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的那些事物,随着诗人的成长,在不断地变化,但他对土地、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却无法忘怀。这种眷恋,就是“乡愁”。
众所周知,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的乡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中国当之无愧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厚的国家。可以说,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为根系形成的乡情、乡思、乡恋已经融入华夏民族的血液和中华文明的基因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我们蓦然发现,那个曾经生我养我的故乡,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于是,一栋老屋、一座老桥、一口老井,一块香糕、一碗清面、一颗硬糖,一台地方戏、一场杂技、一件往事,都成了凝聚于我们心头的乡愁。
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的丽水,其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元和郡县志》:“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栝苍汇纪》:“县北七里有丽阳山,下环清溪,县名丽水以此。”但有当地人曾这样向笔者介绍:“‘丽水’的‘丽’,在这里读第二声,意思是‘分离’,因为有六条江(瓯江、好溪、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水系)在此发源,而后各奔前程。”如果真有这层意思,那丽水自古就是乡愁之地。因为乡愁的滋生,总跟别离紧密相连。
丽水,这个曾经叫过括州、处州、丽水和莲都的城市,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589),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这个古城孕育了无数乡愁元素:松阳高腔、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处州方言、缙云话、青田话、景宁畲语;稀卤鱿鱼、安仁鱼头、笋衣铺蛋、高山田螺、红烧溪鱼、卷饼、缙云烧饼;龙泉大窑青瓷古窑址、莲都通济堰、景宁时思寺、缙云仙都摩崖题记、庆元如龙桥、松阳延庆寺塔;明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读书处、松阳兄弟进士牌坊、龙泉剑池遗址、缙云独峰书院等。这一切,如今仍在丽水大地上熠熠生辉。
当然,这应归功于丽水对绿水青山的呵护。不过,说来也是阴差阳错,曾几何时,当浙江的其他地区在改革的大潮中迅猛发展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时候,作为浙江生态屏障的丽水因区位限制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穷日子。然而,也正因如此,保全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使其生态环境质量位列浙江省第一、中国前列。自2009年起,丽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这无疑为乡愁的营造,积累了先天的资源优势。
当前,丽水对乡愁的营造,已由以前的任其自然转变为高度自觉。他们准确把握乡愁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相融相生的关系,率先在所辖的缙云县提出打造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的宏伟目标,并及时开展中国乡愁文化的理论研究,依托地方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全市现辖的一区、一市和七个县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愁符号。
“处州白莲”在莲都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种植历史。莲都区借此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莲花生态养生旅游景区、连续举办了数届“处州白莲节”,以此打造“处州白莲”金名片。
从20世纪70年代云和木制玩具萌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沉淀,云和县把木玩文化融入产业培育、城乡建设、旅游发展中,把云和打造成不折不扣的童话世界。
曾在遂昌当过知县的汤显祖,其精神特质已深深融入这里的山山水水。遂昌县将汤公文化与人文景观、自然山水等进行有机整合,全力打造“汤显祖文化”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
龙泉,一座剑瓷名城。龙泉市积极培育以山水观光为主线、养生休闲为核心、乡村旅游为基础、剑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致力于创建“江浙之巅、剑瓷龙泉”旅游品牌。
庆元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的美称。随着庆元廊桥保护、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梦幻廊桥”的品牌逐渐打响,使庆元人民追求人文和谐、永续发展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素享盛名的处州府,始于松阳古市镇。“古村落”是深藏于此的另一个贴切的诠释。松阳县将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纳入全县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打造“松阳传统村落”特色品牌的目标。
缙云是传说中黄帝铸鼎炼丹、驭龙飞升之所,仙都是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祭祀历史悠久。缙云县努力挖掘黄帝文化,广泛吸引炎黄子孙前往寻根问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景宁是我国华东地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的畲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景宁县借助当地璀璨的民族文化和浓郁风情,充分发挥畲族文化“金名片”的优势,努力打造“文化名县”。
一千五百多年前,青田人开始认识和利用青田石。从那时起,从青田石到青田石雕,一代代艺人流下的辛勤汗水汇成了一条艺术长河,从古至今奔流不息。今天的青田县让“精美的石头”唱起了“新歌”。
由于乡愁因子在丽水大地上广泛撒播,那些在大山深处星罗棋布的高山远村,通过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历史遗迹保护”,大力营造“小桥流水人家”“泥土坡顶青瓦房、石头巷子黄泥墙”的原生态乡村味道,使得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于是,那些承袭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的村庄,在其古貌受到尊重的同时还被赋予现代生命。2013年,文化学者余秋雨游丽水后,由衷地感叹:“丽水是中国最美的地方!”并题字“此行无悔,浙江丽水”。
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乡愁则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体现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是一座城市最能撩拨人内心情感的软肋,是一座城市最柔软最温情最值得你去看去品去怀念的部分。随着精神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这些符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这一背景下,丽水市在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的同时,致力于以乡愁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竭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在丽水广袤的青山绿水间,在一批“干净、整齐、乡愁、特色、和谐”的美丽乡村中,乡村旅游线路、民宿、创意农业和可看、可住、有内涵的农家乐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这也使得那些昔日与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格格不入的“落后区域”、年轻人大量涌出导致生机难再的“凋零之地”,一个接一个从滞后、凋敝、无从发展的层层束缚中“脱胎换骨”,而且更显靓丽、更有活力、更具底蕴。
更令人欣喜的是,丽水已将乡愁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在“2013中国(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推介会”上,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丽水的生态资源优势就是‘无价之宝’。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我们的发展理念,就是把丽水的生态元素、文化元素有机融合起来,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业。”这也意味着大力发展乡愁经济是丽水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一遇雨露就发芽,一得阳光就灿烂。”乡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时代的感召下,不仅留住了众多丽水人的乡村记忆,记录了植根于处州大地的乡村文脉,也传承了丽水村落的千年文化,更促进了丽水经济大发展,让丽水人们走出了一条美丽环境与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互促互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同时,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也让丽水这座蛰伏在浙西南广袤林海中的山城,凭借醒目的辨识度,成为最具诗意的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