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二十三辑)
- 刘正刚主编
- 19754字
- 2020-08-29 14:00:09
两京新记卷二外郭城
1.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七十里。韦述曰,宫之太极殿本大兴材,故因用其名。高宗于大兴城北别建大明宫,而大兴城遂名西内。(《玉海》卷一七四)
2.西京俗曰长安城,亦曰京城。高一文(丈)八尺。南面三门,中明德门,东启夏门,西安化门。东面三门,中春明门,北通化门,南延兴门。西面三门,中金光门,北开远门,南延平门。皇城西芳林门,金光门,朱雀门,通化门。春明门。有萧望之冢。启夏门,先农坛。皇城南面六门。正南承天门,门外两观,[肺]石,登闻鼓。东长乐,广运,重明,永春门,次西永安门,次北嘉猷,东西恭礼,安仁门,东西廊,归仁,纳义门,次北太极门,西至殿。北面三门,正北玄武,次东安礼门,玄德门。西面二门,南通明,北嘉猷。太极殿旁东上西上阁门,东西廊,左右延明门。甘露殿门外东西永巷,日化月华门,东西千步廊。东宫重明门,北左右永福门,内廊左右嘉善门,东西奉化门。(《太平御览》卷一八三)
注:“文”,当作“丈”。“东启夏门”,《两京新记辑校》后校补“〔门〕〔外〕〔有〕先农壇”。“中春明门”,《两京新记辑校》后校补“〔门〕〔外〕〔有〕萧望之冢”。“肺”,据《长安志》补。
3.南面三门。正中曰明德门。北当皇城朱雀门,南出抵终南山八十里。东曰启夏门。门外西南二里有圆(圜)丘、先农、藉田三坛。西曰安化门。东面三门。北曰通化门。中曰春明门,南曰延兴门,西面三门。北曰开远门,中曰金光门。西趣金明池。南曰延平门。北面一门曰光化门。(《玉海》卷一七四)
注:“圆”,当作“圜”。
4.街东西各五十四坊。(《长安图题记》)
5.其中有折冲府四、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祆祠四,隋大业初有寺一百二十,谓之道场,有道观十,谓之玄坛。(《长安志》卷七)
6.京师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一〇)
注:《太平御览》卷三〇记:“唐《西京记》云,正月十五日夜勅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睹灯花,若昼日。”《容斋三笔》卷一六载:“正月十五日,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两京新记辑校》引《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此条,后据《朴通事谚解》辑:“以观灯。其寺观街卷灯明若昼,士女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阡陌纵横,城关不禁。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撤。”然“士女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句,诸书皆云来自《雍洛灵异小录》,“阡陌纵横,城关不禁。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撤”句,似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且《朴通事谚解》年代颇晚,暂且存疑。
以下为《长安志》卷七“外郭城”内容,以下划线标识与现有《两京新记》条目重合之处。
外郭城。隋曰大兴城。文帝初封大兴公,及即位,以名城、县、门、殿、园、池及寺焉。唐曰长安城,亦曰京师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隋开皇二年筑。永徽四年,率天下口税一钱更筑之。南面三门,正中曰明德门。北当皇城朱雀门,南出抵终南山八十里。东曰启夏门。门外西南二里有圜丘、先农、籍田三坛。按《长安图》东南角有进芳门。西曰安化门。东面三门,北曰通化门,门东七里长乐坡上有长乐驿,下临浐水。至德三载,改为达礼门,寻复旧。德宗幸通化门,观章敬寺,迎御书额。裴度赴蔡州,宪宗送度于此。按李晟自东渭桥移壁光泰门,以薄都城。光泰门在通化门东北,小城之东门也。《两京道里记》曰:“通化门改达礼门,识者曰:‘三年之丧,天下达礼,非嘉名。’三年而玄、肃晏驾,还复旧名也。”中曰春明门。当门外有汉太子太傅萧望之墓。南曰延兴门。同昌公主葬,懿宗与郭淑妃御延兴门哭送。西面三门,北曰开远门。中曰金光门。西出趣昆明池。南曰延平门。北面一门,曰光化门。皇城之东五门。并见上大明宫。皇城之西二门。当皇城西第一街曰芳林门。隋曰华林门,北入苑。元和十三年,西市百姓于芳林门置无遮僧斋。当皇城西第二街曰光化门。西北出趣长安故城。郭中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其间列置诸坊。隋炀帝改坊为里。每里置里司一人,官从九品下,至义宁初废。有京兆府、万年、长安二县所治。寺、观、邸、第、编户错居焉。城中一百八坊。韦述《记》曰:“其中有折冲府四,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冠观六,波斯寺二,祅祠四。隋大业初有寺一百二十,谓之‘道场’;有道观十,谓之‘玄坛’。天宝后所增,不在其数。”当皇城南面朱雀门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郭外之明德门,自朱雀门至明德门,九里一百七十五步。景龙中,韦庶人置石台于此街,在开化一坊之间,雕刻纟采缕,上建颂台,蛟龙蟠绕,下有石马、石狮子、侍卫之像。初,韦氏矫称衣箱有五色云气,使画工图像以示于朝。及节愍太子遇害,韦氏乃上中宗《圣威神武颂》,刊石以纪其事,谓之颂台,上官昭容之文也。并勒公卿姓名于上。谄词伪事,有乖典实。景云元年毁之。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万年领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领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皆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每坊皆开四门,有十字街四出趣门。皇坊之南东西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王城九逵之制。隋《三礼图》见有其像。每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而已。盖以在宫城直南,不欲开北街洩气以冲城阙。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朱雀街东第一坊,东西三百五十步;第二坊东西四百五十步,次东三坊东西各六百五十步。朱雀街西准此。皇城之南九坊,南北各三百五十步;皇城左右四坊,从南第一第二坊,南北各五百五十步;第三坊第四坊,南北各四百步。两市各方六百步,四面街各广百步。
7.万年县所领朱雀门街之东从北第一兴道坊。西南隅,至德女冠观。太平公主宅。(《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此条所载多为开元十年前事,应参考《两京新记》内容。
万年县所领朱雀门街之东从北第一兴道坊。景龙三年,以驸马都尉武攸暨父名改曰瑶林坊。景云元年复旧。西南隅,至德女冠观。隋开皇六年立。太平公主宅。没官后赐散骑常侍李令问居之。
8.次南开化坊。半已南,大荐福寺。西门之北,法寿尼寺。(《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其中开元十年以前事应参考自《两京新记》。
次南开化坊。半已南,大荐福寺。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中赐尚书左仆射萧瑀为西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陈请,乃取园地充主第。又辞公主棨卓戈,不欲异门,乃并施瑀之院门。襄城薨后,官市为英王宅。文明元年,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寺东院有放生池,周二百余步,传云即汉代洪池陂也。西门之北,法寿尼寺。隋开皇六年立。国子祭酒韩洄宅。尚书左仆射令狐楚宅。按《酉阳杂俎》,楚宅在开化坊,牡丹最盛,而李商隐诗多言晋阳里第,未详。户部尚书马总宅。河东节度使兼侍中李光颜宅。穆宗初,赐第崇德坊,以为别宅。尚书吏部侍郎沈傅师宅。前司徒兼侍中崔垂休宅。漕渠。《会要》:“京兆尹韩朝宗分渭水入自金光门,置潭于西市西街以贝宁材木。”又“永泰二年,京兆尹黎乾(幹)以京城薪炭不给,凿渠自京兆府直东至荐福寺东街,北至国子监,正东至子城东街,并逾景风、延喜门入苑。”
9.次南安仁坊。西北隅,荐福寺浮图院。东南隅,赠尚书左仆射刘延景宅。坊西南〔隅〕,汝州刺史王昕宅。(《长安志》卷七)
注:“隅”,据《两京新记》文例补。
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安仁坊。本名安民坊,永徽元年改。西北隅,荐福寺浮图院。院门北开,正与寺门隔街相对。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东南隅,赠尚书左仆射刘延景宅。坊西南,汝州刺史王昕宅。延景即宁王宪之外祖,昕即薛王业之舅,皆是亲王外家,甲第并列,京城美之。万春公主宅。明皇女,降杨锜。户部尚书兼殿中监事仇兼琼宅。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载宅。《谭宾录》曰:“元载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又于近郊起亭榭,帷帐什器,皆如宿设。城南别墅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二百余人。”《杜阳编》曰:“载宅有芸辉堂。芸辉,香草名也,出于阗国。”《唐实录》曰:“毁元载祖父母坟墓,斵棺弃柩及焚毁载私庙木主,并毁大宁、安仁里二宅,充修葺百司廨宇,汙宫之义也。”又:“贬同州刺史宋晦为澧州员外司马。晦尝任虢州刺史,率百姓采卢氏山木,为载造东都私第故也。”义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谷郡王张孝忠宅。太子右庶子崔造宅。太子宾客燕国公于頔宅。太保致仕岐国公杜佑宅。
10.次南光福坊。坊东南隅,旧有永寿公主庙。(《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
次南光福坊。隋有圣敬寺,大业七年废。坊东南隅,旧有永寿公主庙。公主中宗女。景云中废庙,赐姜皎为鞠场。皎宅在庙北隔街,旧窦怀贞宅。怀贞诛后,赐皇后妹夫窦庭芳。驩州流人窦参宅。检校司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国公贾耽宅。右卫上将军南充郡王伊慎宅。
11.次南靖善坊。大兴善寺,尽一坊之地。(《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靖善坊。大兴善寺,尽一坊之地。初曰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释氏,以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龙中,韦庶人追赐父玄贞为酆王,改此寺为酆国寺。景云元年复旧。《酉阳杂俎》曰:“寺取大兴城两字、坊名一字为名。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岁旱时,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盖以三藏役龙,意其枝必有灵也。东廊素和尚院,庭有桐四株。元和中名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招国郑相恶其汗,谓素曰:‘弟子为伐此树,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戏祝曰:‘我种汝三十余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之。’自是无汗。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常有狢子听经,斋时乌鹊取掌中食。天王阁,长庆中造。本在春明门内,与南内连墙。其形高大,为天下之最。太和二年,敕移就此寺。折时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数十筩。”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总章二年,火焚之,更营建,又广前居十二亩之地。
12.光(靖)福(善)坊大兴〔善〕寺有阿育王金像,历宋齐梁陈,数有奇异。陈国亡,忽面自西向,虽止之还尔。隋文帝载入长安,内中供养,后移置此寺。寺众以殿大像小,不可当阳,乃置之于北面。明日,乃自转正阳。众咸惊异。复置北面,明日复还转南面。众乃懴谢,不复更动。(《太平御览》卷六五七)
注:“光福”,当做“靖善”。“善”,长安无“大兴寺”,“大兴寺”当为“大兴善寺”之误。此阿育王金像事又见《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亦载此像置于大兴善寺中,其中曰:
五东晋成帝咸和中,丹阳尹高悝往还帝(市)阙,每见张侯桥浦有异光现。乃使吏寻之,获金像一,西域古制,光趺并缺。悝下车载像,至长干巷口,牛不复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径趣长干寺,因安置之。扬都翕然观拜,悟者甚众。像于中宵,必放金光。岁余,临海县渔人张侯世于海上见铜莲花趺丹光游泛,乃驰舟接取。具送上台,帝令试安悝足,恰然符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锡诣悝云:“昔游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于河滨。王路既通,寻觅失所。近感梦云:‘吾出江东,为高悝所得,在阿育王寺。’故远来相投,欲一礼拜。”悝引至寺,五僧见像,歔欷涕泣,像为之放光,照于堂内,及绕僧形。僧云:“本有圆光,今在远处,亦寻当至。”五僧即住供养。至咸安元年,南海交州合浦采珠人董宗之每见海底有光浮于水上,寻之得佛光。以事上闻,简文帝敕施其像,孔穴悬同光色无异。凡四十余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此像花台有西域书,诸来者多不识,唯三藏法师求那跋摩曰,此古梵书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时凡(瓦)官寺沙门慧邃欲求摹写。寺主僧尚恐损金色,语邃曰:“若能令佛放光,回身西向者,非余所及。”邃至诚祈请。中宵闻有异声,开殿见像,大放光明,转坐面西。于是乃许模之,传写数十躯,所在流布。至梁武帝于光上加七乐天并二菩萨。至陈永定二年,王琳屯兵江浦,将向金陵。武帝命将溯流。军发之时,像身动摇,不能自安。因以奏闻,帝检之有实。俄而锋刃未交,琳众解散,单骑奔北。遂上流大定。故动容表之。天嘉之中,东南兵起,帝于像前乞愿,凶徒屏退。言讫,光照阶宇。不久,东阳闽越皆平。沙门慧晓长干领袖,行化所及,事若风移。乃建重阁故使藻画穷奇,登临极目。至德之始,加造方趺。自晋迄陈五代,王臣莫不归敬。亢旱之时,请像入宫,乘以帝辇,上加油覆。僧为雨调,中途滂注,常候不失。有陈运否亟涉讹谣。祯明二年,像面自西,虽正还尔。以状上闻,帝延入太极,设斋行道。其像先有七宝冠,饰以珠玉,可重三斤,上加锦帽。至晓,宝冠挂于像手,锦帽犹在头上。帝闻之烧香祝曰,若国有不祥,还脱实冠,用示征咎。仍以冠在首。至明,脱挂如昨。君臣失色。及隋灭陈,举国露首面缚西迁,如所表焉。隋高闻之。敕送入京大内供养,常躬立侍。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可令右司造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大兴善寺。”像既初达,殿大不可当阳,乃置北面,及明,乃处正阳。众虽异之,还移北面。至明,还南如初。众咸愧谢轻略,今见在图写殷矣。余摭采众传记,合成此录,有未广者,庶知非加饰焉。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为隋至唐初僧人道宣所作,为韦述写作《两京新记》时所能见。《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所叙阿育王金像事与《两京新记》条目结构基本重合,如“历宋齐梁陈,数有奇异”,“陈国亡,忽面自西向,虽止之还尔”,“隋文帝载入长安”皆为《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所叙情节的缩略。且此事为道宣“采众传记,合成此录”,此事在道宣前应未有单一的史料来源。可以推测,《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为《两京新记》直接的史料来源。
13.优填像,总章初为火所烧,据梁时西域优填在荆州。(《寺塔记》卷上)
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述梁荆州优填王栴檀像事,曰:
梁祖武帝以天鉴(监)元年正月八日梦檀像入国,因发诏募人往迎。案《佛游天竺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云,佛上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王臣思见。优填国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栴檀,请大目连神力运往,令图佛相。既如所愿图了,还返。座高五尺,在祇桓寺,至今供养。帝欲迎请此像,时决胜将军郝骞、谢文华等八十人应募往达。具状祈请。舍卫王曰,此中天正像,不可。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图一相。卯时运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顶放光,降微细雨,并有异香。故《优填王经》云,真身既隐,次二像现,普为众生深作利益者是也。骞等负第二像行数万里,备历艰关,难以具闻。又渡大海,冒涉风波,随浪至山,粮食又尽。所将人众及传送者身多亡没。逢诸猛兽,一心念佛,乃闻像后有甲胄声。又闻钟声。岩侧有僧端坐树下,骞背负像,下置其前,僧起礼像,骞等礼僧。僧授澡水令饮,并得饱满。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毗罗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语顷失之。尔夜佥梦见神,晓共图之。至天鉴(监)十年四月五日,骞等达于扬都。帝与百寮徒行四十里,迎还太极殿,建斋度人,大赦断杀。絓是弓刀矟等,并作莲花塔头。帝由此菜蔬断欲。至太清三年五月帝崩,湘东王在江陵即位,号元承圣,遣人从杨都迎,上至荆都承光殿供养。后梁大定八年,于城北静陵造大明寺,乃以像归之。今见在,多有传写,流被京国。
《寺塔记》转述《两京新记》记“据梁时西域优填在荆州”,史料应来自《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寺塔记》后句接“言隋自台城移来此寺,非也”,《两京新记辑校》收入“言隋自台城移来此寺”句,疑此非《两京新记》的内容,不予辑录。
14.次南兰陵坊。东南隅,尚书右仆射韦待价宅。宅西工部尚书李珍宅。(《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兰陵坊。东南隅,尚书右仆射韦待价宅。宅西工部尚书李珍宅。忠武军节度使曲环家庙。太子宾客燕国公于頔家庙。
15.次南开明坊。(《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开明坊。自朱雀门南第六横街以南,率无居人第宅。自兴善寺以南四坊,东西尽郭,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光明寺。
16.次南保宁坊。昊天观,尽一坊之地。(《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保宁坊。昊天观,尽一坊之地。贞观初为晋王宅。显庆元年,为太宗追福,立为观。高宗御书额,并制《劝道文》。
17.次南安义坊。(《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安义坊。坊南抵京城之南面,西南通明德门。贞顺武皇后庙。《礼阁新仪》曰:“开元二十五年立庙,乾元之后祠享遂绝。”
18.朱雀街东第二街、北当皇城南面之安上门街东从北第一务本坊。半以西,国子监。坊南街之北,先天观。本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宅。(《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朱雀街东第二街、北当皇城南面之安上门街东从北第一务本坊。景龙三年,以驸马都尉杨慎交父名嘉本,改为玉楼坊。景云元年复旧。半以西,国子监。监东开街,若两坊。街北抵皇城南,尽一坊之地。监中有孔子庙,贞观四年立。领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坊南街之北,先天观。景龙三年,韦庶人立为翊圣女冠观。景云元年,改景云观。天宝八载,改为龙兴道士观。至德三载,改先天观。本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宅。河中节度使兼中书令延德郡王张茂昭宅。左散骑常侍于德晦宅。西川、齐州进奏院。鬼市。《辇下岁时记》曰:“俗说,务本坊西门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又或月夜闻鬼吟:‘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有和者云:‘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19.次南崇义坊。坊内横街之北,招福寺。西南隅,太子左庶子驸马都尉苏勖宅。南街之北,博陵郡王崔玄日韦宅。宅西秘书监马怀素宅。(《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崇义坊。坊内横街之北,招福寺。乾封二年,睿宗在藩立。本隋正觉寺。寺南、北门额并睿宗所题。《酉阳杂俎》曰:“正觉寺,国初毁之,以其地立第,赐诸王。睿宗在藩居之。乾封二年,移长宁公主锦堂,重建此寺。长安二年,内出等身金铜像一躯,并九部乐,南、北门额上题。岐、薛二王亲送至寺。纟采乘象舆、羽卫四合,街中余香,数日不散。景龙二年,诏寺中别建圣容院,是睿宗在青(春)宫真容也。先天二年,勅出内库钱二千万,巧匠一千人重修之。”西南隅,太子左庶子驸马都尉苏勖宅。后为英王园,其地湫下,无人居。南街之北,博陵郡王崔玄日韦宅。宅西秘书监马怀素宅。工部尚书韦坚宅。赠太尉段秀实宅。德宗所赐。宣宗大中十年,诏秀实崇义坊宅诸院典在人上,计钱三千四百七十五贯,宜赐庄宅钱收赎,仍令鸿胪少卿段文楚追贴舍人计会。监铁常平院。尚书左仆射窦易直宅。《明皇杂录》曰:“本中书令崔圆宅。禄山盗国,王维、郑虔、张通皆处于贼庭。洎尅复,俱困于宣阳里杨国忠之旧宅。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各有数壁。当时皆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极能事。其后皆得宽典,至于贬谪,悉获善地。其第鬻于易直,大和中,画尚存。”剑南东川节度使王承业宅。武俊之孙,士真子也。兴元、鄜坊、易定进奏院。
20.次南长兴坊。东北隅,侍中驸马都尉杨师道宅。坊内横街之南,中书令张嘉贞宅。宅西太子宾客元行帅宅。次北隔街礼部尚书致仕王丘宅。(《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长兴坊。隋有灵感观,武德初废。唐会昌五年,诏皇城南六坊内不得置私庙。其朱雀街缘是南郊御迹,至明德门夹街两面坊及曲江侧近,亦不得置。余围外深僻坊,并无所禁。初,武宗行礼南郊,见天街左右诸坊有人家私庙,遂令禁断。中书门下奏:“朱雀门至明德门凡有九坊,其长兴坊是皇城南第三坊便有朝官私庙,实则逼近宫阙。自威远军向南三坊,俗称围外地,至闲僻。于此置庙,无所妨碍。”从之。东北隅,侍中驸马都尉杨师道宅。其地后分裂左监门大将军韩琦、尚书刑部侍郎崔玄童、荆府司马崔光意等居。坊内横街之南,中书令张嘉贞宅。本太常少卿崔日知宅。《唐书》曰:“贞元中,裴延龄为德阳郡主治第。时将降郭鏦,延龄令嘉贞之子徙所置庙,德宗不许。”按韦述记载嘉贞宅于此。延龄所徙乃是庙,而嘉贞碑宅在思顺里。今无思顺坊,未详。宅西太子宾客元行冲宅。次北隔街礼部尚书致仕王丘宅。邠宁节度使马璘宅。《德宗实录》曰:“大历十四年七月,毁元载、马璘、刘忠翼之第。自天宝中,京师堂寝,已极宏丽,而第宅未甚逾制。然卫国公李靖庙已为嬖人杨氏廐矣。乃安、史二逆之后,大臣宿将,竞崇栋宇,无复界限,力穷乃止。人谓之‘木妖’,而马璘之堂尤盛,计钱二千万贯,他室称是。璘卒于军,以丧归京师,士庶欲观之,假名于故吏,投刺会吊者数十百人,故命撤毁之。自是,京师楼榭之踰制者皆毁。”乾元观。《代宗实录》曰:“大历十三年七月,以泾原节度使马璘宅作乾元观,置道士四十九人。其地在皇城南长兴里。璘初创是宅,重价募天下巧工营缮,室宇宏丽,冠绝当时。璘临终献之。代宗以其当王城形胜之地,墙宇新洁,遂命为观,以追远之福,上资肃宗,加乾元观之名。”乾元,肃宗尊号也。然则与《德宗实录》之言相戾。纪国大长公主宅。肃宗女,降郑沛。工部尚书致仕晋昌郡主辛京杲宅。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鸿渐宅。鸿渐于长兴立深第,崇饰门馆,赋诗曰:“常愿追禅侣,安能挹化源。”朝士多和之。太子右庶子韦聿宅。汉阳大长公主宅。即德阳郡主也,顺宗长女。国子祭酒郑伸宅。贞元时人。礼宾院。元和五年置院坊之北街。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路随宅。河东节度使王璠宅。左神武统军史宪忠宅。河南尹驸马都尉郑颢宅。尚书右仆射驸马都尉于宗宅。镇州进奏院。
21.次南永乐坊。西南隅,废明堂县廨。县东清都观。观东永寿寺。坊内横街之北,资敬尼寺。东南隅,左丞相燕国公张说宅。东门之南,夏官尚书王璇宅。(《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永乐坊。坊内横街之中有古冢,不详姓氏。西南隅,废明堂县廨。总章元年,分万年县置。其廨地本越王贞宅。长安三年废,还万年。后以其廨地赐驸马都尉裴巽。县东清都观。隋开皇七年,道士孙昂为文帝所重,常自问道,特为立观。本在永兴坊,武德初徙于此地,本隋宝胜寺。观东永寿寺。景龙三年,中宗为永寿公主立。坊内横街之北,资敬尼寺。隋开皇三年,太保薛国公长孙览为其父立。东南隅,左丞相燕国公张说宅。本侍中王德真宅,说大加修葺焉。善相宅者曰:“泓师与说置永乐东南第一宅有永巷者,戒曰:‘此宅西北隅最是王地,慎勿于此取土。’越月,泓又至,谓燕公曰:‘此宅气候忽然索漠,恐必甚有取土于西北隅者。’公与泓偕行,至宅西北隅,果有取土坑三,数坑皆深丈余。泓大惊曰:‘祸事,令公富贵一身而已。更二十年外,外诸郎君皆不得天年。’燕公大骇曰:‘填之可乎?’泓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相连。今欲填之,亦犹人有疮痏,纵以他肉补之,终无益也。”燕公子均、垍皆为禄山委任,克复后均赐死,垍长流之。”东门之南,夏官尚书王璇宅。兵部尚书判户部事王绍宅。司徒中书令晋国公裴度宅。唐《实录》曰:“度自兴元请朝觐,宰相李逢吉之徒百计隳沮。有张权舆者,既为嗾犬,尤出死力,乃上疏云:‘度名应图谶,宅据岗原,不召而来,其旨可见。”盖常有人与度作谶词云:“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言度曾征讨淮西平吴元济也。又帝城东西横亘六岗,符易象乾卦之数,度永乐里第偶当第五岗,故权舆以为词,意欲贼之,然竟不能动摇。左监门卫上将军李思忠宅。武宗会昌二年,温没斯内属,赐姓李,名思忠,命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兼抚王傅,赐第永乐坊。尚书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萧寘宅。
22.永乐坊。〔古〕〔塚〕,未知姓名,时人误为东方朔墓也。(《资暇集》卷中)
注:“古塚”,《两京新记辑校》校补。
23.次南靖安坊。西南隅,崇敬尼寺。寺东乐府。(《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靖安坊。按“靖”或作“静”。西南隅,崇敬尼寺。本僧寺,隋文帝所立。大业中废。龙朔二年,高宗为长安定安公主薨后改立为尼寺。寺东乐府。隋置。咸宜公主宅。玄宗女,再降崔嵩。韩国正穆公主庙。《礼阁新仪》曰:“德宗女,自唐安公主追册。贞元十七年祔庙。”太子宾客崔伦宅。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元衡宅。尚书吏部侍郎韩愈宅。刑部侍郎刘伯刍宅。郴州司马李宗闵宅。
24.崇敬寺有石像一躯,高五尺,制作粗恶,甚有灵验。传云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其女貎丑,常自慨恨,多作佛像,及成皆类。如此千数,乃至诚祈祷,忽感佛见形,更造诸像,相好方具。其父使鬼神遍散诸像于天下,此其一也。(《太平御览》卷六五七)
注:此事又见《道宣律师感通录》,其中记载:
又问,今诸瑞像多云育王第四女所造,其事幽远,难得其实。答云,育王第四女厥貌非妍,久而未出,常恨其丑,乃图佛形,相好异佛,还如自身。成已发愿,佛之相好,挺异于人,如何同我之形仪也。以此苦邀,弥经年月。后感佛现,忽异昔形。父具问之,述其所愿。今非(北)山玉华、荆州长沙、杨都高悝及今崇敬,并是其像。或书光趺,人罕识者。育王令诸神鬼所在将往,开悟佛法。今诸像面莫匪女形。崇敬寺地本是战场,西晋末,五胡大起,兵戈杀害,此地特多,地下人骨今由见在,所杀无辜残酷枉滥。故诸神鬼携以镇之,令此冤魂得生善念。
《两京新记》记载崇敬寺石像为阿育王第四女所造,及石像为阿育王散布天下的情节与此事相类。《道宣律师感通录》为道宣所做,亦可能成为《两京新记》的史料来源。
25.次南安善坊。尽一坊之地,为教弩场。(《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安善坊。尽一坊之地,为教弩场。隋明堂在此坊。高宗时,并此坊及大业坊之半,立中市署,领口马牛驴之肆。然已偏处京城之南,交易者不便,后但出文符于署司而已,货鬻者并移于东市。至武太后末年,废为教弩场。其场隶威远军。
26.次南大业坊。东南隅,太平女冠观。(《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大业坊。本名弘业。神龙初避孝敬皇帝讳改。东南隅,太平女冠观。本宋王元礼宅。仪凤二年,吐蕃入寇,求太平公主和亲,不许。乃立此观,公主出家为女冠。初以颁政坊宅为太平观,寻徙于此,公主居之。其颁政坊观改为太清观。公主后降薛绍,不复入观。西有驸马都尉杨慎交山池。本徐王元礼之池。新昌观。
27.次南昌乐坊。(《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昌乐坊。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家庙。大中中,来孙謩为相,再新旧庙,以玄成为封祖。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宅。山南东道节度使蒋系家庙。官园。坊西官园,供进梨花蜜。
28.次南安德坊。(《长安志》卷七)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安德坊。坊南抵京城之南面,东即启夏门。右武卫将军苏方宅。术士桑道茂宅。
29.朱雀街东第三街,即皇城东之第一街,街东从北第一曰翊善坊。(《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朱雀街东第三街,即皇城东之第一街,北当兴安门、大明宫,南当启夏门。街东从北第一曰翊善坊。保寿寺。《酉阳杂俎》曰:“翊善坊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宝九载舍为寺。初,铸钟成,力士设斋庆之,举朝毕至,一击施镪百千。有窥其意连击二十杵。经藏阁规构危巧,二塔火珠授十余斛。河阳从事李琢性好奇古,与僧善,尝俱至此寺,观库中旧物,忽于破瓮中得物如被,幅裂汙坌,触而尘起。琢徐视之,乃画也。因以州县图三及缣三十换之。令家人装治,大十余幅。访于常侍柳公权,方知张萱所画《石桥图》也。玄宗赐力士,因留寺中。后为鬻画人宗牧言于左军,寻有小使领军卒数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进入,文宗好古,见之大悦,命张于云韶院。”
30.其西曰光宅坊。横街之北,光宅寺。(《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其西曰光宅坊。本翊善一坊之地置,大明宫后,开丹凤门街,遂分为二坊。太和九年,凤翔献郑注首,诏悬于光宅坊西北角,三日而去之。横街之北,光宅寺。仪凤二年,望气者言此坊有兴气,敕令掘得石函。函内有佛舍利骨万余粒,遂立光宅寺。武太后始置七宝台,因改寺额名。《酉阳杂俎》曰:“宝台甚显,登之四极眼界,其上层窗下尉迟画,下层窗下吴道玄画,皆非其得意也。丞相韦处厚自居内庭至相位,每归辄至此塔,焚香瞻礼。普贤堂本天后梳洗堂。”
31.次南永昌坊。坊东丹凤门街。丹凤门街东来庭坊。(《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永昌坊。坊东丹凤门街。丹凤门街东来庭坊。本永昌一坊之地,与翊善坊同分。隋末有仁法寺,大业七年废。丹凤门街至此而绝。特进王仁佑宅。永徽时人。内侍高延福宅。力士父。右卫上将军致仕梁守谦宅。庄宅司。坊西北。
32.次南永兴坊。西南隅,左金吾卫。街西之北,荷恩寺。西门之北,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宅。(《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永兴坊。隋有善果寺,大业中废。西南隅,左金吾卫。神龙中自崇仁坊徙。街西之北,荷恩寺。景云元年睿宗立。西门之北,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宅。本隋安平公宇文恺宅。封演《见闻录》曰:“征所居室屋卑陋,太宗欲为营构,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撤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家人不谨,遗火烧之,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后裔孙謩相宣宗,居旧第焉。”左龙武军统军咸宁郡王戴休颜宅。赐第。凤翔、陈许、湖南进奏院。
33.永兴坊西门北,魏征宅。本宇文恺宅,及征居之,太宗幸焉。时将营小殿,赐征为堂。(《太平御览》卷一八〇)
34.次南崇仁坊。西南隅,玄(景)真(龙)观。坊东南隅,资圣寺。北门之东,宝刹寺。东门之北,尚书左仆射许国公苏瑰宅。坊南门之西,礼会院。《长安志》卷八
注:“玄真”,当作“景龙”,《两京新记辑校》校改。
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崇仁坊。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按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工贾辐凑,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大历中鱼朝恩于坊之南街设斋会,奏内坊音乐。西南隅,玄真观。半以东本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宅。西北隅本左金吾卫。神龙元年,并为长宁公主第。东有山池别院,即旧东阳公主亭子。韦庶人败,公主随夫为外官,遂奏请为景龙观,仍以中宗年号为名。初欲出卖,官估木石当二千万,山池仍不为数。天宝十二载,改为玄真观。肃宗时,设百高座讲法。坊东南隅,资圣寺。本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宅。龙朔三年,为文德皇后追福,立为尼寺。咸亨四年,改为僧寺。长安三年七月,火焚之,灰中得经数部,不损一字。百姓施舍,数日之间,所获巨万,遂营造如故。寺额中(申)州刺史殷仲容所题,楷法端妙,京邑所称。《酉阳杂俎》曰:“净土院门外,相传吴生一夕秉烛醉画,龙髯卓戈手,视之恶骇。院门里卢棱伽画。卢常欲学吴势,吴亦传以手诀,乃画总持三门,方半,吴大赏之,谓人曰:‘棱伽不得心诀,用思太苦,其能久乎?’果画毕而卒。”北门之东,宝刹寺。本邑里佛堂院,隋开皇中立为寺。佛殿后魏时造,四面立柱,当中构虚起两层阁,榱栋屈曲,为京城之奇妙,故夫寺以宝刹为名。东门之北,尚书左仆射许国公苏瑰宅。本中书令薛元超宅。右散骑常侍舒国公褚元量宅。赐第。坊南门之西,礼会院。本长宁公主宅。公主及驸马杨眘交奏割宅向西一半,官市为礼会院,每公主、郡县主出降,皆就此院成礼。《德宗实录》曰:“初,开元中置礼会院于崇仁里。自兵兴以来,废而不修。”东都、河南、商汝汴、淄青、淮南、兖州、太原、幽州、盐州、丰州、沧州、天德、荆南、宣歙、江西、福建、广桂、安南、邕州、黔南进奏院。
35.景龙观。景云二年,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被召止于此观。(《玉海》卷一〇〇)
36.崇仁坊西南隅,长宁公主宅。既承恩,盛加雕饰,朱楼绮阁,一时胜绝。又有山池别院,山谷亏蔽,势若自然。中宗及韦庶人数游于此第,留连弥日,赋诗饮宴,上官昭容操翰于亭子柱上写之。韦氏败,公主随夫为外官,初欲出卖,木石当二千万,山池别院乃不为数。遂奏为观,请以中宗号为名。词人名士,竞入游赏。(《太平御览》卷一八〇)
37.次南平康坊。南门之东,菩提寺。街之北,阳化寺。西北隅,隋太师申国公李穆宅。西门之南,尚书左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宅。西南隅,国子祭酒韦澄宅。东南隅,右相李林甫宅。南门之西,刑部尚书王志愔宅。次此户部尚书崔泰之宅。(《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平康坊。南门之东,菩提寺。隋开皇二年,陇西公李敬道及僧惠英所奏立寺。《酉阳杂俎》曰:“寺之制度,钟楼在东,惟此寺缘李右座宅在东,故建钟楼于西。寺内有郭令玳瑁鞭及郭令王夫人七宝帐。大中六年,改为保唐寺。街之北,阳化寺。隋内史舍人于宣道为父建平公、义母独孤夫人所立。西北隅,隋太师申国公李穆宅。其地景龙中为长宁公主府及鞠场,景云中废,并球场散卖与居人。西门之南,尚书左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宅。自遂良父太常卿亮居焉。西南隅,国子祭酒韦澄宅。兰陵公主宅。太宗女,降兖州都督窦怀哲。万安观。天宝七载,永穆公主出家,舍宅置观。其地西南隅本梁国公姚元崇宅。次东即太平公主宅。其后勅赐安西都护郭虔瓘。后悉并为观。东南隅,右相李林甫宅。本尚书左仆射卫国公李靖宅。景龙中,韦庶人妹夫陆颂所居。韦氏败,靖侄孙散骑常侍令问居之,后为林甫宅。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挤大臣,即处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又说其宅有妖怪,东北隅沟中至夜每火光大起,有小儿持火出入。林甫恶之,奏分其宅东南隅,立为嘉猷观。嘉猷观。见上。明皇御书金字额以赐之。林甫奏女为观主。观中有精思院,王维、郑虔、吴道子皆有画壁。林甫死,后改为道士观,择道术者居之。南门之西,刑部尚书王志愔宅。次北,户部尚书崔泰之宅。侍中裴光庭宅。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张弘靖宅。本国子司业崔融旧第,有融题壁处。同华、河中、河阳、襄徐魏、泾原、灵武、夏州、昭义、浙西东、容州进奏院。
38.〔菩〕〔提〕〔寺〕,佛殿内东壁有郑法士画。(《历代名画记》卷三)
注:“菩提寺”,《两京新记辑校》校补。
39.次南宣阳坊。东南隅,万年县廨。坊西南隅,净域寺。街之西北,秋官尚书谯国公李诲宅。南门之西,杞国公窦毅宅。西门之北,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宅。街东之北,刑部尚书李乂宅。东北隅,兵部尚书郭元振宅。西门之南,右羽林军大将军高仙芝宅。东门之北,京兆尹李齐物宅。(《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宣阳坊。东南隅,万年县廨。去府七里。县门屋宇文恺所造。太平公主降薛绍于县廨,设婚席,初以县门隘窄,欲毁之。高宗敕宇文恺所造,制作多奇,不须毁拆也。坊西南隅,净域寺。隋文帝开皇五年立。恭帝禅位,止于此寺,薨焉。《酉阳杂俎》曰:“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阶院门外是神尧皇帝射孔雀处。佛殿内西座蕃神甚古质。贞元已前西蕃两度盟,皆载此神,立于坛而誓。相传当时颇有灵。”按此寺兴造与韦述《记》不同。街之西北,秋官尚书谯国公李诲宅。后为韦温宅。韦氏诛后,赐恩国公主。南门之西,杞国公窦毅宅。毅即太穆皇后之父。宅西有皇后归宁院,后施净域寺。宅南有杞公庙。西门之北,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宅。宅东有陕州刺史刘布进、少府监杨务廉宅。次西北隔巷有国子祭酒韦叔夏、光禄卿单思远宅。街东之北,刑部尚书李乂宅。次西有益州长史李衮、太子宾客郑惟忠宅。东北隅,兵部尚书郭元振宅。奉慈寺。本开元中虢国夫人杨氏宅。虢国即贵妃之姊。其地本中书令马周宅。《津阳门诗》曰:“八姨新起合欢堂”。注曰:“虢国构一堂,价费万金。堂成,工人偿价之外,更邀赏技之直,复与绛罗五千段,工者嗤而不顾。虢国问其由,工曰:‘某平生之能,殚于此矣。苟不以信,愿得蝼蚁蜥蜴蜂虿之类,数其目而投于堂中,使有间隙,得亡一物,即不论功直也。’于是又以缯彩珍具与之。”又《明皇杂录》曰:“贵妃姊虢国夫人,恩倾一时,大治第宅,栋宇之盛,世无与其比。所居本韦嗣立旧宅。韦氏诸子亭午方偃息于堂庑间,忽见一妇人,衣黄帔衫,降自步辇,有侍婢数十,笑语自若,谓韦氏诸子曰:‘闻此宅欲货,其价几何?’韦氏降阶,言曰:‘先人旧庐,所未忍舍。’语未毕,有工人数百,登西厢掘其瓦木。韦氏诸子既不能制,乃率家僮,挈其琴书,委于衢路,而自叹曰:‘不才无为,势家所夺。古人之戒,将见于今日乎?’而与韦氏隙地十亩余,其他一无所酬。虢国中堂既成,召匠圬墁,以二百万偿其直,而复以金盆二、瑟瑟三斗为赏。后曾有暴风拔树,委于堂上。已而视之,略无所伤。既彻瓦以观,皆承以木瓦。其制精妙,皆此类也。”按嗣立宅在归德坊,与上文不同。又诸坊亦无名归德者,《酉阳杂俎》曰:“安禄山伪命百官,以田乾真为京兆尹,取其宅为寺,后为驸马都尉郭暧宅。今上即位之初,太皇太后为升平公主追福,奏立奉慈寺,赐钱二十万,绣帧三车,抽左街十寺僧四十人居之。前司空兼右相杨国忠宅。虢国夫人居坊之左,国忠第在其南。西门之南,右羽林军大将军高仙芝宅。东门之北,京兆尹李齐物宅。司徒致仕薛平宅。右骁卫大将军韩公武宅。将作监韦文恪宅。文宗时人。右神武统军张议潮宅。咸通六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自沙州入觐,诏除统军,赐第一区。邠宁、东川、振武、鄂州进奏院。榷盐院
40.万年县门,宇文恺所造。高宗末,太平公主出降,于县廨为婚第,以县门窄狭,欲毁之。高宗勅曰:“其宇文恺所作,不须坼,于他所开门。”遂存。(《太平御览》卷一八三)
41.次南亲仁坊。西南隅,咸宜女冠观。西北隅,尚书右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宅。街东之北,太子詹事韦琨宅。北门之东,驸马都尉郑万钧宅。东门之北,滕王元婴宅。(《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亲仁坊。西南隅,咸宜女冠观。睿宗在藩之第,明皇升极于此。开元初,置昭成、肃明二皇后庙,谓之仪神庙。睿宗升遐,昭成迁入太庙,而肃明留于此。开元二十一年,肃明皇后亦祔入太庙,遂为肃明道士观。宝应元年,咸宜公主入道,与太真观换名焉。西北隅,尚书右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宅。后并入相府,闲地置庙。后敕赐贵妃豆卢氏。后左金吾大将军程伯献、黄门侍郎李暠等数家居焉。街东之北,太子詹事韦琨宅。次东又有中书侍郎杨弘武、太仆卿王希隽二宅。隽所居即隋兵部尚书樊于盖宅。北门之东,驸马都尉郑万钧宅。东门之北,滕王元婴宅。叛臣安禄山宅。《禄山故事》曰:“旧宅在道政坊,玄宗以其隘陋,更于亲仁坊选宽爽之地,出内库钱更造。堂皇院宇,窱周匝,帐帷幔幕,充牣其中。天宝九载,禄山献俘至京,命入新宅。《谭宾录》曰:“禄山入朝,敕于亲仁坊南街造宅,堂皇三重,皆象宫中小殿。房廊窈窱,绮疏诘屈,无不穷极精妙。什物充牣,以金银织傍筐、笊篱等。每欲赏赐之,明皇皆谓左右曰:‘禄山眼孔大,勿令笑人。’”回元观。即禄山旧宅,见《津阳门诗》。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宅。《谭宾录》曰:“宅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又曰:“亲仁里大启其地,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间。或云王夫人赵氏爱女方妆梳对镜,往往公麾下将吏出镇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帨,视之不异仆隶。他日子弟集列启谏,公三不应,于是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尹、霍不当如此也。’公笑而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马食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虀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吾是以否。’诸子皆伏。”其西本于志宁宅。昌乐公主宅。明皇女,降嗣毕国公窦锷。太子太师汧国公李勉宅,兵部尚书致仕归崇敬宅。剑南东川节度使冯宿宅。《卢氏杂说》曰:“宿从子衮为给事中,宅南有山亭院,多养鹅鸭及杂禽之类,常遣一家人主之,谓之‘鸟省’。”西华公主宅。宣宗女,降工部尚书严祁。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宅。咸通中,朱邪赤心平徐州庞勋,以功,懿宗赐姓名,编入属籍,系郑王房,又赐第一区。
42.次南永宁坊。东南隅,京兆府籍坊。南门之东,隋尚书左仆射房国公苏威宅。西门之北,隋兵部尚书田弘宅。南门之西,礼部尚书裴行俭宅。东门之北,赠太尉祁国公王仁皎宅。西北隅,中书令裴炎宅。(《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永宁坊。隋有明觉寺,大业七年废。东南隅,京兆府籍坊。南门之东,隋尚书左仆射房国公苏威宅。西门之北,隋兵部尚书田弘宅。弘子仁恭、德懋及孙玄基并以孝义旌表,时论美之。南门之西,礼部尚书裴行俭宅。东门之北,赠太尉祁国公王仁皎宅。本礼部尚书郑善果宅,后临江王嚣买之。神龙初,宗正卿李晋居焉。缮造廊院,称为甲第。晋诛后,敕赐仁皎。西北隅,中书令裴炎宅。炎死后没官,后为徒坊。永宁园。赐禄山永宁园为邸。又赐永穆公主池观为游燕地。司天监。乾元元年,改太史监为司天监,于永宁坊张守珪宅置官六十人。其地即安禄山所赐永宁园也。开府仪同三司博陵郡王李辅国宅。彭王傅徐浩宅。尚书右仆射致仕高郢宅。河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锷宅。锷子稷进永宁里第宣义亭子,时议以锷因缘,累居大镇,营第华侈,既殁而入于官,固其所也。前京兆尹杨凭宅。凭治第,功役丛兴,又幽妙妾于永乐别舍,訾议颇讙,坐是贬临贺尉。前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涯宅。乃杨凭故第。家书与秘府侔名,书画以金玉为奁轴,凿垣贮之,重复秘固,若不可窥者。及被诛,为人被(破)垣,剔取奁轴金玉,而弃其书画于道,籍田宅入于官。河东节度使兼侍中李载义宅。太和五年,载义自幽州入朝,文宗赐以居第及米面钱帛刍籍极厚。太子太保凉国公李听宅。卫尉卿李有裕宅。太傅致仕白敏中宅。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宅。自幽州入朝,居此。义成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铎宅。《三水小牍》曰:“第中别立书斋,每于退朝,独处其中,欣欣如也。”
43.次南永崇坊。东南隅,七太子庙。庙西灵应观。街西之南,刑部尚书韦抗宅。(《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永崇坊。东南隅,七太子庙。其地本万、夔六州之邸,总章中以为明堂县,后徙县于永乐坊。神龙初,立懿德太子庙,即中宗之长子。《礼阁新仪》曰:“天宝六载,诏章怀、节愍、惠庄、惠宣、惠文太子,虽官为立庙,比来子孙自祭,或时物有阙,礼仪不备,宜与隐太子及懿德太子列次诸室,同为一庙。遂于永崇坊东街,就懿徳太子同立庙,呼为七太子庙。宝应二年停享。大历三年,又加靖恭太子一室。”庙西灵应观。隋道士宋道标所立。街西之南,刑部尚书韦抗宅。秘书监杨铦宅。明皇贵妃之兄。宗道观。本兴信公主宅,卖与剑南节度使郭英乂。其后入官。大历十二年,为华阳公主追福,立为观。司徒兼中书令李晟宅。兴元元年,赐晟永崇里甲第,诏宰臣诸节将会送。是日,特赐女乐八人,锦纟采银器等,令教坊、太常备乐,京兆府供具鼓吹,迎道集宴,京师以为荣观。东都留守杜亚宅。吏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李巽宅。司徒兼中书令韩弘宅。放生池。
44.此〔七〕〔太〕〔子〕庙地本是夔,万等六州〔邸〕,后为乾(明)封(堂)县,移于永乐坊。神龙初,遂立为懿德太子庙。其后诸太子庙,比各别坊,今并移就此庙,号为七太子庙也。(《唐会要》卷一九)
注:“七太子”,据《长安志》卷八补。“邸”,据《长安志》卷八补。“乾封”,当做“明堂”,《两京新记辑校》校改。
45.次南昭国坊。西南隅,崇济寺。(《长安志》卷八)
注: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昭国坊。隋有香海寺,大业七年废。按此坊本犯中宗庙讳,长安中改。唐中叶后多云“招国”,“招”字殊无义理,未详。西南隅,崇济寺。本隋慈恩寺。开皇三年,鲁郡夫人孙氏立。贞观二十三年,以尼寺与慈恩僧寺相近,而胜业坊甘露尼寺又比于崇济僧寺,敕换所居焉。本弘字,神龙中改。《酉阳杂俎》曰:“寺内有天后织成纹龙被复子及绣衣六事。”太府少卿裴子余宅。即废香海寺之地。太子太傅致仕郑纟因宅。尚书右丞庾敬休宅。《国史补》曰:“敬休宅屋壁有画奏乐图,王维尝至其处。维熟视而笑,或问其故,维曰:‘此《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集乐工验之,无一差者。夏绥宥等州节度使李寰宅。寰坚守博野镇,穆宗赐其子方回宅。山南西道节度使崔管宅。柳玭云:“崔氏居昭国宅,子孙昌盛,衣缨不绝。”
46.次南进昌坊。半以东,大慈恩寺。寺西院浮图六级,崇三百尺。西南隅,楚国寺。东南隅,兴唐寺。西门之南,左侍极兼右相陆敦信宅。次南大理卿孙伏伽宅。南门之东,户部尚书许圉师宅。北门之南,太子詹事陆余庆宅。(《长安志》卷八)
注:“昌”,《两京新记辑校》认为当作“业”。
以下为《长安志》卷七此条之下内容,以作参考。
次南进昌坊。按唐人多云“晋昌坊”,然“晋”“进”义同。半以东,大慈恩寺。隋无漏寺之地,武德初废。贞观二十二年,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仍选林泉形胜之所。寺成,高宗亲幸。佛像幡华,并从宫中所出。太常九部乐,送额至寺。寺南临黄渠,水竹森邃,为京都之最。会昌五年,诏天下废寺,上都每街各留寺两所,僧各三十人。左街留慈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六年,左街添置寺八所。兴唐、保寿寺两所依旧额,六所请改旧名。僧寺四所,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尼寺二所,法云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寺改为唐昌寺。右街西明寺改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八所添置,二所依旧名。僧寺一所天福寺,尼寺一所兴圣寺,并依旧。所请改名僧寺五所,化度寺改为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尼寺一所,万善寺改为延唐寺。《酉阳杂俎》曰:“寺本净觉故伽蓝,因而营建焉。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勅度三百僧。初,三蔵自西域回,诏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设九部乐,迎像入寺,纟采车凡千余两。上御安福门观之。太宗常赐三藏衲,直百余金,其工无针纟廷之迹。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赐此寺四橛,橛皆灼固。其木大德行逄自种之,一株不活。”寺西院浮图六级,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所立。初唯五层,崇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经像。后浮图心内卉木钻出,渐以颓毁。长安中,更拆改造,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有辟支佛牙,大如升,光采焕烂。东有翻经院。西南隅,楚国寺。本隋兴道寺之地,大业七年废。高祖起义并州,第五子智云在京,为隋留守阴世师等所害,后追封为楚哀王,因立此寺。水竹幽静,类于慈恩。《酉阳杂俎》曰:“寺内楚哀王身金刚像,哀王绣袄半袖犹在。长庆中,赐织成双鳯夹黄袄子,镇在寺中。门内有放生池。太和中,赐白黄胯衫。”东南隅,兴唐寺。神龙元年,太平公主为武太后立为罔极寺。穷极华丽,为京都之名寺。开元二十六年,改为兴唐寺,明皇御容在焉。西门之南,左侍极兼右相陆敦信宅。次南大理卿孙伏伽宅。南门之东,户部尚书许圉师宅。北门之南,太子詹事陆余庆宅。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载别宅。河中节度使兼中书令浑瑊宅。兴元元年赐,兼赐女乐五人,锦纟采银器等。宰臣节将会送,有司备馔,次于李晟焉。义章公主宅。德宗女,降张茂宗,赐第。太清宫。《礼阁新仪》曰:“开元二十九年,始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依道法设醮。天宝元年正月,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以‘天下太平、圣寿无疆’之言传于玄宗,仍告赐灵符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桃林县函谷关令尹台西得之。于是置庙于太宁坊,东都于积善坊。九月,改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二年正月,加号‘大圣祖’。三月,敕西京改为太清宫,东都为太微宫,诸州为紫极宫。十二载二月,加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每岁四时及腊修庙献之礼。”初建庙,取太白山白石为真像,衮冕之服,当扆南向。玄宗、肃宗、德宗侍立于左右,皆朱衣朝服。宫垣之内,连接松竹,以像仙居。殿十二间,四柱,前后各两阶,东西各侧阶一。其宫正门曰琼华,东门曰九灵,西门曰三清。御斋院在宫之东,公卿斋院在宫之西,道士杂居其间。天宝五载,诏刻石为李林甫、陈希烈像,列侍于圣容之侧。林甫犯事,又刻杨国忠之形,而磨尘林甫之石。及希烈、国忠败,又尽毁之。八载,立文宣王像,与四真人列侍左右。
47.西京外郭城朱雀街东第三街皇城东之第一街进业坊慈恩寺,隋无漏寺之故地。武德初废,贞观二十,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所立,故以慈恩为名。南院临黄渠,竹木深邃,为京城之最。寺西院浮图,六级,高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门玄楚(奘)所立。浮图内有梵本诸经数十匣。浮图前东阶立太宗皇帝撰《三藏圣教序》及高宗皇帝《述圣记》二碑,并褚遂良书,立于弘福寺及此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卷八)
注:“楚”,当作“奘”。
48.玄奘与惠明、灵润等翻定六百五十七部。太宗制《三藏圣教序》。(《玉海》卷三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