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学术思想的中国价值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自设立以来的首位女性得主,曾经两次访问清华大学。第一次是2007年夏天她和先生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一起来访;第二次是2011年5月,她在“清华论坛”发表了题为“诊断社会生态系统”的精彩演讲,当时我主持了报告会,之后她还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师生座谈。那时她爽朗健谈,神采奕奕,没想到一年后她就驾鹤西去。虽然她已离开人世近五年,但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深刻地理解和永久地纪念。

奥斯特罗姆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学者,她在制度分析和公共政策、集体行动理论、公共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因《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界享有盛誉,并为中国社会科学界所熟悉。1973年,她和丈夫文森特共同创办了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是誉满全球的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派王亚华教授前往该研究所访学,也因此与奥斯特罗姆学派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

王亚华教授在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期间,恰逢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见证了她荣膺该奖的全过程。从美国访学归来后,他在清华大学多次宣讲奥斯特罗姆夫妇的学术思想,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来,他积极运用奥斯特罗姆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在国际学术前沿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成为推动奥斯特罗姆学派与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融合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著《增进公共事物治理——奥斯特罗姆学术探微与应用》,辑录了近年来传播和应用奥斯特罗姆学术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对奥斯特罗姆学术贡献的最好纪念,对国内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王亚华教授的这部新著,收录了他不同时期的随笔5篇,保存了他跟随奥斯特罗姆访学、见证大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及参与有关学术活动的珍贵记录,记述了中国学者融入学术全球化的“一段佳话”;他在不同场合介绍和阐释奥斯特罗姆学术思想的讲稿5篇,深入浅出地介绍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又能结合中国语境有自己的理解和阐发,展现了奥斯特罗姆学派成果与中国实践的紧密联系,也提供了观察和分析中国道路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他应用奥斯特罗姆理论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习作4篇,反映了对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和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的深刻理解,为应用这两个理论框架研究中国治理问题提供了示范,显示了奥斯特罗姆的理论方法在中国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此外,该书还收录了奥斯特罗姆的诺贝尔讲稿和学术自传的中文译稿,具有重要的学术资料价值。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角度和多侧面呈现了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及其重大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特别是她很多社会治理和制度分析的学术思想,与当今中国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新思路高度契合,所谓“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比如,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非常有启发价值。她倡导在政府与市场之外,要重视社会自主组织的力量,并提出了自主治理有效运作的理论,这是对人类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思想贡献。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两大主体,前者是各级政府;后者是由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构成的市场主体,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核心问题。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主要是另两大主体,即政府与社会(包括社会组织法人和市民)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因此,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关键,是如何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充分提高各方的积极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三只手合力论”: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新华社北京2015年12月22日电。

如何发挥社会之手的作用,是当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人口最为众多、疆域最为辽阔、经济总量最为庞大的国家之一,极为复杂和多样,社会快速变迁。如何治理这样的社会,对我们来讲始终是巨大的挑战。为此必须充分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有效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发挥社会的自组织力量,增进公共事物的治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过程中,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对于中国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

再如,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多样性理论,对中国的发展和改革也很有参考价值。奥斯特罗姆的学术研究侧重于制度,她认为制度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强调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制度“万能药”,面对复杂的公共事物治理问题,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用户自治,都是过于简单的药方,实际的有效机制可能是各种制度的复杂组合。中国正经历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各类矛盾最突出的城镇化进程,最基本关系和核心矛盾既有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也有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还有市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应对这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相信改革,但不能迷信改革,不要以为改革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就是为什么我很赞同奥斯特罗姆关于不存在制度“万能药”的观点。实际上,无论是社会体制的改革,还是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又要破除迷信,善于改革,因为政府不是万能的,市场不是万能的,社会也不是万能的,他们都会有缺陷,都会有失效。这就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互补和协调,充分发挥“三只手”的作用并形成强大的合力,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这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基本取向,也应当成为新的“改革共识”。

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其价值当然不限于以上所述。王亚华教授多年研习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对其学术理论和方法有着精深的见解,这些认识散见于本书的各个篇章,相信读者通过阅读会有更多的收益。王亚华教授长期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工作,在持续研究中国水治理问题的基础上,将中国的治理问题与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有机联系,在奥斯特罗姆学派理论的“本土应用”和“本土化”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他在本书最后的学术小结《探寻中国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文中,回顾了过去十几年从水治理到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探索历程,对中国公共治理中广泛存在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现象进行了总结提炼,努力为“三只手合力论”建构更坚实的学理基础,提出了中国公共治理研究的未来方向。我认为,本书呈现的这些成果和思考,反映了王亚华教授作为一名优秀学者的学术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借鉴西方优秀成果、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务实精神和远见卓识。

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已经进入最激动人心的阶段,“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向高收入水平阶段过渡。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中国创新发展道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中国发展改革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大量吸收新思维、新理论,开放式地学习人类一切有益的治理理论和知识。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及其所代表的学派,是当代国际社会科学界重要的智慧结晶之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王亚华教授的这部新著,为促进奥斯特罗姆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吸收借鉴国际社会科学前沿学术成果提供了有益示范,为推动中国的公共治理变革做出了知识贡献。我积极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期望读者能认真学习以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新思路、新见解和新方案。

2016年12月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