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教学艺术(第二版)
- 孙菊如 陈春荣
- 2010字
- 2020-07-09 17:26:57
第二版 前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态创造性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展。教育是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源于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只要我们走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寻找和体会,教育处处都是美的乐章。
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用神奇的力量点化课堂的美丽,在给学生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快乐。当智慧和艺术充盈教室空间,教学过程时时流淌着诗意,处处洋溢着温馨,天天充满着激情,师生共同享受着课堂,享受着生活,享受着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中,教师努力追求教学中各环节的艺术。比如教师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独具特色的备课与教学设计艺术;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艺术,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创设艺术,幽默风趣的讲课艺术;潇洒大方的教学板书艺术;强劲有力的教学小结艺术,都会给整个课堂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艺术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创新有赖于常规教学。
课堂教学艺术应该讲究本色,研究课堂教学,通常人们总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两个问题更为重要。
课堂教学艺术,不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是教师基本素质的一种表达,它拒绝花拳绣腿,无须标新立异,不必特意雕琢,不为生计而教,不为功利而教,不为完成任务而教,不为应付检查而教,不为表演作秀而教,更不必着意迎合他人的口味。尽管事有例外,情有特殊,但教师的主观意识上,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该如此。那么“为什么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发展需求)出发,精心组织和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讲授、提问、讨论、质疑、小组合作、个别点拨等),为孩子的发展而教,为孩子的一生幸福而教,为若干家庭的希望不致破灭而教,寻求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得益。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遵循教学规律以及美的规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引导学生发展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讲课,不是简单地读教材、念讲稿,而是一种讲为主,演为辅,边讲边表演的艺术性活动。它是各级各类教师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基本功。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直到当今现代社会的学校,课堂教学成为教育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途径,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教课教师的讲授质量与水平,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为了满足市场的急需,适应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以确保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及时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当中,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平台,在深入研究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基础上,本书大胆地将这些思考,再次梳理出来,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本书特点在于:
第一,针对性。本书的突出点是重视新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点探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多种操作方法和实践过程,将课堂教学艺术的讨论落在具体的、情景化的实践之中,力求使读者明确为了培养教师教育基本能力,全面提高师范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并思考“怎样教得更好”。在介绍每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将教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适当地讨论“为什么教”的问题。
第二,可读性。案例研究是一种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这种研究不作单纯的理论阐述,而是从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归宿。
第三,时代性强。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大到整个理论体系,小到具体表述,多是老套陈旧的东西,不仅学生学起来不新鲜,就是教师教得也厌烦。本书编写注重反映新课程理念并提供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和观点。这使得本教材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时代特色。
第四,基础性。本书以21世纪中小学教师必须确立的教育教学观念为主线,精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求面面俱到,不在概念和原理上兜圈子,而是在提高师范生的认识和能力上下功夫。
第五,实践性。本书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着眼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新课程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结合,着重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作了一些有益探讨,重点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多种操作方法和实践过程,将课堂教学艺术的讨论落在具体的、情景化的实践之中,写作的视角、研究的方法都带有浓浓的实践性。
孙菊如
201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