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师礼仪:为师者的必修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古至今,人们始终都在赞美教师,歌颂教师。因为教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就是园丁,精耕细作,培育桃李;教师就如春蚕,无私奉献,温暖人间。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教育对象成才的保证。教师礼仪,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职务时所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所表现的道德情操与文明修养。

一 教师应是讲师德、讲礼仪的典范

教师是平凡而伟大的,是人之楷模、人之师表,应该处处为人树立师道风范。所以,教师礼仪是行为世范的内在要求。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不学礼,无以立。”育人就要讲礼仪。从孔子开始,礼仪就被列入必修的“六艺”之中。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教师更应当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

01 教师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制礼、行礼和守礼,作为一种社会仪制和伦理观念,传承已久。教师礼仪因此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师道尊严。古人历来都严格要求从师学习的学生要隆师、言师、近师、尊师、忠师。教师在教学育人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应是礼仪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古代的贤明君主,著名教育家、学者,无一不尊师重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是礼仪要求。私学鼻祖孔子尽管一生失意于政治,然而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与学生结下同生死、共命运的关系,堪称师礼之典范。

西汉著名教育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楷模也。”因此,要求教师既要学不厌,诲不倦,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法言·先知》),即教师的一言一行,即使不是有意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做学生的表率。

唐代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是相互学习的关系。在《师说》中,他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向学生学习,所谓“圣人无常师”;既要求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过老师,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既提倡乐为人师,勇于为人师,又宣传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

近代的一些教育家,如清代的龚自珍、魏源,维新运动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王国维,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等,尽管其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变革与以前时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对于教师的礼仪规范要求,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可见,古人尚能把礼仪修养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作为21世纪的教师,更要认识到讲究礼仪和宣传礼仪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礼仪规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Tips

学校是培养、教育人的场所,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文明礼仪的发源地。教师在校园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遵守礼仪规范,这与个人事业的成败、家与国的兴衰密切相关。

02 教师礼仪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教师礼仪,指教育从业者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以美的仪态、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去感染教育对象、培养教育对象的基本行为规范。教师礼仪的根本含义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社会得以效仿的楷模。现代教师礼仪,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教师的形象礼仪

教师形象礼仪要求教师必须讲究仪表礼仪、形态礼仪、语言礼仪。

现代社会非常关注教师形象,而教师礼仪对于规范教师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外界对教师的印象和评价。印象是内在的感觉,而评价是外在的表述。形象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其综合素质的最初体现,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功能。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特别是中小学,学生最崇拜的便是老师,老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必须讲究礼节风度,时时谨慎,处处垂范,从点点滴滴熏陶。耳濡目染,学生自会受到教育,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教师的教学活动礼仪

教师的教学活动礼仪,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艺术性、科学性和方法性。它是以文明用语为中心,以师生情感为前提而创设的一种“知识技能性与人文性”珠联璧合的行为规范。教学活动礼仪包括课堂教学礼仪、课外讲评礼仪、校园活动礼仪。

教学活动礼仪是师生情感融洽的表现,是师生平等对话、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真正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从外在走向内在,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知识走向情感,从观念走向体验,从形式走向心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教师的社会交往礼仪

教师社交礼仪,即教师的日常社会交往礼仪。

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在现代生活中,同样要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打交道,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不和他人、不和社会打交道,不是一个神,就是一个兽。”因此教师的社交礼仪活动是教师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教师,需要懂得基本的社会交往礼仪。如师生礼仪、家长礼仪、同事礼仪、上下级礼仪,以及会客礼仪、文娱礼仪、通信礼仪,等等。融于社会,多交朋友,广结善缘,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教师注重社交礼仪,能体现自身的文明修养,另外也是教师不断增长社会知识、丰富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方面。

Tips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短短15个字,对今天的教师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仍有他山之石的警示意义。

03 礼仪修养塑造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为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的所遵循的社会规范、生活准则以及表现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仪表、语言、风度等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做到衣着整洁、仪表端庄、语言规范、谈吐文雅、态度和蔼、举止得体等等。

而教师的这些职业要求,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或脑海里。教师只有把它们外化为自己的礼仪行为,充分表现在教育、教学以及和学生、社会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在自身的仪表装扮、言谈举止等方面,才能让学生与社会对你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在学生与社会中树立起自己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

礼仪可以帮助教师塑造一个总体的职业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形象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行为服饰等视觉形象,内在形象则是教师人品、格调、气质、风度等人格形象。前者是表现性的,后者则是意象(描述)性的。前者表现后者,而后者更能够深刻地影响前者。

大方得体的衣着、亲切和蔼的谈吐等符合教师职业要求和礼仪规范的行为举止,既能塑造教师端庄、自信的魅力,又能体现教师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衣着随便、不修边幅,甚至在讲课时把手插在衣兜里,语言粗俗,批评学生时不注意场合等,则很难使学生产生好感。这样的教师即使很有才华,也很难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在现代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的外在形象都在传递着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或反映社会的风尚、民族的传统习俗,或体现内在的情感世界、文化审美素养。教师重视礼仪修养,注意选择与交往环境、社交场合相适应,与自己地位、身份相符合且与交往对象相称的服饰衣着,既是对自己形象美的塑造,也是对别人尊重的表现。得体的仪表服饰既能充分显示教师的外表风度美,同时又能表明教师对交往活动的重视,这一切非常有利于教师形象的建立。

Tips

只有当教师把对学生的尊重、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时,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良好的姿态是教师礼仪形象塑造功能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有关经验证明,即使一位教师长得很美,但姿态若不好,其外在美也会受到破坏。对教师姿态美的总体要求是古人形容的“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除了站、行、坐的姿态要养成规范的习惯外,手的动作也要注意。谈话时,用手指向对方指指点点是不礼貌的举动;在与人交往的场合,轻易地打响指会使人觉得缺乏教养。神态方面,眼神是神态的重要内容。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的眼神应该自然、温和、稳重,使学生感到亲切而易信赖。

礼仪对于教师形象的塑造功能还表现在良好的气质对教师精神风貌的影响。气质和风度不是靠一身华贵的服装就能够打扮出来的。而主要取决于教师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开朗、达观、尊重、谦逊、友好、体谅、机敏、聪慧的精神风貌,这样的人格形象才富有魅力。外表举止文雅、态度端庄、表情自然、微带笑容,是通常情况下都受欢迎的形象。

张伯苓戒烟

著名现代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他曾在南开中学校门内侧的大穿衣镜镜框上题词:“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有一次,他看见一名学生抽烟,便劝这名学生戒掉。学生问:“您不也吸烟吗?”张伯苓听后便把自己的烟杆折断,将自己的吕宋烟全部当众销毁,并从此终身不再吸烟。

04 讲究礼仪有益于教师提升人格魅力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倾向性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和巩固的。个人具有的高尚人格会在社会实践中散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周围的人不知不觉地自愿地被其吸引,受其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

礼仪对于教师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的人格标准和现代礼仪要求有许多一致的地方,或者说良好的礼仪教育和礼仪修养将有助于教师达到健康人格标准。

得体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蔼的态度,不仅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风采,有助于教师才能的发挥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而且能够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有位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老师时是这样说的:“老师着装得体,举止言谈大方、合宜,性格开朗、热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带着真诚的微笑,吐字清晰,用词准确,且嗓音洪亮、铿锵抑扬,使我们听得真真切切。我深深地为您的谈吐和学识所折服。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您已超越了职业限制,已完全把教学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在教学中您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高尚、完善的人。我喜欢上您这样的课。”

可见,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助于教师人格的完善和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师良好的礼仪行为,不仅有利于教师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尊敬,而且能够展示和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如沐春风,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陶行知、徐特立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就以他们高尚的师德风范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大批当代的人杰志士,从而成为后世教师的楷模。

05 教师礼仪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礼仪的示范性,指教师的榜样作用。它是由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决定的。礼仪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审美性、教育性。教师不但是礼仪文化的传播者,而且还是礼仪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希望年轻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努力做到;他处处在教育人,又好像处处在教育自己。”这种以身立教的精神,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教师礼仪的示范性,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强烈的。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期望,要首先经过教师自身的内化,然后再由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象,从而形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示范性。同时,因为教与学过程中的双边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个性语言、行为习惯都将受到学生的监督和模仿。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他还说:“要是自己还没有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其影响力广大而深远。不仅伴随着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一直延续到他们长大成人,踏入社会,走进家庭,乃至毕生。

教师是学生最亲最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礼仪行为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良好的礼仪风范可以把自己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行为作风乃至气质、性格、习惯等都外化为学生看得见的榜样,在点点滴滴中熏陶和感染,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儿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儿瑕疵,则会使他们产生莫大的失望。

教师遵守礼仪规范能有效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良好情感体验,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变成带有心理亲和力的友谊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无意识模仿之中逐步形成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讲课面带微笑,衣着整洁,姿态优雅有风度,语言举止文明有礼,与学生说话时亲切和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热情。反之,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许多学生说,自己现在具有的一些礼仪常识,除了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外,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语言、心灵、仪表、行为都要美,通过身体力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

06 培养教师礼仪需要内外双修

所谓“内外双修”,是指教师礼仪是心灵美和仪表美的完美结合,因此对教师的礼仪要求应该是两方面的:其一是对教师的内在素质要求,其二是外在的仪表要求。相比之下,内在的素质要求更高。

内在素质要求

内在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孔子认为,政治是道德化的,道德是政治化的,即所谓德政,教育则是德政教化的手段。因此,以符合时代精神的正确的政治观点去影响、教育、引导学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现在看来仍是十分必需的。二是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不仅要求教师做到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同时要求教师具有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精神振奋的意志修养。三是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具备广博的知识,何以授业,何以解惑?四是要诲人不倦,不耻下问。这里强调的主要是两层意思,既要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又要虚心与学生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外在仪表要求

外在仪容仪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爱好、个性、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是一种特殊的“身份证”。同时它还体现着民族的习俗和社会的风尚。

教师仪表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都要整洁、大方;还应有风度美,即气质、举止稳重、端庄,姿态落落大方。

所谓整洁,即教师的衣服不论其质量好差,新旧如何,都要做到端正、妥帖、清洁。即使衣着朴素、款式陈旧、质料一般,但仍会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会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衣冠不整,不修边幅,就会给学生形成修养素质差的印象。

所谓大方,就是服饰、发式方面不要过分追求时髦华美。一般说来,教师的服装式样宜庄重、明快和自然。衣服色彩不宜太鲜明,太刺眼,应以素雅、含蓄为好。

所谓风度,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举止行为和姿态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即美好的举止、姿态。教师的举止姿态,总的要求,应是稳重端庄和落落大方。举动潇洒自然,既不拘谨,又不矫揉造作。

作为一位教师,在任何场合,他都应自觉地保持良好的仪表,待人接物严肃而温和,举止态度谦恭而自信。这样,方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教师应为人之楷模,因其担负着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示的自身的礼仪修养是一种“隐性礼仪修养”。这些隐性礼仪修养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体现出来的,学生最易接受这种信息。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榜样,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便产生一种学习和模仿老师的意向。因此,教师的素质、品格与教学工作的好坏,可以说对学生的命运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学生有幸遇到一位政治观点正确、举止文明端庄、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的教师,在他的悉心教导和影响下,学生们就能在各个方面得到健康成长。因此,教师遵守自身职业需要的礼仪规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礼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及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对于教师来说,礼仪不仅是与公众交往的“身份证”,也是体现其素质的一种标志。

Tips

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品德情操,知识见解,治学态度,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教师的文明礼仪绝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教书和育人的需要。

二 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教师礼仪不只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教师礼仪素养的本质要求。

01 热爱祖国:教师礼仪修养的首要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作为国家的一名公民,教师必须首先热爱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在具体行动上,教师必须全面地贯彻爱国主义的思想。爱国,既是教师礼仪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政治责任。

爱国主义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自愿地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坚决拥护祖国的统一、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

在中国与外国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为了自己祖国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当代人民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Tips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会是一个真正的人。

02 爱岗敬业:教师礼仪修养的本质要求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自豪感。它是教师礼仪素养的本质要求,是决定教师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才会产生对教育工作真挚、深厚的感情,才会做到以献身教育事业为荣,以从事教育工作为乐,甘为人梯,乐教勤业,满腔热情地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兢兢业业地工作,潜心探求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力争使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规律的活动。

在教师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名声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甘于清贫的恬淡情怀。当然,教师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满足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因此,教师追求自身的正当利益无可非议。但是,教师对利益的追求是以其动机和手段是否符合社会职业素养和道德为取舍标准的。只有教师在心中树立起甘于清贫的丰碑,才会抵御物欲,严守心中的理想,不为名利所累,不为荣辱所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奉献。

身为教师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就要努力做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热爱自己所在的具体工作岗位;维护本职业的荣誉,担当本岗位的责任;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在学术与专业上精益求精,力求掌握最好的职业技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始终如一,不计名利,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Tips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时刻牢记: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所作的最大贡献。

03 认真执教:教师礼仪的最根本的体现

当代教师职业礼仪规范的根本体现便是认真执教、爱岗敬业,这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敬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便是认真执教,认真执教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中心,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才质量的高和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有教学手段先进程度问题、实验仪器设备充裕与否问题、教材选用问题、师资水平问题、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否科学问题、教与学的风气以及教学环境氛围好坏问题,等等。但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素质。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具有高深渊博的学识,更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知执教,从严执教。知识传授的效果如何,从教师方面谈,与是否认真执教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认真执教,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要将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认真执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教学工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传授与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活动过程。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学过程包括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出题考试、阅卷评分等环节,每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教师的教学唯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通过每一个环节,才能将每一门课程的教授任务圆满完成。所以,要将所授课程的质量提高,教师就要将认真执教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

备课必须严谨认真

上好课的前提便是备课,教案不仅能将教师的学识水平反映出来,也能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解,对教材研究的深度和教学的技巧,等等。知识传授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备课严谨认真。在备课前,应反复钻研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广泛阅读有关资料,特别是有关新知识、新科技进展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然后写一份条理清晰、富有新意的讲稿。一份能够反映教师严谨治学、认真备课的高质量的讲稿,就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准备了条件。

授课态度必须严肃

课堂之上,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因此,它对教师的要求是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

第一,教师需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在课堂之上给学生严肃可亲的形象。第二,讲解知识逻辑要严密,条理要清楚,语言要简洁通俗。第三,讲究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技巧,板书要工整、规范,实验要严格按规程操作、示范。教学方法运用得体的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第四,守信,准时,上课不迟到,下课既不提前也不拖堂,也是教师以严肃态度对待课堂教学的表现。

批改作业要认真

不管是课上练习,还是课后的作业,都是帮助学生消化、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作业,必须认真批改,为学生订正错误,同时自己也能对学生领会、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弥补知识上的缺漏。

执行考试纪律要严格

考试,也是教学过程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全方位检查一门课程教师教学的效果、学生知识的掌握的情况重要手段,是对教学质量的高度进行衡量的重要尺度。教师在考试这一环节上,一定要认真做好出题、监考、阅卷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出题要严密。所出试题应难易适中,覆盖面大,准确清晰而无错漏,特别是试题出完后,要严格保密,任何泄题行为都是不可宽恕的。

第二,要严格监考。对考试作弊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切不可对作弊者漠然视之。

第三,阅卷要严肃、认真、公正。考试分数既是衡量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尺度,也是影响学生利益的大事。所以,在阅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认真仔细,准确给分,对待每一份试卷都要认真公正。不可以感情用事,随意扣分或者是送分。

Tips

严师出高徒,一个合格、负责任且具有敬业精神和礼仪规范的老师,势必是对待教学工作严肃认真的老师。

04 礼待学生:教师礼仪修养的核心责任

教师礼仪,要求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礼待学生,教师要把爱学生作为核心责任。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坚持以礼相待,时时、处处讲究文明礼貌。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做到礼貌待人,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自己的内心里真正认识到要以学生为本,并且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运用规范得体的语言、动作、神态,“正仪容,齐颜色,修辞令”,以之去表示对学生的尊重与友善。

教师要真正做到礼待学生,就必须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学生进行服务时,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采取完全平等的尊重、关爱态度,绝不可厚此薄彼。

在礼待学生的诸多要求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因为礼仪的本质就在于尊人、敬人。只要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其的尊重,礼貌待人的目的就达到了。反之,做不到对学生的尊重,既缺乏应有的师德,也没有礼貌可言。

人与人之间多有不同,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本。为此每一名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尤其是当服务对方时,必须主动热情地接触对方,必须善于观察对方、了解对方、体谅对方,必须令自己认真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来观察思考问题,从而真正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求更好地与之进行互动。

长期以来,在教师礼仪的实践中,对教师职业道德强调得多,对教师起码的行为规范强调得少。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更缺乏,使得一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身体力行的职业道德实践。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未对学生微笑过;有的把训斥、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等同起来,造成学生身心方面的伤害,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维护和体现人的尊严是礼仪的价值所在。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教师之爱的具体形式,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孔,对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一言以蔽之,礼待学生,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服务的具体过程中,自始至终认真地遵守教师礼仪,全心全意地为教育事业作奉献。

Tips

教师礼待学生要做到对待熟悉学生与陌生学生一个样,对待成年学生与未成年学生一个样,对待异性学生与同性学生一个样,对待家境好的学生与家境差的学生一个样,对待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一个样,对待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一个样。

05 为人师表:教师礼仪修养的特殊要求

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做到言传身教,它是教师礼仪素养的优良传统,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学生、个人与事业、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教师职业的礼仪规范对于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要求。

教师为人师表,在学校里能影响学生的发展,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和方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为人师表,在社会上能为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添砖加瓦。教师的为人师表是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一件小事。是大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是小事,因为它需要全体教师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在对思想和意识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学生最良好的榜样。为此,我们国家根据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教育任务,明确指出教师为人师表的礼仪素养规范是“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言语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意身教”。

所以,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或教育要素。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所传递的思想、性格、品德对学生有着熏陶与感染作用。中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常常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礼仪所具有的榜样力量,对各年龄、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长期工作在学校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若教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身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仿效的表率。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为人师表”解释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身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要躬身共守。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更是把“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概括为“为人师表”。可见,为人师表是教师礼仪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它要求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在各方面做学生的榜样和世人的楷模。

Tips

为人师表,就是教师要为学生起表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执教,严格要求学生,首先就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时刻以严格、严谨的态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教师才能严而有威,威而有敬,敬而好学,学而不厌。很难想象一个慵懒、疲沓、行为不端、律己不严的教师,能够教育好学生,抓好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