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蜀中时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于诗人故里昌明(唐绵州属县,今四川江油)。戴天山,在江油。杜甫《不见》诗写到李白在故里的“匡山读书处”,戴天山与匡山相连,是位于匡山之后的另一座山峰。少年李白在读书的同时,即开始学道。道观多建于风景佳胜处,李白早年的学道经历亦培养了他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怀。这首诗仅诗题标明是一首访道之作,诗的内容纯然描写山中明丽清幽的风景,而不涉道教,因而更像一首写景诗。从形式看,这是一首标准的五律,存留至今的李白故里诗多用这种“时尚”诗体写成,可见诗人早年曾潜心研习过近体诗。

犬吠水声中“犬吠”句:流水声中夹杂着犬吠声,两种声音共同营造了清幽的氛围。,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溪午”句:已到中午时分,等候在溪边的诗人仍听不到道观的钟声,表明道士还没有回来。。野竹分青霭青霭:青色的云气。分:显露,呈现。句谓透过弥漫在山间的云气,看到一片野竹。,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登峨眉山峨眉山:蜀中名山,唐代属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诗系李白青年时代登临所作,印证了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六首》)的自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周流:“周流”与“试登览”倒置,意即游览了山中多处景致。,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青冥、彩错:均写山色,一则青翠,一则斑斓。。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泠然”四句:写登山后产生的游仙幻想。泠然,轻快飞升的样子。紫霞,紫云,仙人飘飞于其间。锦囊术,成仙之术。“云间”、“石上”二句写成仙后的行为。。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平生”六句:写游仙向往。微尚,深藏于心中的念头。欢笑,指世俗感情。烟容,仙人的容貌。仙人托身烟霞,因称烟客,江淹《杂体诗·郭弘农璞游仙》:“眇然万里游,矫掌望烟客。”尘累,世俗牵挂。骑羊子,仙人葛由,《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凌白日,飞升入仙界。

登锦城散花楼锦城:成都的别称,又称锦官城。成都为益州(成都府)州治所在,是唐代极为繁华的都市,享有“扬(扬州)一益二”的美誉,见《资治通鉴》卷二五九。散花楼,在成都,隋代蜀王杨秀所建。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苏公,苏颋,据两《唐书》本传记载,开元四年为宰相,开元八年(720)正月任礼部尚书,随即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干谒苏颋应在此年春,同时游览成都,诗或作于此时。诗写锦城风光,表现了与《登峨眉山》诗迥异的世俗情怀。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飞梯绿云中飞梯:登楼的阶梯,“飞”形容其高,登楼有飞天之感。绿云:青云。,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三峡:长江三峡。诗句出之想象,隐约吐露了青年李白对出峡的向往之情。,春江绕双流双流:县名,在今成都附近,因居二江之间而得名。。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上李邕约作于开元八年(720)在渝州(今重庆)干谒刺史李邕时,李白当年二十岁。李邕,历仕武后、中宗、玄宗朝,史书称他“词高行直”,“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见两《唐书》本传)。开元七八年之际,李邕在渝州刺史任(见《金石萃编》卷七一《修孔子庙碑》)。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二句: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句意,表现自己乘时而起,建立宏伟功业的抱负。同风起,乘风而起,意即乘时运而起。抟,犹乘。摇,即扶摇,旋风。。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假令”二句:须参看李白青年时代所作《大鹏赋》,赋中既写了大鹏腾飞时“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又写了大鹏落下时“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风歇,风停下来。簸,激荡。沧溟,大海。。世人见我恒殊调殊调:为人的格调与众不同。,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二句:借孔子的话表达对李邕的期待,希望对方重视自己。《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宣父,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诏尊孔子为宣父。丈夫,指李邕。

别匡山此诗出于李白故里四川江油唐大明寺遗址所存北宋熙宁元年(1068)刻立的《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原无题,清编《彰明县志》、《江油县志》收录时加了诗题《别匡山》。传世的北宋宋敏求所编《李太白文集》不载此诗,此集亦编成于熙宁元年,因此可以推断,虽然宋氏在《后序》中明言“刻石所传”是收录李白诗的来源之一,但他事实上没有机会看到《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所以《李太白文集》未收此诗。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笺注》、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郁贤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陈尚君辑校《全唐诗续拾》均收录此诗。匡山,李白二十岁前后隐处读书的地方,参见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注〔1〕。诗作于李白即将离开故乡、漫游天下之际,其时约在开元十二年,当年二十四岁。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失:《彰明县志》作“饲”。。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莫怪”二句:申明离开故乡时的心志抱负。李白出蜀后所作《上安州裴长史书》写道:“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与诗句互参。书剑,代表读书人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学剑术”(《与韩荆州书》),又从赵蕤学纵横术,树立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宏伟抱负。出蜀之后,终生都在为实现这一抱负而不息地奋斗。明时,政治圣明的时代,此处李白赞美自己所生活的玄宗开元时期。

峨眉山月歌出蜀途中作,其时约在开元十二年秋。“峨眉山月”在诗中是故乡的象征和乡情的寄托。李白晚年所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有句:“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正是《峨眉山月歌》的回声。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二句:写月夜行舟情景。半轮,指上弦月,入夜时分月在中天,因而可见月影映入江流的景象,月随人行,殊有情谊。平羌江,即青衣江,流经峨眉山下,在嘉州(今四川乐山)汇入岷江。。夜发清溪向三峡夜发:实为拂晓出发。清溪:清溪驿,在嘉州犍为县(今四川犍为)岷江边上。诗人的行程是前一夜舟行平羌江上,至嘉州转入岷江,当晚住宿在清溪,次日拂晓从清溪出发,沿岷江而下,向三峡进发。诗即写于从清溪出发时。,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句:君,即“峨眉山月”。上弦月已在半夜落下,诗人拂晓出发时天空不见月亮,所以诗中说“思君不见”。渝州,今重庆,诗人出三峡必经渝州。没有“峨眉山月”相伴,诗人独自前往渝州,不免怅然。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宿巫山下出蜀途中行经三峡时作,其时约在开元十三年三月。三峡之中段为巫峡,巫峡北岸即巫山。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昨夜”二句:夜宿巫山下的实况描写。《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瞿塘:瞿塘峡,三峡自西向东之门户,峡中江流湍急,多险滩。。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雨色”四句:用宋玉《高唐赋》典,写峡中景色,发思古之幽情。楚王,楚怀王。《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丘,即巫山。访古,寻访宋玉遗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