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230字
- 2024-10-11 14:55:28
第1章 智慧与信仰
1.1 复习笔记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
1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
2孔子的天人思想
(1)天:生命创造之源
①含义
孔子在多数时候将天看作是自然界。这个自然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a.“天道”: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天的根本意义是“生”。
b.“天德”:天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价值之源。
c.“天命”:天有生长、养育、保护万物与生命的内在目的,人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
②影响
孔子说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这种神圣性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要求人们对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君子应该倾听和实践天的言说,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完善生命。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对天的敬畏和信仰,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③新时期的意义
在21世纪,人类应该倾听自然界的声音,珍惜和爱护自然界。
(2)仁: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①“仁”的含义
“爱人”是孔子对“仁”的最重要的解释。“爱人”,是一种普遍的爱,必须由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仁”,就是由“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
②“仁”的实现方法
实现的方法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的爱。
③新时期的意义
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
(3)礼: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
“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的是丧礼和祭礼。“礼”是出于人“亲亲”的真实情感。孔子重视“礼”,首先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孔子重视“礼”,还有一种哲学的味道,就是要使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
3追求更有意义与更有价值的人生
(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气,是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2)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从而能够承担重大社会责任,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
(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孔子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德育,孔子也很重视美育。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4)很多现代学者认为,发端于孔子的人生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强调,人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二、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
1《老子》概况
(1)《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一位叫老聃的隐者所作。《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
(2)《老子》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①以它为基础,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
②根据它的思想,中国古代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这是华夏民族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的宗教。
③其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趣味。
2老子的哲学思想
(1)核心:自然无为
(2)具体观点
①反者道之动
a.“相反”的“反”,在阐述相反相成的思想时,老子习惯采用“正言若反”的思路。而且,老子认为我们对事物相反相成的看法,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所赋予的。这种人给世界作判断、分高下,乃至确定世界的意义的做法是对真实世界的误解。由此可见,老子并不是强调事物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而是通过对人的活动的分析,来否定知识判断的意义。
b.“复返”的“返”。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老子的“道”是不加分别的,是一种“大制”,是不能分割的,称为“大制不割”。“不割”的“大制”是老子所说的世界的最高存在形式。
这两层意思互相关联。通过“反”的两层意思强调,人们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②无为而无不为
a.“自然”与“无为”
“自然”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一种自然而然、顺应世界的态度。“无为”是对“自然”的保护。“无为而无不为。”是指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b.“大巧若拙”
从老子的“大巧若拙”说法中,可看出他的自然无为思想的精髓。“大巧”是对一般技巧的超越,老子以这最高的巧为“天巧”,它自然而然,不劳人为。
③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反对战争是老子时代的主流思想。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战争形成的根由,认为战争是由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因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
“知其雄,守其雌”立足柔顺,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在老子看来,柔弱不仅是获得强盛之道,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征。
④回到“婴儿”状态
老子认为,“圣人”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赤子之心”。
在老子看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本色”的背离。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装饰”的过程。这种“装饰”,常常引起欲望的膨胀。欲望的膨胀,不但破坏了外在的世界,也毒害了人的心灵。
三、强调变易的《周易》思想
1“周易”的含义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周易》只指《易经》,而广义的《周易》除了《易经》之外,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
2《周易》的成书及发展
《周易》的基本内容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伏羲是奠基人;周文王加以丰富;到了孔子手中,《周易》又有了新的发展。一般认为,《周易》的主要思想是传自孔子,是孔子将其真正理论化。《周易》成书以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早期儒家选了五部书作为最高的经典,《周易》被放在第一位。
《周易》是奠定在占卜基础上的,它的最原始部分就是占卜的记录。《周易》的占卜是用筮卜。占卜只是《周易》的基础,说明这部书的来源,后来这部书被孔子等人充分地理论化,其思想史意义越来越突出。
3《周易》的原理
(1)阴阳是《周易》的基础
①阴阳的含义
《周易》的基础是阴、阳,用符号表现它们,阴写作—,阳写作--。中国人从感性直观中抽象出来,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两大势力,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阴阳这两大势力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宇宙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来源于这二气的作用。《周易》思想就奠定在阴阳的基础之上,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看法。
②阴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
《周易》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一方面强调要有刚健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宽厚包容,这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这种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在中国的兵法和书法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2)《周易》讲变的道理
《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世界上的一切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互作用,形成无所不在的运动态势。
《周易》的符号系统以阴阳为基础,由阴阳组合成八卦,由八卦叠合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个爻都有一个“时位”,因此,《周易》表现的是生命永远在运动的道理。这样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3)《周易》的象
《周易》中有由阴阳符号所组成的八个卦象,分别代表八种有形的事物。八卦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所象征的事物分别为:天、地、雷、山、水、火、风、泽。卦的形象与外物有一定的联系,每一种物象有各自基本的特性,与人们关系密切,由此,八卦的卦象和外在的物质世界便建立了联系,八卦成了外在物“象”的替代物。
四、《孙子兵法》:百代谈兵之祖
1《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是记载春秋末期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共13篇,约六千字。《孙子兵法》是古代兵书中的最高经典,被《四处全书总目》誉为“百代谈兵之祖”。
2《孙子兵法》战略思想举例
(1)先计而后战
用兵之前,对敌对双方各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根据道、天、地、将、法等各要素的强弱及其组合状况而决定。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知己知彼而又知天知地,胜利才有百分之百的概率。
(3)“兵以诈立”
“兵者,诡道也。”用兵必定要用诡诈之道。兵以诈立,要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用种种办法来引诱敌人犯错误。在敌人完全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对其发动攻击。
(4)“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并不强调一开始就给敌方以大规模毁灭性的杀伤和打击,能用政治、外交、心理以及各种威慑手段取得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理想的。
3利用对立因素造“势”
孙子强调,用兵者要想取胜,必须善于把握战争变化的形势。孙子也强调要重视对立因素的相互转化,而且这种转化,不是静止的分析,而是着眼于阐述如何创造条件,推动对立的因素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也就是制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态势。
4“慎战”的警告
《孙子兵法》虽然提出一整套在战争中取胜的战略战术,但是它并不鼓励当政者好战,而是警告当政者要“慎战”。这种“慎战”的思想为战国中期军事家孙膑所继承。“慎战”的警告体现出仁者的忧思。
5《孙子兵法》的发展
(1)《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1)公元734年或752年,也就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把《孙子兵法》带回日本。
(2)公元15世纪,《孙子兵法》传到李氏朝鲜。
(3)1772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阿米奥翻译的《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
(5)1860年,《孙子兵法》有了俄译本。后来,英、德、意、捷、越、希伯来、罗马尼亚等各种文字版本相继问世。
(2)《孙子兵法》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延伸
随着《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它的影响逐渐超出军事领域,变成很多人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人生等多种角度吸取智慧的经典。
五、禅宗的妙悟学说
1禅宗简介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是在融合印度大乘佛学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慧能是它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记载慧能思想的《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著作。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2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强调亲身的直接体验是无法通过语言传达的。禅宗强调当下的解会,通过当下的体验,直接面对世界,确立世界自身的意义。
禅宗是崇尚“自己”的宗教,崇尚“自己”是将“自己”从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禅门的妙悟要靠自己的直接体验。
在当代,人们几乎是凭借媒介而生活,禅宗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对当代人是有启发的。
3美从何处寻
禅宗认为,我们无法解说世界,只能感受世界。生活处处都有美,我们抱着理性的头脑、知识的眼光,热衷于去解说世界,就无法发现世界的美。
4显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禅宗强调寂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活力。佛法大意是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禅具有活的精神,禅的根本秘密是对活力的恢复,禅宗最高的法就是“活法”。当一悟之后,遮蔽消除,人们眼前就会呈现一个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悟的过程,就是将心中的那层遮蔽揭去的过程,就是对本真世界的回归。
六、天坛:对天的敬畏与感恩
北京的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这座祭坛不仅风景绝佳,而且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和谐的追求。
1天坛中的神
(1)天坛是帝王祭天的地方,但是,天坛表达的对天的敬畏与感恩的思想,却不仅仅属于帝王,它凝结的是中国人对天崇拜的观念。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冬季。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圜丘则是冬季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
(2)中国人所祭祀的天,或者说天神、天帝,是控制着大地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力量,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一种人格神,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将天看作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哲学家、思想家更愿意将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2蓝天白云中的天坛
蓝色,意味着静穆、幽深与神秘,天是创造生命的源泉,蓝天激荡起人们崇敬的心情。天坛以蓝色为主色,正反应了这样的思想。蓝天,是天坛的背景,蓝色的天幕中显露出的蓝色宫殿,就是天坛设计者追求的天人和谐的境界。天坛在突出蓝色的同时,还突出绿色。绿色世界烘托着天坛的主殿,烘托着天。按照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系统,绿色代表庶民,蓝色代表天,绿树烘托蓝天,表示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怀着敬慕的心情,环拱在天的左右。
受佛教的影响,天坛以西门为正门。
3敬畏自然
(1)收缩性结构的设计
天坛通过巧妙的设计,突出这一建筑群的神性,寄寓着敬畏自然的思想。天坛的收缩性结构使人仰望上天,并感觉到自己在通向上天。
(2)以数的方式来突出天的尊严
天坛还以数的方式来突出天的尊严,在中国人的数字观中,“九”是天的数,代表着最高、极数、与无限。因此,“九”在天坛中是个无处不在的数字,表示天是至高无上的。
(3)思想启示
天坛展示出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这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对自然要存有敬畏和感恩之心,要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4祈求百姓安康
祈年殿的建筑结构是对天象和天地运行图式的模拟,体现了天坛祭天的神圣目的。而且天坛祭天,是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百姓获得丰年安康。
5人与天的交融
雄伟的天坛是为天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融而建造的。天坛具有很多声学现象,比如在天心石上说话的声音的回响,三音石的次数不同的回声,皇穹宇中的回音壁等,都是想象中的人天交流的模拟。
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生态整体主义”主张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强烈的生态意识,与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1“生”的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孔子以“生”作为天道、天命。《易传》发挥了这种思想,后代的儒家思想家都继承孔子和《易传》的这个思想,强调人的仁心、善心。生,就是万物生长,就是创造生命,“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所以人应该把爱推广到天地万物。
2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与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人们在观赏这种生命、生意之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3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唐宋诗词中处处显出花鸟树木与人一体的美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贯穿着这种人与万物一体的美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