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贫困家庭儿童心理研究
- 申继亮
- 2933字
- 2020-06-24 23:28:28
“压力”:贫困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家庭教养环境中,父母无疑扮演了绝对重要的角色。美国一项纵向研究中发现,若以贫困环境作为预测变量,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作为结果变量,那么家庭教养环境因素,诸如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婚姻状况以及情绪状况,对于子女的情绪和行为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贫困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呈两极化,或者因为生活压力太大疲于应付而忽视子女教育,或者因为急于让孩子摆脱贫困的束缚而关注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要求孩子在学习、特长方面尽最大的努力(Edler,1999)。同时,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恶劣的经济状况,如低收入、债台高筑、失业,会通过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严重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成人在经历了经济状况的恶化后,情绪会变得抑郁、低落,对未来非常消极,情绪稳定性也大大降低,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显得不耐烦,甚至将愤怒发泄在子女身上(Attar,Guerra,Tolan,1994)。
贫困人群长期生活在压力环境中,每天都必须应对各种资源稀缺带来的困难和由此滋生的问题。国外研究表明,RSM模型较好地概括了贫困人群的应对模式特点。在本研究中,我们会以RSM模型的两轴为基础,以贫困人群自身的视角,探讨家长和孩子在面对长期资源稀缺环境下的应对方式。
生活在长期贫困中的家庭,很容易陷入无助又无奈的状态,即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相关研究发现,应对方式对贫困人群的情绪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但也许是因为遭遇了太多挫折,贫困人群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普遍倾向于使用否认、忽视、被动等风格的应对方式,很少主动积极地解决困难。被动的应对方式往往和抑郁情绪过高相关。并且,父母是孩子进行社会学习的第一榜样,因而父母的应对方式也很容易传承给下一代(M.E.Wadsworth,1999)。
(一)在贫困环境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由于各种资源的短缺,贫困家庭的夫妻和亲子之间常常因为如何分配资源和使用金钱而发生争吵。而由于住房条件的限制,父母不可能单独找一个地方来解决冲突,家庭冲突往往直白地发生在子女面前。在中国,低保家庭常常采取三代同堂的居住方式,家庭冲突还会发生在代际之间,使得情况更加复杂。而帕特森等人发现,在贫困家庭中,家庭冲突是导致子女发生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冲突发生之后,家长没有妥善修复在冲突中受损的家庭气氛,甚至将孩子卷入冲突中(Achenbach,1991)。
总的说来,贫困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有两方面的特点:
1.惩罚、忽视型的教养行为较多;
2.父母对子女的支持性教养行为不足。
前文曾提到,资源保持理论指出,当个体感受到自身资源流失严重,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保护已有资源、拒绝向他人付出自己的资源。这也是贫困父母教养方式粗暴的根本原因。迪克斯等人曾指出,父母的教养行为是一种由情感驱动的行为,因此父母的情绪资源是教养子女的主要动力,但是贫困家长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往往阻碍了父母向孩子传达关爱的情感。根据资源保持理论,资源的丧失会导致个体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当家庭面对压力时,父母感受到彼此情绪上的烦躁不安,容易产生高度易怒、敌意的互动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冲突和亲子冲突增多。威尔逊(Wilson)等人针对贫困人群亲子关系的质性研究发现,贫困家庭的父母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伸手要钱的情景。在本研究中,一位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根本没钱,但是他(儿子)天天嚷嚷着要钱,家里什么都没有,可是他却要个没完,怎么能不吼他呢。”
贫困家庭常常在如何使用金钱上发生分歧,家长为了渡过难关需要削减开支,但是孩子为了获得足够的经济却往往采用过激手段——如争吵、暴力甚至偷窃。家庭冲突的加剧,家庭成员之间敌意的增加,使得亲子双方很难体谅对方的难处。父母惩罚子女一方面出于宣泄自身焦虑、敌意的情绪,另一方面惩罚往往是解决亲子冲突最快捷的方式。除了惩罚之外,忽视子女也是父母情感资源缺乏的恶果,哈尔普纳(Halpner)的质性研究采访到一位接受社会救济的父亲说:
“我实在是太累、太绝望了,我自己的事情都应付不过来,有的时候真是没办法再做个好父亲。”
与惩罚、忽视型的教养方式相反,支持性教养行为指的是能提供温暖、关心、鼓励等正面因素,有一贯性,为子女消除恐惧的教养行为。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性教养行为是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在贫困家庭中,这样的保护因素却普遍缺乏。赫斯塔尔(Gestal)等人的研究指出,贫困家庭的父母较少使用表达情感和关心的语言,同时当孩子发出情感需求的信号时,他们回应的频率也显著少于一般家庭。从资源保持理论的视角来看,奖励孩子、跟孩子解释和协商,这样的教养行为需要家长集中注意力、付出耐心。而无论是注意力还是耐心都是家长自身的情感资源之一,当家长感到生计困难、负荷过重的时候很难再付出自身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疲于应付恶劣的生活和婚姻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子女的成长问题,而常常把子女的问题当作生活中的又一压力源。例如,在英国一项质性研究中,一名受访的父亲提到:
“越是没有钱的时候孩子越是要钱……我没有精力再去处理他这样那样的要求……”
另一方面,当夫妻之间出现争吵,相互之间被对方激怒之后,很容易将这种带有敌意和攻击性的相处模式再应用到和孩子的相处之中。这种从经济压力到夫妻关系恶劣再到亲子关系恶劣的连锁反应是导致贫困家庭青少年儿童适应不良的重要因素。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情绪行为的影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的互动是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来完成的,父母教养方式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行为。正如前文所说,贫困的物质环境会通过家庭教养环境影响儿童的情绪行为。
首先,僵硬、苛刻、亲子之间缺乏依恋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儿童适应障碍的重要因素。伦珀斯(Lempers)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失业的儿童和同龄人相比,抑郁、孤独和情绪敏感的程度都更高。当调查了这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后发现,失业致贫的父母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且常使用惩罚性的管教方式,父母常表现出对子女不接纳的态度。唐尼(Downey)等人的研究指出,对于孩子情感和身体上的虐待会导致儿童一系列的社会适应问题,如消极悲观、社交退缩、低自尊、社会关系受损,等等。奇克彻蒂(Cicchetti)等人于1984~1994年在美国拉美裔贫困儿童中追踪调查了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适应过程。结果发现,生活在以严厉责罚或语言指责为主的环境中的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愤怒、沮丧的程度更高,同时语言指责也能预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以及不服从管教的行为。
另一方面,在困难的生活环境下,支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伦珀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能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到切实有效的帮助,感到被爱和被关注,那么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意愿会显著增强,沟通的频率会显著增加。同时,父母的支持能显著地降低儿童焦虑和愤怒情绪的水平。贫困家庭父母的一大担忧就是子女和行为不良的同伴在一起,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归属于某个同伴群体的渴望增强,很容易加入某些不良群体,习得不良的行为。坎德尔(Kandel)等人的研究中明确指出,支持性的教养行为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依恋,同时避免儿童从不良同伴那里寻求情感支持。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将主要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方面:
1.惩罚、苛刻要求和忽视等消极教养方式;
2.情感表达、提供支持帮助等积极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