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步儿童时间管理法:让孩子彻底告别磨蹭拖拉
- 刘乙了
- 1534字
- 2020-06-25 19:25:55
第二章 正确理解儿童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
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是自然形成,还是需要培养?
我在每日的家长咨询中,经常会听到以下几种问题:
“孩子已经7岁了,应该可以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吧?”
“孩子年龄也不小了,为什么就没有一点时间观念呢?”
“我家孩子已经小学五年级了,怎么什么事还需要我天天催?”
其实,这三句话表达着同一个意思——孩子本来就应该……
这个句式可以表达成“孩子本来就应该会写作业”“孩子本来就应该懂礼貌”“孩子本来就应该考出好成绩”。
认为“孩子本来就应该”的家长,是因为内心有一个强烈的认知:孩子的能力不需要培养,自己就可以自然形成。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认知观点的存在,导致家长想当然地给孩子的成长预设标准。这种预设标准的情况非常普遍,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存在。为了说明这一点,一起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明明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每天都是外婆接送明明上学放学。虽然外婆陪明明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在作业方面却帮不上什么忙,爸爸妈妈平时也很少辅导他的作业,却特别在意他的考试成绩。这次期中考试明明的语文考了90分,数学考了89分。妈妈看到分数之后顿时火冒三丈:“为什么只考这么点儿分,都错哪了?隔壁刘阿姨的孩子跟你一个学校,每次考试不是100分就是99分,从来没低于98分,同样是带着两个耳朵去上学,你为什么就比别人差?”
案例2:张女士的女儿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做事特别拖拉,尤其是写作业,每天晚上都是在吵闹中完成。在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张女士很少陪她写作业,即使陪也是像“监工”一样,眼里容不得沙子,看到孩子写错一个字就立马指出来一顿数落,每次孩子都心惊胆战。眼看孩子快升五年级了,写作业的时间却是越拖越晚,张女士开始着急了,每天逼着孩子写。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三年级以后都不用家长操心了,你怎么就不能让我省点儿心?”
在案例1中,明明的妈妈虽然很少管孩子的日常学习,却给孩子预设了一个100分的标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标准,是因为她相信孩子的能力可以自然形成,别的孩子可以考100分,她的孩子也可以。同样的道理,案例2中的张女士正是因为相信孩子按时写作业的习惯可以自己形成,所以才有孩子到了三年级就应该按时完成作业的标准。
那么,孩子的能力真的可以自己形成吗?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了两个被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女孩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跃起来。每夜22点、凌晨1点和3点循环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发不出人类的音节。她们经常动物似地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像狗一样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通过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正确的培养才能养成。也就是说,孩子的能力不是靠自己形成的,需要家长和环境的后天培养才能形成。
同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不是孩子到相应年龄就能自然形成,是必须经过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培养,才能够养成的。
想要在不吼不叫的情况下解决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并且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就必须先了解儿童时间管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