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5188字
- 2020-11-19 03:36:55
第3章 魏晋南北朝
3.1 复习笔记
一、《典论·论文》[魏]曹丕
《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涉及了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文体问题,文学的批评态度问题。曹丕批评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对后代影响很大。
1曹丕对文学价值的论述
关于文学的价值,作者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强调了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不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这对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2曹丕的“文气”说
关于文气,作者认为“文以气为主”,而“气之清浊有体”。清浊,意近于刚柔。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
(1)《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它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2)“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3《典论·论文》对文学体裁的区分
(1)本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本,大致是指基本的规则而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末,是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奏议、书论,晋以后人所谓无韵之笔;铭谏、诗赋,晋以后人所谓有韵之文。因文章具体的功能有不同,体载和表现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2)本末结合起来的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是曹丕首先提出的,它推进了后来的文体研究。从桓范的《世要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著作里的文体论述,正是《典论·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4《典论·论文》对文学批评者态度的论述
(1)关于文学批评者的态度。指出了两种错误态度:
①“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②“关于自见,谓已为贤”、“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前者指斥了贵远贱近,亦即尊古卑今的观点,曹丕继桓谭、王充之后,提出了这个问题。后者对“文人相轻”的指斥,则是作者的新论。作者根据对不同的文气、文体的认识,说明各个作家作品各有短长。
二、《文赋》[晋]陆机
1《文赋》简介
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这篇文章用赋的形式比较细致地分析了文学创作的过程,提出了文学理论上很多重要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的写作也有很多地方受其启发,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2陆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论述
(1)陆机认为,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观察万物,可以丰富知识;钻研古籍,可以吸取间接经验,学先士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怀抱高洁的心情,在创作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陆机认为,有了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三方面的准备,要进入创作过程,还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
(2)有了创作的要求,接着运用艺术的想象。艺术想象驰骋于穹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使得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于是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最后,作者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
(3)陆机生动而具体地描绘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从诗人感物生情到穹情写物,自始至终是在具体的形象中进行的。他通过对构思的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思想: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
(4)陆机认为,艺术构思,要发挥独创精神,所谓“谢朝华于巳披,启夕秀于未振。”“朝华”“夕秀”是指一种新的境界、新的技巧,是兼指意与辞两方面的。
(5)构思过程最基本的是要求修辞立诚,表里如一。这即是说要有高洁的心情。意与辞的关系,还是以意为主,“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6)行文乐趣是通过构思使意和辞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注意四个问题:
①注意镕裁而使辞意双美;
②通过警句而突出主题;
③避免雷同而力求独创;
④保留精美的辞句,避免文章的平庸。
此外,再要防止五种弊病:
①篇幅短小,不足成文;
②美丑混合,文不调谐;
③重词轻情,流于空泛;
④迎合时好,格调不高;
⑤清空疏缓,缺少真味。
3《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1)“诗缘情”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2)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三、《文心雕龙·神思》[梁]刘勰
1《文心雕龙》简介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髑例周详,论旨精深,“体大而虑周”。全书共五十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文学的基本原则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篇的主要内容属于文学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2《神思》对想象问题的论述
《神思》列为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性质,涉及到创作论各方面问题,艺术的想象是其核心。刘勰对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系统的全面发挥。《神思》就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
(1)《神思》对想象下了明确定义。刘勰说明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这也就是指明文学创作应容许虚构的存在。他认为想象来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感受,从而把想象活动置于现实的基础上。
(2)本篇提出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
①说明了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一旦脱离了现实,想象活动也就失去了依据。
②“神与物游”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刘勰对艺术创作中这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作了理论概括,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本篇还论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①“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是把志气和辞令视为对想象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志气泛指思想感情。作家只有思想坚实深刻,感情真实充沛,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从而优游适会,抒怀命笔。辞令指语言或语词。
②刘勰把辞令作为掌管想象活动的枢机,指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穷尽物色,曲写织毫。当时正是号称玄学三理之一的“言不尽意论”恣肆横流之际,刘勰提出这种针锋相对的主张,有抨击玄风的积极意义。
(4)刘勰在本篇中认为作家运思行文,或迟或速,一是基于作家的才能禀赋和构思方式,也取决于作品的大小规模和体裁特点,对于这些情况需要作具体分析,而不能一律相绳,妄分高下。
(5)文学创作还是有赖于平时的磨练和积累。本篇所提出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这四句话,即申明此旨。他认为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辛勤努力,才能在写作时从容不追,直抒胸臆。
3《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
(1)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指的是作家个性形成的四个方面: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则指作家的学识和修养。
(2)这四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两类。才和气是先天的,各人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则是后天的,是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作家的才气虽然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是又受到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
(3)刘勰对作家才性分析之重视后天作用的思想,是和他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对作家作品影响分不开的。刘勰比曹丕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
4《文心雕龙》的“风骨”说
(1)刘勰在《风骨》篇提出了“风骨”说。“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仔细体会刘勰所论,“风”应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骨”应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3)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四、《交心雕龙·时序》[梁]刘勰
1《时序》简介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这是一篇关于文学史方面的专门论文,它集中地反映了刘勰的文学史观,比较全面地叙述了自隋唐至齐代的文学发展过程。
2刘勰的文学史观
(1)刘勰的文学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现实影响、决定文学的发展;时代的政治,必然要反映在文学创作之中。这一观点,贯串在《时序》的具体论述中。
(2)文学的发展是受社会现实制约的。同时,文学本身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即前后继承的关系。这一观点在《时序》中表现得也很明显。
(3)在论述具体作家、作品和每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刘勰依照自己的文学观分析评价不同的文学现象。对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总是发出赞辞。对于没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他就给以一定的批判。
五、《诗品序》[梁]钟嵘
1《诗品》简介
(1)《诗品》与《文心雕龙》,是齐、梁时代文艺批评界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龙》兼论诗文,《诗品》则是专论五言诗。书中所提出的重要论点是针对当时的诗风而发。
(2)《诗品》上中下三卷,所论列共一百二十二人,分为三品。每品中的人物,“略以时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诗品》的写作,意在反对当时文坛的不良现状。
2《诗品序》的主要内容
《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破有立。
(1)属于破的内容
属于破的,就是对南朝诗风的批评,表现在以下两个问题:
①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
钟嵘时代,正当沈约提倡声律之说,“永明体”诗风泛滥。钟嵘对此作了有力的抨击。他所反对的是那种“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而对诗歌的自然的音节美,并不排斥。
②反对做诗用典
钟嵘反对做诗用典。当然,写作时援古证今,有时也需要。钟嵘对此,也不是一概排斥,他认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于做诗,就不适用这样的标准了。无论是反对声病或是反对用典,都是主张自然真美,这对弥漫南朝诗坛的云雾,有廓清的作用。
(2)属于立的内容
①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作者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钟嵘主张通过诗歌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者认识社会的面貌。
②钟嵘的“滋味”说
a.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b.诗的“滋味”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
c.“三义”中,钟嵘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d.钟嵘的滋味说,主要是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从重味的观点出发,他在诗歌形式上,并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力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词主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3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
(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
(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派和声律派,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
“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4《诗品》的影响
《诗品》是我国“诗话”的最早一部作品,清人何文焕辑印《历代诗话》,就以这书冠首。在它以后,诗话著作,成为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各种形式之一,其数量达数百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