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宁荣府

诗礼簪缨气峥嵘——宁荣府

《红楼梦》中的建筑以宁荣府和大观园为核心,最早出现于贾雨村口中:


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第二回)


短短数句,既精致的勾勒出宁、荣二府“峥嵘轩峻”的建筑格调和“诗礼簪缨”的富贵气象,也巧妙地描绘出宁、荣二府“前庭后院”的总体布局和“院落组合”的群体结构。同时,还蕴含着四合院的典型格局,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尊卑思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段文字准确而言描写的是贾家在金陵的“老宅”,而非黛玉进京都的“新府”。据护官符上抄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第四回)甲戌本有脂批注云:“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可知,金陵老宅中尚有十二房贾氏族人居住,其根基仍在且并未萧条。然而,正如曹公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五回),其真假、有无、虚实殊难分辨。故而,同样是宁荣府第,此段关于金陵贾府的描述,用于都中的贾府同样合适。

一般而言,正规的四合院建筑是依东西向的街道而坐北朝南建造,中轴对称而左右均衡,对外封闭又对内开敞。宁荣街为东西走向,宁荣府是坐北朝南,故而贾雨村说“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同时,受“左为上”古时左右尊卑秩序随着朝代更迭有所改变,但通常“以左为尊”。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左右”皆以坐北朝南计,因帝王“南面为王”之故。的传统礼制思想影响,因宁府居长、为尊,故位于左侧,即街东。

“公”,古爵位名,是封建制度的最高爵位。据《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羊传·隐公五年》则解释的更加详尽:“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由此可见,贾府爵位之高、功劳之大、地位之尊。

而“府”,本意是古代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说文·广部》载:“府,文书藏也。”段玉裁注云:“文书所藏之处曰府。”府,还是官署的通称,《周礼·天官·大宰》曰:“以八法治官府。”郑玄注云:“百官所居曰府。”又引申为官僚、贵族的住宅,亦泛指宅第。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其中,“宅”与“府”皆指宅第,为互文的手法。宁荣府亦为此意,指宁国公、荣国公的家宅、府第。

接着,曹公借林黛玉进贾府之事,一步一步地构建宁国府和荣国府的骨架,一笔一笔地描绘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图景,并巧妙运用“草蛇灰线、空谷传声、烘云托月、背面敷粉、一击两鸣、千皴万染”等描述手法,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逐步呈现出完整的宁、荣二府。

北京醇王府大门旧照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之后,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第三回)


古典建筑采用木构架承重体系,用材以木为主,土、竹、砖、石等为辅,以柱为承重构建,以间为基本单元。间,又叫“开间”,指两榀屋架所围和的空间,或者四柱之间的空间。作为最基本的建筑单元,每间建筑又可分为正面和侧面,一般而言正面宽而侧面窄。正面,即横向柱子之间的距离,称“阔”或“面阔”;侧面,即纵向柱子之间的距离,称“深”或“纵深”。若干面阔之和称为“通面阔”,若干进深之和成为“通进深”,即现代建筑的长和宽。

封建社会建筑的规模、样式、布局都是严格按照礼制建造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品官、百姓等级别。不同级别的人享有不同等级的居住权限,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规格建造住宅。如果逾制建宅,也就是低等级地位的人追求高等级地位的礼遇,从而超越了本来的级别建造住宅,即“僭越”,是要论罪甚至处死的。

关于建筑等级的高低,最直白的体现在于建筑体量的大小,即建筑开间的多少。因为古典建筑以间为基础,不同的间构成单体建筑,不同的单体建筑组成群体院落,不同的群体院落形成街坊和城市,也即由“间、栋、院、群、街坊、城市”构成的建筑形式和城市格局。所以,建筑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因《易经》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住宅为人之居所,又称“阳居”,所以建筑开间多为奇数,如一间、三间、五间、七间等。因此,《红楼梦》中宁荣府有“三间大门”“三间厅”“五间上房”等。

又因“九为极阳之数”,所以最高等级的建筑面阔九间。自然,最高等级的建筑为皇宫大殿专享,再配以进深五间,足以体现“九五之尊”的气度。不过,九开间的建筑也可用在孔圣人庙堂、泰山神祠堂等皇家祭祀的地方,在等级上等同于皇宫大殿,如曲阜孔庙的大成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等。无论是从历史记载的宫室,还是从考古发现的遗迹,或者是现状遗存的建筑来看,都是如此。但有一处例外,即北京故宫太和殿。作为封建王朝最后的中心,太和殿是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其面阔达十一间,是“君权神授”思想的典型体现。

古建筑平面、立面图,面阔与进深

除了建筑体量之外,建筑大门也是体现封建社会等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作为建筑的入口,是进入宅第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外人来访还是主人出行,都是最先接触的地方。因此,“门”承担着展现主人身份、彰显主人地位的重任,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以“门面”指代大家族,就由此而来。如清代李渔在《巧团圆·惊妪》中说:“这一所门面高大,定是个乡宦人家。”

按《说文·门部》载:“门,闻也。从二户,象形。”《玉篇·门部》则云:“门,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也就是说一扇为户,两扇为门。门,繁体写作“門”,为象形字,左右各一扇。在住宅内的门,即屋门,称“户”,一般都是用一扇的;在住宅外的门,即宅门,称“门”,一般都是用两扇的。同时,门作为连接内外的出入口,其作用在于使“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所以说“门,闻也。”

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刊印的《大清会典》规定:“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正殿七间……凡正门殿寝均酢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镬,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亲王世子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正殿五间……郡王府制亦如之。贝勒府制,正门三间,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筒瓦压脊,门柱红青油漆,梁栋贴金,彩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贝子府,正门一重,堂屋四重,各广五间,脊用望兽。余与贝勒府同。镇国、辅国公府制亦如之。”

宫门,清代徐扬《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局部

“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应当是“镇国公或辅国公”级别的封爵,故而其宅第宁国府和荣国府也应当属于“镇国公或辅国公”级别的府制,与贝子府府制相同。所以,林黛玉眼中的宁荣府先是“三间兽头大门”,后是“正面五间上房”,都是有理有据的。

除了上述的建筑府制之外,大门的名称也是有等级限制的,比如:王府之门可以称“宫门”,王府以下只能称“府门”,而没有爵位的品官,只能称宅或第,其门也只能称“宅门”。《红楼梦》中秦可卿突然没了,贾宝玉乘车匆匆而来,“一直到了宁国府前,只见府门洞开,两边灯笼照如白昼……”(第十三回),这“府门”二字,可不是泛泛而写的。

明确了宁荣府大门的等级之后,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兽头?兽头大门又是什么?

兽头,又称“铺首”,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大门饰件。关于“兽头大门”还有一种解释,即:兽头,又称“望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脊饰件,位于屋脊的顶端。和我们熟悉的“吻兽”具有相同的作用——结构作用、装饰作用和辟邪作用。不同的是,吻兽口朝内,呈含脊状;而望兽口朝外,或张嘴或闭嘴,皆向外望去,故称望兽。同时,望兽的等级要比吻兽的等级低。按照规定,王府大门可以用吻兽,贝子和公爵的府门只能用望兽。所以,《红楼梦》中宁国府和荣国府作为公爵的府门,采用望兽构件,为“兽头大门”。因铺首多雕铸成兽头之形,故称“兽头”。铺首一般为金属制,配以金属门环,用作拉门和扣门之用,称为“铺首衔环”。大约起源于商代,而最早的文献记载在汉代,《汉书·哀帝纪》载:“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唐人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通俗文》亦有“门扇饰,谓之铺首也”的记载。

铺首多采用铜制,称铜铺,也有铁制者。高级铺首也有用金、银为之,称金铺、银铺。扣之叮当有声,铿锵有节,是大门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件。同时,铺首衔环造型精美,是很好的装饰构件,能起到美化大门的艺术效果。另外,古人认为威严肃穆的铺首“兽面衔环辟不祥”——具有辟邪镇宅的作用。清代《字诂》一书即写道:“门户铺首,以铜为兽面衔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后来,随着铺首衔环礼制意义的加重,也渐渐演变成封建等级的一种象征。所以,铺首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作用,还寄托着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景,也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地位。

然而,宁荣府的这“三间兽头大门”,平常是不轻易开启的,只有在重大日子或重要人物来访的时候才会打开,日常生活只从侧门进出。侧门一般分布在大门两旁,也即东、西两侧,其中东侧的叫东角门,西侧的叫西角门。所以,黛玉进入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辅首衔环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黛玉在宁荣街行了半日,最先见到的是“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第三回)。当刘姥姥带着板儿进城,找到宁荣街时,却是先“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第六回)。而柳湘莲也曾在情急之中,忘了避讳对宝玉道:“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可见,石狮子之于宁荣府重要的作用。

显而易见,如此威严而又气派的石狮子必然是不能随便安放的,也必然是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的。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狮子逐渐被视为信仰的图腾,具有辟邪驱恶、镇宅护卫的功能。因此,在宫殿、陵墓、寺庙、桥梁、府邸等建筑前,总能见到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狮子——既具有装饰作用,又能彰显高贵身份。常见的狮子多为石雕,因其便于取材及雕刻,当然也有铜雕狮子,如北京故宫门前的铜狮和山西晋祠内的铜狮。

一般而言,大门前的狮子应成对摆放、成对更换,且狮头朝外。同样受“左为上”的礼制思想影响,东门边的狮子为雄狮,脚边踩一只绣球,象征威力无边,俗称“狮子滚绣球”。西门边的狮子为雌狮,脚下扶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俗称“太狮少狮”。其等级标志,体现在狮子头部的卷毛疙瘩上:一品官或公侯府第前的石狮子,头部有十三个卷毛疙瘩,称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官员府第门前的石狮子卷毛疙瘩要逐级递减,且每低一品就减一个疙瘩,至七品官以下的府第,则不准安放。想来,宁荣府前的石狮子自然巧夺天工、威风八面,代表着贾府的气质,体现着贾府的威严。同时,也见证着贾府的繁华和衰落。

山西晋祠铜狮子

回看宁国府,是“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连用四个“大”字,不仅表现了贾府宏伟高大的建筑外观,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寥寥数笔,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