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信用

答: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偿还性和付息性是其基本特征。

信用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第二个职能是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信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的一个范畴,信用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总资金运动中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信用是一种动员暂时闲置资金的行为,在这种借贷行为中,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让,从而使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没有自己独立的资金可分配领域,而是与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重叠,是建立在前两次分配基础之上的第三次资金分配。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办理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则做相反操作。流通中的现金属中央银行的负债,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提款获得增加。因此,无论是从中央银行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层面来讲,信用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创造货币的职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信用行为。

2.消费信用[北师大2000研;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中南财大2005研;东北财大2006研]

答: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授信对象和授信目的有所不同。从授信对象来看,消费信用的债务人是消费者,即使用生活资料的个人和家庭。从信用目的来看,是为了满足和扩大消费者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消费信用有两种基本方式: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分期付款是消费者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按规定比例支付一部分货款,其余部分要在一定时间内分期偿还,在货款付清之前,消费品的所有权仍属于卖方。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一般是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支付旅游费用等。

3.信用工具

答:指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反映了各种信用关系并为其服务。其特点为:(1)偿还性,即大多数信用工具必须到期偿付债务。(2)可转让性,即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让,有较强流动性。(3)本金的安全性,即债权人到期可安全收回本金。(4)收益性,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带来收益。主要信用工具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等等。其中前三者是短期信用工具,而后两者是长期信用工具,能带来稳定的资金。

二、选择题

1.甲企业向乙企业提供价值。100万元商品,乙企业承诺分l0个月偿付货款。甲企业与乙企业之间的信用形式为(  )。[2006年真题]

A.国家信用

B.间接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答案】C

【解析】商业信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关的信用,包括赊销、预付和分期付款等形式;指企业直接向社会集资,以解决自身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主要是采取发行公司(企业)债券的形式。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主要为公司(企业)及居民个人,债务人为发行债券的公司(企业)。

2.货币与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是(  )。

A.商品经济的产生

B.社会分工

C.私有制

D.剩余产品的出现

【答案】C

【解析】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而只有社会分工,劳动者才能占有劳动产品;只有剩余产品的出现,才会有交换行为和借贷行为的发生。所以,私有制是货币与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

3.以下有关信用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B.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双方面运动

C.贷出方为债权人,借入方为债务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的统一

D.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

【答案】B

三、简答题

1.简述信用的特征。

答:不论信用的形式如何,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它的所有权掌握在信用提供者手中,信用的接受者只具有使用权,信用关系结束时,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才统一在原信用提供者手中。如图3-l所示:

图3-1 资金信用关系示意图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信用资金的借贷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信用关系一旦建立,债务人将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债权人将拥有按期收回本息的权利。而且利息的多寡与本金额大小及信用期限的长短紧密相关。一般来讲,本金越大,信用期限越长,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越多。

(3)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信用是以授信人对受信人偿债能力的信心而成立的,借贷双方的相互信任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如果相互不信任或出现信任危机,信用关系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发生了,也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4)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信用关系赖以存在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追求收益(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结果。不论是实物借贷还是货币借贷,债权人将闲置资金(实物)借出,是为了获取闲置资金(实物)的最大收益,避免资本闲置所造成的浪费;债务人借入所需资金或实物同样为了追求最大收益(效用),避免资金不足所带来的生产中断。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产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

G—W

A…P…

商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而信贷资金的运动形式则是。从表面上看,信贷资金的运动只表现为一种简单的“钱生钱”的过程,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信贷资金从来没有单独的运动,而总是以产业资金运动和商业资金运动为基础而运动的,它有两重付出和两重回流,表现出如下的公式:

…P…

2.如何正确认识消费信用的作用和制约因素?

答: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据统计,若不采用分期付款这一消费信用的典型支付方式,西方汽车的销售数量将会减少1/3。此外,企业通过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等方式,这一信用形式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2)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3)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4)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3.如何认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答: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实现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早期的信用与货币这两个范畴是独立发展的。从时间上考察,信用的出现比货币要早,当时的信用主要采用实物借贷方式,在很长时期内独立于货币范畴之外。从早期的实物货币直至足值的金属货币制度,货币的发展也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信用与货币二者虽有联系,但从主要方面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是二者相互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信用与货币的联系有着久远的历史,其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之上。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动,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可见,信用与货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从货币形式看,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会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的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结构。这样,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时,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当然,在金融范畴出现以后,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依然存在。

四、论述题

1.论述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信用是促进资金再分配的最灵活的方式。借助于信用,可以把闲置的货币资金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集中起来,转化为借贷资本,用于各种临时性需要。使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在信用活动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些具有发展和增长潜力的产业,或者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部门和企业,往往容易获得信用的支持。信用还会使资金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转移。通过竞争机制,在促进各部门实现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整个经济的效率。

(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由于信用能使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并投放出去,促使大量原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资金运动起来,这对于加速整个社会资金周转无疑是有巨大好处的。而且,利用各种信用形式,还能节约大量的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金投入,

(3)加快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增长。

信用是促使资金集中的有力杠杆,借助于信用,可以加速资本集中和积累,因为信用可以使零星资本合并为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本,也可以使个别资本通过合并其他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在现代兼并收购活动中,很多都是利用信用方式来进行并完成这种资本集中的。资本集中与积累有利于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推动一国的经济增长。 (4)调节经济结构。

信用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货币和信用制度来制定各项重要政策和金融法规,利用各种管理杠杆来改变信用的规模及其运动趋势。国家借助于信用的调节职能既能抑制通货膨胀,也能用于防止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调节资本流向的变化与资本转移,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合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更好。

当然,信用也有其两面性。如果国家对信用活动管理不当,导致信用膨胀或信用萎缩,信用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信用膨胀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信用萎缩则会加速通货紧缩。在近几十年的经济活动中,与信用紧缩相比,信用膨胀发生的几率更大一些,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2.股份公司与信用存在怎样的联系?

答: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的存在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

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靠发行股票集聚的。而股票能够发行出去,其前提是必须存在巨大的货币资金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使持有货币的公众极大地增加;与此同时,信用关系的迅速发展使那些只有少量剩余货币的公众改变了只把它们存在箱子底的习惯,升寻找有利的投放场所。于是,一个不仅有大额货币资金进入,也有为数众多的小额货币资金进入的信用市场形成了。有了这个市场,以票面金额不大为特征的股票就可成为小额货币持有者的投资对象,当然,也不妨碍它们成为大额货币资金的投放对象。信用关系的发展,还使得只是短暂不用的货币进入信用市场,通过灵活的信用调剂,得到利用。以小面额为特征的股票还具有可以方便转让的特点,这就使得短期资金也成为支持股份公司发展的力量。

股票能成为广泛的投资对象,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股票持有者对公司的行为只负有限责任。当开发一个巨大的事业时,有可能进行投资的一般公众,事实上无法掌握甚至无法了解事业进行的状况。如果还要求任何投资者都负无限责任,则无法利用进入信用市场的大量分散的小额、短期的资金。然而,在一般信用关系中,贷者对借者的经营活动不负任何责任:如果借者无力归还,贷者的损失也不过是贷出的金额。当信用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时,信用关系中的原则就会在客观需要时移人投资领域,于是就有了既是投资又只负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并从而克服了大事业必须由分散的小额资金来支持,而小额资金所有者如果要他们负无限责任就不可能投资的矛盾。