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 刘越男
- 8字
- 2020-08-29 19:50:55
3.1 模式问题的提出
3.1.1 模式的概念及理解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模式是一个常用词。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某某模式”的表述,比如中国模式、社会模式、经济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认知模式、行为模式等。《新华字典》(第3版)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式样”,这可以视作模式概念最基本的解释。
各种在线百科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更为具体、丰富的阐释。中文维基百科指出,模式的英语为pattern,源自法语patron,是指“在物体或事件上产生的一种规律变化与自我重复的样式与过程。在模式之中,某些固定的元素不断以可预测的方式周期性重现。找寻出固定模式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功能之一”[1]。互动百科则指出,“模式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互动百科还指出,“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2]。
不同学科范围内的学者结合具体问题进一步给出了不同的阐释。我们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下载量大、被引率高的模式研究文章,发现了不少有代表性的释义。比如,中国城镇化研究学者李强等认为模式是中国城镇化的运作机制,并提出“推进模式”的概念来概括中国城镇化及中国城镇发展过程的特征。[3]金融学者谢平、邹传伟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来指代互联网环境下不同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金融融资的过程和方式。[4]公共管理学者张成福用“危机管理模式”来指代“危机管理体系”,阐述了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的特征和构成因素。[5]研究环境政策的付允博士总结了关于模式的几个观点:(1)模式是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或解决方案;(2)模式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化、可重复、可模仿的范式;(3)模式是建立在特定基础上的系统,它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他认为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定义了模式,说明了模式应该来源于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化,但是这种抽象后建立的模式应该能够更好地指导现实世界,并且这种模式应该是可共同利用和重复利用的。此外,要深入分析模式,需要剖析它的组成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6]
笔者吸取上述观点中的共性内容,认为模式就是遇到反复出现的同一问题时所固定使用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要建构或者总结模式,那么至少要保证模式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模式所解决的问题是可能反复出现的相同问题。问题的价值决定了模式的价值,模式构建的根本目的就是回答或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建构模式的时候,首先要对问题进行识别。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解答会有不同的模式。
第二,模式是可以重复应用的。在识别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同一(类)问题,人们总结出一套解决方案,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可以再次应用,避免重复探索。因此,在建构模式的时候,需要明确在称为“模式”的解决方案中,哪些内容、方法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第三,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回答既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构成要素有多个,单一的要素、方法不足以构成模式,模式是多种方法、做法的叠加。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构成解决方案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