田开发,例如,墨西哥湾和北海等。[3]有效授权,加强下属公司的运营决策能力。[4]加大勘探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例如,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技术等[2]。
到1974年10月,当中东战争爆发,实施石油禁运时,该情景规划得以实现,石油价格达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水平。壳牌也因此取得了石油行业的战略地位。情景规划的这一巨大成果,使得壳牌的规划人员在计划编制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情景规划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壳牌公司的情景规划工作在30年间不断被改进,情景规划还逐渐与企业战略计划相结合,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壳牌石油公司进行情景规划的程序包含七个主要步骤:
[1]找出能够对商业环境给出全面前景预测的人,使他们参与情景规划;
[2]全面收集参与情景规划人员的见解,记录他们是如何看待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将可能发生的大的变动;
[3]对收集到的见解初步整理,使之成为连续的模式,并按照可能发生的程度从强到弱排序;
[4]以得到的粗略有序的不同情景为基础,得出对未来粗略的情景规划;
[5]进一步加工情景规划,确定每一种情景发生时对公司的影响;
[6]确定预警信号,以得知何时将启动一个特定的情景规划;
[7]监控、评价,并回顾情景规划。
壳牌借助这七个步骤,对全球的宏观环境进行了综合考量,掌握相关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科技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加入市场需求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接着经过风险分析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得出不同的战略输出。这种工作并没有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是通过对未来各种情况的设想和情景构建,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的心智模式,反过来指导今天的决策,使得未来不管出现何种变化,自身都能够有相应的对策。
2.2.3 地平线扫描
地平线扫描法(Horizon Scanning)又被称为水平扫描法,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环境扫描法(Environment Scanning)。环境扫描法最先起源于企业的竞争情报领域,196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F.J.Aguilar在《商业环境扫描》一书中首次提到了环境扫描的概念,他认为环境扫描是指获取和利用企业外部环境中有关事件信息、趋势信息以及描述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信息,以有助于企业决策者利用这些信息识别、处理战略性的威胁与机遇,并制定其未来行动的计划[47]。此后,有关环境扫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环境、组织战略关系方面。从严格意义上说,地平线扫描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方法理念,是一种方法论。此类扫描活动在国外不仅被应用于企业、图书馆、政府,还被应用于医疗、教育、土地利用等其他领域。
“地平线扫描”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安索夫(Ansoff)[48]1975年发表的著名的“弱信号反应战略管理意外”的论文,这个词后来在英国逐步流行并被使用。Loveridge认为地平线扫描是指一个搜索过程,此过程是对“已知”环境的扩展,甚至不仅如此[49],旨在识别可能对社会和政策构成威胁或创造机会的新出现的问题和事件。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地平线扫描与环境扫描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均是对未来的发展问题做出前瞻性预测。
2002年,英国的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Defra)推出的地平线扫描战略,将地平线扫描定义为“系统地监测处在当前想法和计划边缘的潜在的威胁、机会和未来的发展”,另外,地平线扫描可能会探索到出乎意料的新问题,以及持续的问题或趋势。Defra推出地平线扫描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检验本机构所制定的政策中的优缺点、面临的威胁和未来可能所做的改进,从而使得Defra的政策更具健康性和持续性。该方法的参与者主要是Defra职员和相关人员,他们从各种途径对Defra现有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解,并提出意见,这些意见将经研究处理后再提交给Defra,并成为后续政策制定时的重要参考意见。
(1)地平线扫描的内涵
地平线扫描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其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它与环境扫描法等同,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50]。一般来说,它主要包含两个内涵:
[1]从狭义上看,它是一种政策工具,旨在机构或组织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或生态环境中,系统而广泛地收集与未来问题、发展趋势、观念和事件相关的信息和证据。此时,它主要包含几个特点:具有不同扫描模式,包括被动的信息查看模式和主动的信息搜索模式;涉及组织外部的各种环境;通常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充分利用广泛的信息来源;系统地收集和归档所发现的证据。
[2]从广义上看,它属于预见活动中的术语,是预见过程的一部分,旨在提高组织机构对不确定的、复杂的未来的应对能力。预见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地平线扫描的作用及所处的阶段,如表2-7所示:
表2-7 全面预见的三个过程[51]
预见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早期监测,通过地平线扫描进行识别和监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变化;第二阶段产生预见,通过未来规划,评估并了解政策的变化;第三阶段是借助情景分析法预设未来发展并制定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政策,以实现机构或组织的健康长远发展。在整个预见活动过程中,信息转化为知识,基于知识产生预见性成果,最终将这些预见性成果应用到科学决策的行动中。
通过上述描述,仅把地平线扫描当成一种政策工具用于预测在现有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预测偏离原有发展方向的趋势。笔者认为这属于一种较为狭义的理解,不能产生预设的战略能力,还将使政府制定政策受到限制。为了充分发挥地平线扫描的优势,根据Beat Habegger[52],地平线扫描应包含以上两层含义,地平线扫描必须嵌入更加全面的预见过程,通过专业团队构建网络,实现广泛的社会学习,并使地平线扫描结果应用到政策制定过程中。
(2)地平线扫描的作用
首先从地平线扫描的目标来看,进行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应对长期挑战,重新配置政策体系。其次,作为前瞻研究的方法之一,地平线扫描能够提供关于动态变化、未来挑战和机遇的情报,从而能够支撑新政策的构想和设计。另外,在地平线扫描的过程中,通过促使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嵌入式参与政策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改善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合理性。最后,通过构建和相关利益者对现状、未来挑战及愿景的共识网络,将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1)澳大利亚HealthPACT[53]
[1]背景:
澳大利亚的地平线扫描项目是在卫生政策技术咨询委员会(HealthPACT)的指导下进行的一项机构联合项目。HealthPACT是澳大利亚卫生部长顾问委员会(AHMAC)的下属小组委员会,直接向医院主要委员会(HPC)提交报告,其成员主要是来自相关部门的成员代表,如国家领土卫生部门、澳大利亚卫生和老龄化部门、医疗服务咨询委员会(MSAC)、新西兰卫生部和新西兰地区卫生董事会等。HealthPACT的作用之一是为司法管辖机构提供基于证据的有关新兴技术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用于协助管辖融资决策,并为管理新技术的引入提供依据。
HealthPACT所进行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平线扫描网络(ANZHSN)[54]开始于2003年11月,结束于2010年11月。ANZHSN是由卫生和老龄化协会开发和维护的,此项目旨在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卫生部门提供新兴技术信息,实现在相关卫生系统中信息的交流,并对新兴技术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为支持HealthPACT的工作,在此项目中阿德莱德大学的阿德莱德卫生技术评估(AHTA)和澳大利亚新技术程序的安全有效性——外科(ASSERNIP-S)提供地平线扫描报告,并且在ANZH-SN网站可以免费获取。
[2]概况及现状:
HealthPACT执行并提供地平线扫描的功能,促使委员会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的卫生辖区内识别、分享和管理基于证据的重大新兴医疗技术的信息。
目前由HealthPACT秘书处负责关于医疗技术的两种类型报告:新兴医疗技术报告(较为深入但非系统性的技术审查报告)和技术简报(简要概述一项技术)。截至目前,信息医疗技术报告平均每年更新一篇,仅有2015年更新了三篇,内容较为详尽,报告从文化、宗教、伦理等角度进行研究,对当前医疗技术、政策、医疗手段等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相比之下,技术简报更新较快,数量较多,主要分为专业性技术简报和会议产生的技术简报。每年这些报告和简报均是由HealthPACT内部和外部签署合同的顾问经过严格的系统审查过程产生的[55]。
为了支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采纳和应用医疗技术方面的信息,HealthPACT向HPC以及其辖区内的医院和其他决策者提供与新兴医疗技术有关的及时、权威、基于证据的建议,并评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区域内新兴技术对医疗服务和现有技术的潜在影响。
为了实现其愿景,实现目标,促进价值观的形成,HealthPACT制定了以下目标和行动计划,如表2-8所示。
表2-8 HealthPACT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56]
[3]小结:
从地平线扫描对象看,澳大利亚地平线扫描项目主要是针对有关医疗卫生技术的前瞻性预测,有助于投资、引进新兴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决策。地平线扫描的执行项目虽然以HealthPACT为主导,但在执行过程中突出了跨部门间的合作,特别是高校等非医疗性质机构的参与。从门户网站更新来看,虽然ANZHSN的项目已经截止,但是HealthPACT地平线扫描的任务并未停止,而且迈入了新的阶段(2015—2020战略规划阶段),其内容更新及时、数量较多、形式较为完备,并实现内容可获取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地平线扫描支持决策功能的实现。
(2)欧盟JRC
[1]背景:
作为欧盟委员会的服务机构,联合研究中心(JRC)[57]的使命是通过独立的证据,在整个政策周期中支持欧盟政策的制定等相关活动。其将通过健康、安全环境、能源供应保障、可持续机动性、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等研究结果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JRC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专业实验室和独特的研究设施以及几千名科学家,致力于支持欧盟政策。
JRC的工作支持大量的欧盟政策,从农业和食品安全到气候变化以及核安全、创新与增长。
科学技术对制定良好的政策非常重要。JRC的科学家所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到改善公共健康、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安全和包括较为深远的跨领域活动。其中跨领域活动包括行为的见解、前瞻研究和地平线扫描、影响评估、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JRC通过前瞻研究和地平线扫描来研究政策和技术的长期影响,并预测新兴的社会挑战。前瞻研究探索未来的科技成就及其对社会潜在的影响。它旨在识别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领域以后可能带来的改变,推动经济,产生环境和社会效益。JRC的前瞻性研究遵循一个基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和技术(如,情景分析法、趋势分析等),主要指识别和分析在一段时间内(5至30年)欧盟政策所产生的影响。JRC极力吸引和鼓励不同背景的专家和欧盟委员会的利益相关者、产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大学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所选的前瞻研究课题也会以高层政治优先事项的形式呈现或者与欧盟委员会共同确定[58]。
[59]JRC的前瞻研究和地平线扫描——ForLearn项目[2]:
JRC的ForLearn项目旨在巩固和提高整个欧洲的前沿知识和技术的可获取性。它开发了一个在线前瞻指南,是理解和进行前瞻的主要资源,最近更新是2015年版本。地平线扫描收集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环境领域新出现的问题和趋势相关的信息。它更强调对未来而非已经计划好的活动的研究。从2004年起,JRC已经组织了四次面向未来的技术分析会议(FTA),旨在开发共同体的前瞻、预测和技术评估。会上专家们通过互动、预测未来的发展,来指导策略、政策和决策的制定。
在ForLearn项目中,环境扫描和监测不属于预见的方法,是前瞻性预测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首要步骤。它旨在监测“弱信号”,以为未来重要的变化提供早期预警。
建立一个正式的扫描系统意味着一个致力于持续监测变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要弄清楚建立扫描系统的原因、参与扫描所需要的水平和扫描结果的用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法可以监测未来发展的早期信号以为做出反应尽可能地争取更多时间。
这个过程涉及很多扫描技术。通常这是分配给个人或者小组的任务,并需要定期向组织报告(有时有外部专家的会谈、视频等)。执行任务的人员能够通过网络搜索、在线数据库以及扫描媒体和文学评论等方式获取材料和信息。文本挖掘、文献计量或者专利分析也是现有支持分析的工具,这些工作也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实现。扫描环境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组织专家小组,要求小组专家系统地提供有关未来重要发展的观察和判断。为激发进程中新观点的产生,小组的组成形式可以随时变化,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交流媒介。扫描可以用于通知管理过程,确保在初期阶段就能够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60]。
在介绍如何进行前瞻性研究中,ForLearn运用了Amanatidou等人所提到的两种主要扫描方法识别新兴问题。一种是探索性扫描,从不同来源的数据获取潜在的信息问题;另一种是集中扫描,识别描述大量潜在问题的核心文件。最佳扫描方法组合的选择受限于语境问题,如主题研究的目标、能力、资源、组织文化和时间以及内容等问题的潜在风险和紧迫性、广度和深度、公众意识和关切程度。在这方面,通过手动扫描、维基、专家调查、会议、推特、文本挖掘工具和技术来识别信号[61],[62]。
[3]小结:
与之前澳大利亚地平线扫描不同,JRC的地平线扫描是前瞻性研究的重要一部分,但是他们拥有共同的目的——支持决策者的决策或制定政策。另外,作为区域性联盟,制定涉及多方利益的欧盟政策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能够充分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充分合理的依据,地平线扫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涉及的范围也会更加广泛,而且更强调扫描方法运用的多样化。
(3)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 SCAR)地平线扫描项目[63]
[1]背景:
为了维持领先地位,SCAR必须在南极和南部海洋科学方面保持不断发展的前瞻和新兴方向的探索。为此,SCAR将会进行定期的科学前沿评估。通过世界领先的专家对南极和南部海洋科学有关的新兴前沿进行地平线扫描,并识别现有知识与未来发展的差距。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来自于SCAR会议、座谈会、研讨会、会议和其他科学聚会、SCAR的行动结果以及专家和项目计划组织、国家南极规划和战略文件、SCAR的科学研究项目结果以及SCAR的交叉联系会议报告等。评估将产生对南极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将要面临的重大挑战的预测。这些评估将会使SCAR的领导和成员进行科学组合、总结规划或做出新的决策。
其中2011—2016战略计划呼吁建立一个地平线扫描活动来支持SCAR在南极和南部海洋科学研究的愿景,促进国际合作,以及实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建议的使命。
作为2011—2016战略规划使命的一部分,SCAR领导全体人员致力于每4或5年的地平线扫描,以更好地预测未来南极科学的走向以及如何产生更好的支持科学决策的知识。这将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的影响,并确保有必要的基础设施来支持下一代的南极科学项目的进行。
虽然这是SCAR第一个南极和南部海洋科学的地平线扫描计划,但是未来每四到五年都将会基于最新的科学和全球发展对关于未来的观点进行修订和更新。每次扫描计划均将以假设和当前知识状态开始,在快速变化的时期,将会在四到五年的时间内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定期、持续和超前的思维能够修正和识别新兴趋势,而这些趋势对于短期内形成战略规划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2]概况:
A. SCAR的地平线扫描框架。在这个科学政策建议的框架下,扫描形成了框架的第一个元素,并将提供一个基于社区的未来20年的南极和南部海洋发展方向的视角。扫描不会试图直接解决决策者的问题,但是决策者将会成为参与扫描活动的一员,而且其他的活动将会受益于此次扫描结果。
第二个元素——南极保护策略,它是社区驱动的一个结果,强调在未来10到20年里就南极和南部海洋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决策者进行更好的沟通的必要性。南极保护策略将考虑扫描所识别的科学效用。作为反馈,南极保护策略将会从“向决策者提出科学建议”的角度展现关键科学知识的需求或差距。
第三个元素——南极环境门户,被看作是“一站式购物”的网站,主要提供成形的科学政策输出。门户由SCAR发起,新西兰负责维护和发展。便利地获取最新和最权威的科学发现和知识是政策制定部门最需要的。扫描的结果和南极保护策略将会直接支持门户的目标和信息需求。
B. Retreat活动。科学地平线扫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新西兰昆士城举行的Retreat活动,如2014年4月20~23日,来自22个国家的72位参与者,包含了科学家、国家项目的指导者或负责人、决策者、政策制定者、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生。活动上提出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并达成一致。地平线扫描国际指导委员会从500个高素质的候选人提名中确定参加人员,参与人员主要考虑的是优秀的科研人员和领导者。为了确保覆盖南极科学研究的范围,根据SCAR的科学活动情况,提名人员主要包括地质专家、生命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和政策制定人员。
Retreat活动的参与者代表着他们团体的利益,并负责在他们的专长领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活动鼓励人们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利用机会参与地平线扫描(如,在线问题请求)。此类活动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的交流,将大大加强地平线扫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C.地平线扫描情况。截至目前,SCAR现有的地平线扫描结果主要包括:通过扫描发现的80个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极地研究;六个南极科学的优先事项;未来20年里南极和南部海洋科学研究的路线图;未来南极和南部海洋科学规划。另外后续工作主要有:南极路线图的挑战项目——把南极研究问题应用到实践中;南大洋生态研究中未来挑战的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SCAR地平线扫描结果的传播形式主要包括:传播活动,包括与共同体的沟通结果以及产生的高质量的文章;宣传和新闻发布;后期Retreat产品和活动;地平线扫描报告;地平线扫描媒体。另外本项目有来自多方机构的大量的财政赞助,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3]小结:
SCAR的地平线扫描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有利于地平线扫描活动有计划性地进行。其战略规划对地平线扫描的目标设立较为清晰。地平线扫描框架的建立特点之一是强调决策者的参与,这有利于地平线扫描结果的充分应用于支持决策。通过Retreat活动发现,参与者的广泛性和科学性,涉及领域较为广泛,使扫描结果更加准确、科学。完备的地平线扫描框架体系,展现了现有成果和后续工作的基本情况,无论从扫描结果的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看,还是财政保障等方面,均表明SCAR在地平线扫描应用方面较为成熟,属于成功范例。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地平线扫描的出现及应用相对较晚,目前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对地平线扫描的相关研究也较少。但是在相关国际组织机构中,作为前沿预测分析的一部分,地平线扫描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不断受到重视。笔者通过以上实践应用的分析总结了所得到的一些启示,以期为未来地平线扫描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具体如下:
[1]地平线扫描的领域有待拓展。
目前有关地平线扫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特定行业领域,如医疗卫生领域的新兴技术的前瞻、支持公共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对地平线扫描进行跨主题、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还较少。
[2]地平线扫描的实现需要广泛的合作。
地平线扫描团队具有复杂性,既需要地平线扫描专家,又需要相关主题领域的专题专家。基于扫描过程中,会涉及复杂的学科领域知识、政策等问题,对于一般组织或机构而言,实现扫描目标较为困难,这就需要与外部专家进行广泛的合作。
[3]地平线扫描应与其他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在前沿预测中,只有将地平线扫描方法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才能保障前瞻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有关地平线扫描的研究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相关组织和机构所使用的地平线扫描方法也有所不同。要对未来的发展实现科学的预测,采取单一的研究方法是实现不了的,地平线扫描方法也是如此,需要结合其他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因此,当前各类机构或组织应把地平线扫描作为前瞻研究的一部分。
[4]地平线扫描应用的保障机制。
地平线扫描的顺利进行需要有财政支持、人力支持等各方面的保障。进行地平线扫描,最好以国家或者区域组织为单位建立扫描中心,负责经济、政策、环境、法律、文化等领域的扫描,其扫描结果可提供给各个行业的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学术机构与企业使用,帮助其提高应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同时这还将为各方面专业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沟通与互动平台。
总之,地平线扫描方法虽然在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机构或组织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但是为了其在情报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前沿预测的作用,未来还有待于深化对理论体系的研究,同时实践应用也尚待成熟。
2.2.4 网络环境下的情报研究模式及研究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产生、传播方式发了巨大的变化。第一,网络中产生的信息数量庞大。互联网已经覆盖了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传统的门户网站到Web 2.0时代的社交媒体,互联网实时产生了大量的数据。第二,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变化快。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网络信息可以迅速地传播,并且范围更广。同时,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生成的成本极低,信息更新变化速度快。第三,网络中存在大量异构信息。网络信息不同于传统的纸质信息,它大多是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情报研究,对情报研究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在机遇方面。首先是互联网给情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内容上,众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被互联网化;在格式上,互联网上除了传统文本信息外,还有大量多媒体的信息。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下,情报人员可以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性知识,而这在过去是无法做到的。其次,互联网使得情报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互联网的产生、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理空间限制,让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扁平化。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成本很低。在互联网产生之前,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时,企业可能需要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信息。而现在,众多企业会将自身的信息、产品资料放在网上。情报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从网上抓取到相应的信息。再次,互联网信息更新及时,便于情报人员获取新信息。第四,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研究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在信息搜集、信息分析、情报成果交付和呈现过程中,情报人员利用先进的工具或软件进行情报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在挑战方面。首先是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对信息搜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具体表现为情报人员从互联网海量数据中搜集到特定信息的难度变大。同时,信息零散、无序、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这就使得情报人员搜集的信息价值密度低,信息甄别困难。其次是互联网信息更新变化快,这对情报人员的信息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情报研究强调信息的及时性,情报人员要能够及时检测到信息源的变化,并做出应对。再次是互联网存在大量的异构信息,这些半结构、非结构化的信息加大了搜集、存储和分析的难度。
从整体来看,互联网的发展给情报研究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该正视挑战、把握机遇,利用现代化技术,积极探索新的情报研究模式,创新的情报研究方法,从而推动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
随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情报研究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一,情报源从印刷型单一文本向以网络资源为代表的多类型转变;第二,数据库正在取代“资料卡片”式的情报积累方式,情报分析处理逐步走向自动化;第三,情报交流方式由单向服务向交互式服务过渡;第四,工作定位也开始由单一型情报研究向综合性情报研究咨询转变等[64]。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于情报研究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情报研究需要从传统的工作模式向信息化的工作模式转变。
(1)形成以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搜集模式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及时、传播速度快、获取成本低的优势。在网络时代,情报研究的信息搜集应该侧重于网络资源的获取,形成以网络资源为主,电子资源为辅、纸质资源作补充的新型搜集模式。网络资源包括网站信息、博客、贴吧、微博、网络数据库等。情报人员应该掌握网络信息检索技能,能够依据情报研究主题,在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搜集信息。当网络资源不能满足需求时,情报人员可以进一步通过电子光盘、磁盘数据库和纸质版资料来弥补需求。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以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搜集中要加强信息的甄别工作。
(2)形成以数据库为主的资源建设模式
加强数据库建设是网络化情报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由于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特性,信息搜集工作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没有完善的数据库去组织、存储这些信息资源,杂乱无章的信息就无法发挥价值。当前数据库建设要以网络化为方向,能够处理网络中半结构、非结构化的数据。面对大数据的挑战,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要向非关系型数据库转变。同时借助网络,数据库建设要加强数据的共享。
(3)形成以网络支持的成果发布模式
情报产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需要及时传递给决策者。而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情报成果的发布借助网络可以迅速传递给决策者,保证情报成果的时效性。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范围广。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情报成果可以短时间内传播给更多的受众,提高情报成果的影响力。再次,互联网可以传递多种形式的情报产品,包括文本、音频、视频文件等,从而丰富了情报成果内容。情报人员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个人博客等网络途径发布研究成果。
(4)形成以网络为平台的情报工作共享协作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情报工作平台日趋网络化。情报研究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构建以网络共享平台为载体的情报研究协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第一,要整合情报信息,统一管理情报数据库。通过网络将分布在不同数据上的情报成果进行共享。第二,要改进合作形式,增强情报分析人员的协作。每个情报分析人员都有一部分自己掌握的知识或是情报信息。通过共享协作,将自己的知识或是情报放到网络共享平台上,从而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通过网络化协作,情报分析人员在各自擅长的情报流程中发挥专长,从而推动整个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第三,要建立情报分析人员的社交网络。网络共享平台在情报研究中的运用体现在通过设置情报分析人员的黄页(联系方式和专业领域),为优秀者提供多部门轮训机会,鼓励组建各类虚拟团队等方式尽可能地为情报人员的协作牵线搭桥,把分析专家的个人信息记录并编目到系统中,使每个人既是使用者又是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中找人和被找都变得十分便捷。
(5)形成“小核心,大范围”的情报研究模式
“小核心,大范围”研究模式是指专职研究人员与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每个研究项目的核心人员并不多,主要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做好课题的设计、分解和综合分析工作,然后利用大量外聘专家,根据他们的学术专长兼职参加研究工作,实现智慧共享[65]。例如,兰德公司华盛顿分部仅有20多名研究人员,但参加他们研究工作的外部专家多达600余人。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为专家间相互交流创造了便捷的空间。20多名专职研究人员的“小核心”与600多名外部专家的“大范围”通过网络进行合作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特别是结合到具体的情报工作,由于情报研究人员大多都没有从事过一线生产、管理工作,所以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缺憾。因此,结合有关外部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工作,是深化情报研究,增强针对性,从而提高情报研究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网络化时代,创新情报研究方法要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研究方法或是创造新的方法以适应网络化的情报工作需求,提高情报工作效率。
(1)创新信息搜集方法
信息搜集是竞争情报工作的基础,它为情报分析、情报传播、情报反馈提供了可靠与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信息搜集工作涉及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信息搜索,强调信息的获取。情报工作人员在确定相关主题后,通过多个渠道搜索相关的信息。传统的情报搜索渠道和手段主要有:公开渠道,如商业联机数据库、出版物、广告杂志、行业性会议等;非公开渠道如企业内部信息、专业咨询机构报告等。Web 2.0时代最为主要的信息搜索渠道是互联网。第二是信息集成,强调信息的存储整合。在信息搜索阶段,会涉及多种多样的信息。然而杂乱无序的信息是无法为后续的情报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的。因此信息集成就需要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格式处理,分类储存,完成集成化工作。通过信息“搜”与“集”,竞争情报工作才可以获得有价值并且可操作的信息。因此,针对信息搜集的研究可以为竞争情报工作的优化提供支持。
[1]信息搜索。
在网络环境下,为了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需要借助各种机器辅助。搜索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搜索引擎使用方法、数据库检索方法、各种站内检索方法等。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整理和分类,并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供用户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用户查询三部分。使用搜索引擎可以查找公司网页信息、Blog信息、BBS信息、贴吧信息等;同时,搜索引擎可以实时监测信息源,及时更新抓取的信息,情报人员使用搜索引擎可以实现全面动态跟踪信息源。搜索引擎可以大致分为:全文搜索引擎类、目录索引类、元搜索引擎类。除此之外,从内容上细分,还会有专注某一特定领域的垂直类引擎。不同类型的搜索引擎有不同的优势,情报人员要根据信息搜集的需求选择和组配各种搜索引擎。
数据库检索方法主要是进行网络数据库信息搜集的方法。网络中存在各种类型的适用于情报研究的数据库,具体可分为专利数据库和非专利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中收藏了具有高情报价值的专利文献,是情报研究重点跟踪与关注的情报源。搜集专利信息的方法是针对相关情报主题词,进行相关的逻辑组配,在相关的专利数据库中检索。非专利数据库是指各种综合类数据库、行业数据库等。非专利数据根据自身的特点会有不同的检索系统,情报人员可以先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进行预检索,然后找到相关数据库再进行正式检索。
站内检索是指在网站内部、网络社区中进行垂直检索的方式。在特定的网站内部,借助网站提供的检索工具可以进行深度检索。网络社区是一种网上特有的虚拟社会,汇聚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用户,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网络社区分为实时社区和非实时社区。实时社区有QQ、微信、微博等即时聊天社区;非实时社区有博客、问答社区、百科社区等。情报工作人员可以在站内进行信息搜集,比如说进入某行业的BBS社区,可以在相关产品的贴吧里了解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由于某一情报主题的信息资源会分布在互联网的不同平台上,为了搜集到全面的信息,情报人员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网络检索方法,集成不同信息源的数据,做到信息搜集的“快”“准”“全”。
[2]信息集成。
信息集成方法强调将网络上发现的信息存储到本地,为情报分析做准备。信息集成的方法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提取方法和网络信息存储方法。
为完成信息抽取,首先需要做的是将网络信息下载到本地。网络信息下载的方式包括防拷贝网页信息获取方法、单站信息批量获取方法、定题信息采集方法、网络信息监测方法。有些网站为了防止他人随意复制网站信息,采取了限制复制的技术[66]。针对此类的设限信息源,情报人员可采取从源码中复制信息、网页另存为的方式搜集信息。网站信息的整体下载方法和定题信息采集的方式包括运用网站下载软件的方式,自制浏览器批量下载的方式等。网络信息监测的方式是主要是利用网络监测工具,定时推送最新信息。
提取信息是对下载到本地的信息进行过滤,去除垃圾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网页中的垃圾信息包括网页广告、网站设计者故意预留的无意义关键词等。情报人员可以利用垃圾信息过滤软件、主题相关性等方法除去无用信息。网页信息的抽取可以在分析网页结构的基础上,利用HTML Parser等工具对网页进行解析,从而直接抽取出需要的信息[6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本体技术被应用到信息提取中。通过构建领域本体,建立领域知识库,从而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度。
信息存储是将提取的信息有序化的保存,便于信息处理。在网络环境下,数据存储从批处理向流处理转变,情报人员可以利用数据库存储技术,例如,nosql数据库对半结构、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存储。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数据库存储方法,情报人员可以有效进行信息组织。
(2)创新信息分析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的信息资源被数字化。针对数字化资源的情报分析,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这些技术、方法促进了信息分析和情报研究的定量化、模型化、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情报研究工作的深度和效率。了解和学习这些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信息分析方法,将有助于情报研究人员拓展相关知识,掌握最新手段,提高情报研究分析能力,也将有助于信息技术研发人员把握前沿技术,借鉴相关经验,开发研制更多、更好的网络环境下信息分析与情报研究的新工具、新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在传统的信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围绕着数字化信息源,采取网络计量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关联分析法等技术方法,从信息资源中发掘知识。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信息分析方法。
[1]网络计量分析法。
网络计量分析法是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和技术计量学在信息网络时代融合的产物。它主要是以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为基础,采用数学聚类分析法、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网络计量学主要研究对象有三个层级:网上信息的直接计量;网上文献及其相关特征信息的计量;网络结构单元的信息计量。网络计量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网络链接分析和网络影响因子分析。链接分析用来分析网站之间相互链接的特征。比较典型的应用是搜索引擎排序,例如,Google采用的Page Rank算法进行检索结果的排序。网络影响因子是由情报学家P.Ingwersen在1998年提出,是指在某一时间,来源于外部和自身内部指向特定国家(或)网站的网页数与该国或该网站中的网页数之比。通过对网络影响因子的分析,可以测度一个网站被重视和利用的程度,并以此来确定网络中的核心网站。
[2]关联分析法。
相关性原理是情报学的基本原理,为情报关联分析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关联分析又称为关联挖掘,是在交易数据、关系数据或其他信息载体中,查找存在于项目集合或对象集合之间的频繁模式、关联、相关性或因果结构。关联分析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项集之间有趣的关联和相关联系。关联分析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购物篮分析。该过程通过发现顾客放入其购物篮中的不同商品之间的联系,分析顾客的购买习惯。通过了解哪些商品频繁地被顾客同时购买,这种关联的发现可以帮助零售商制定营销策略。网络环境下,情报研究面对着海量的信息,直接信息表面很难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情报研究应该借助响应的情报分析软件,运用关联分析算法,如Apriori算法,深度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关联信息。
[3]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或点群分析,它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类问题的数量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多元统计方法,是当代分类学与多元分析的结合。聚类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样本自身的属性,用数学方法按照某种相似性或差异性指标,定量地确定样本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这种亲疏关系程度对样本进行聚类。聚类分析法的特征有:第一,聚类分析简单、直观。第二,聚类分析主要应用于探索性的研究,其分析的结果可以提供多个可能的解,选择最终的解需要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后续的分析。第三,不管实际数据中是否真正存在不同的类别,利用聚类分析都能得到分成若干类别的解。第四,聚类分析的解完全依赖于研究者所选择的聚类变量,增加或删除一些变量对最终的解都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第五,研究者在使用聚类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可能影响结果的各个因素。第六,异常值和特殊的变量对聚类有较大影响,当分类变量的测量尺度不一致时,需要事先做标准化处理。在网络环境下,情报研究搜集到的信息可能是无序的、错综复杂的。情报人员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可将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类目划分,一目了然地进行下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