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贸易政策概述

3.1.1 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类型

1. 贸易政策的含义

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

阅读材料3-1

贸易政策的特征

(1)贸易政策的宏观性。贸易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贸易差额直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间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外贸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GDP和就业增加有重要作用;进出口贸易是连接国内外市场、国内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基本渠道,进出口政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国内物价,控制通胀。

(2)贸易政策的统一性。贸易政策应当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且稳定、透明、可预见。

(3)贸易政策的协调性。贸易政策应当与财税、金融、产业、投资、区域、收入、消费、社会保障、环保等政策相互促进、支持,增强互补性,减少互竞性。

(4)贸易政策的政治性。其制定和实施过程远超出一国经济政策的范畴,具有内政、外交、社会、安全、气候、环境等超经济属性。其突出表现在:一是国际经贸合作的政治性。如优惠贸易政策安排、发展援助、区域经济合作(例如FTA)等都具有明显的对象性,在选择政策优惠对象(国家)时,其政治考虑将是决定贸易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国际经贸谈判的政治性。如在国际贸易谈判、与贸易相关的其他国际谈判(如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场合,利益相似的国家往往组成各自的谈判阵营,统一谈判立场,实现有利于本利益集团的国际贸易体制安排。

(5)贸易政策的国际性。贸易政策制定、实施及修改,不仅要依照本国法律,而且要遵守多边、区域和双边政府协议以及有关国际规则与惯例。除了体现为应当遵守签署的双边和区域经济贸易协定(例如FTA)外,贸易政策的国际性主要体现为WTO规则体系约束下的通知义务、磋商机制和政策审议机制。

资料来源:课题组. 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与体制机制创新. 国际贸易,2010(3):4-10.

2. 贸易政策的类型

按贸易政策实施主体、实施范围,可分为多边贸易政策、诸边贸易政策、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按其对外销生产和内销生产的保护程度,可分为外向型贸易政策和内向型贸易政策。

按其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前者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预,任其自由竞争,又称“不干预政策”。后者指国家广泛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范围,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不受或少受外国的竞争,同时对本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实行补贴和各种优待,以鼓励出口,其实质是“奖出限入”,因时代不同,其性质、作用与特点不尽相同。

3. 贸易政策的形成

图3.1是贸易政策形成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公众、政府、本国和外国的利益集团根据各自既定的目标或既得利益产生对贸易政策的需求和供给,进而决定贸易政策选择的质量(形式)和数量(程度)。

089-1

图3.1 贸易政策形成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张汉林,等. WTO主要成员贸易政策体系与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1.2 贸易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贸易政策体系对经济贸易影响的作用机理如图3.2所示。

090-1

图3.2 贸易政策体系对经济贸易影响的作用机理

资料来源:张汉林,等. WTO主要成员贸易政策体系与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 贸易政策的目标

贸易政策通过竞争效应、价格效应、引致效应等试图实现如下主要目标。

(1)市场目标:保护本国的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2)产业目标:促进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善。

(3)资金目标:积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或资金。

(4)整体目标: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和利益。

2. 贸易政策的手段

贸易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两大类: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详见本章第2、3节。

3.1.3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依据

1. 演变的概况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依据见表3-1。

表3-1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依据

090-2

注: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走上了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受到旧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的严重阻碍,一些国家开始摒弃自由贸易原则,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希冀实现工业化。其理论基础包括: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甘德·弗兰克的“都市—卫星”说。

2.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早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它集中考察一国致富之道,是当时人们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实践的直观感知,以及由此导出的一系列基于经验主义的政策结论。它认为货币等同于财富,对外贸易是增加一国货币的真正源泉,崇尚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商业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保护本国工商业,管制金银(早期)和对外贸易(晚期)。它建立起以国家干预主义为手段、以奖出限入为基本框架的保护贸易制度。直到今天,各国贸易政策中仍可隐约见到重商主义的影子。

**新贸易保护论包括:关税强化国防安全说,关税改善贸易收支论,保护改善贸易条件论,关税降低总失业论,关税增加特定产业就业论,关税增加稀缺生产要素收益论,夕阳产业保护论,矫正国内市场扭曲论,保护国内就业、维持国内高水平工资论,保护公平贸易论,非经济目标的超保护贸易理论(社会公平论、国家安全论、环境保护论)等。

***战略性贸易理论:以伯兰特—斯潘塞“以补贴促进出口论”,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为代表。主张战略性贸易政策,培育比较优势。

****新自由主义渗入国际贸易领域,代表人物:巴拉萨(B. Balassa)、巴格瓦蒂(J. N. Bhagwati)、克鲁格(A. O. Krueger)、拉尔(D. Lal)、里特尔(I. Little)、斯瑞尼瓦桑(T. N. Srinivasan)等。新自由主义者从研究贸易战略和贸易体制入手,进一步在理论上进行阐释,从而探讨一系列相关的贸易政策问题,逐步形成了其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观点: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不利于发展,主张实行中性贸易体制,向中立性激励结构转变,趋向于更自由的贸易体制或二者兼而有之。[资料来源:黄静波. 新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论及其演进. 经济学动态,2003(11):65-68. ]

经典人物

李斯特

092-1

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出生于德国一个皮革匠家庭。

1806年开始在符腾堡王国政府中任职,后担任国会议员和经济学教授,曾因参与反封建活动和批评当局被判处10个月监禁。

1820年因提倡在国内实行自由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被推举为国会议员。

1825年因主张大力改革被驱逐出境,流亡美国,受到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A. 汉密尔顿(Alexander Hemilton,1757—1804)幼稚产业保护思想的影响,并且亲眼见到美国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成效,开始主张贸易保护。

1832年被美国任命为驻德国莱比锡领事,回到德国,宣扬贸易保护和德国统一。

1841年出版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保护贸易理论尤其是保护幼稚产业理论(Infant Industry Theory,又译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幼稚产业保护论是早期贸易保护理论把经济同政策结合起来的一个亮点,对落后国发展为新兴工业国有积极的借鉴指导意义。

1846年贫病交加,自杀身亡。

资料来源:http://test.upvvv.com/ask/question.php?id=2585,2010-04-30.

2. 演变的基本规律

(1)世界经济发展是贸易理论和政策被接受与变动的基础。贸易政策实质是争夺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形势又与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当世界经济处于高速稳定发展时,接受自由贸易理论、采取自由贸易政策是主流;反之,则贸易保护理论和保护政策占上风。

(2)竞争力是一国接受贸易理论和采取贸易政策的基础。一国国家总体竞争力处于强势时,通常愿意接受自由贸易理论,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3)从世界经贸发展来看,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的促进作用大于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

3. 演变的启示

(1)将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并不可取,也不符合实际。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有着内在联系。一方面,不加节制的自由贸易会加大世界经济两极分化、边缘化,恶化生态环境,形成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如果保护贸易政策立足于保护和促进幼稚产业成长,增强本国竞争力,着眼于动态优化配置资源,则是合理的,这是把竞争限制在本国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可以为平等竞争的自由贸易创造条件。

(2)从实践上看,一国外贸政策的选择往往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经济力量的强弱。一般来说,经济较发达、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国家,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反之则倾向于贸易保护政策。一国竞争力相对变化,也会影响贸易政策的选择。②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不言而喻,采取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就会制定比较开放、自由的外贸政策。③利益集团的影响。外贸政策会较多地反映政治和经济占上风的集团的利益。一般来说,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和集团倾向接受贸易保护理论并支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而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则易于接受自由贸易理论并支持自由贸易政策。在总的贸易理论和政策下,由于竞争力差异,在同一时间内,一国有的产业主张自由贸易政策,有的产业则支持贸易保护政策。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该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于是,世界市场的形势变化也必然呈周期性,以争夺世界市场为己任的贸易政策也必然呈现出周期性。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对此应有充分的考虑。

阅读材料3-2

中国的贸易政策

中国贸易政策的目标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改革开放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追求贸易资源配置的静态利益(20世纪80年代)——推动经济增长目标(追求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动态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国贸易政策的调整:调整过程具有渐进性,从单纯保护转变为“奖出限入”保护,从隐形保护转变为规范性显性保护,从最初无意识到最终有意识地实现贸易自由化,调整从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延伸。近年,“提升结构”明显比“规模扩张”获得了更多的权重,“减顺差”成为商务部门的工作重心,出口退税等出口激励措施力度显著削减。

资料来源:http://finance.qq.com/a/20080721/000517_1.htm,2010-04-28,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